發新話題
打印

八將團

八將團


台北地區八將團

可以分為三種(註),雖然名稱相同,但是組織、陣法各異,其中創立最早的是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系統八將團。

清代大稻埕地區因為緊臨淡水河、裝卸便利而商業繁榮,茶葉、南北貨、布批匯集,民眾在安和樂利之餘,感念霞海城隍神恩澤民,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城隍祭典時,都樂於捐資延聘藝陣助興,從清代到日領時代、再到二次戰後,不僅盛況不減,而且越益熱鬧,因此流傳著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著名歌手方瑞娥更以一首<台北迎城隍爺>而享譽全台,族可見五十年代迎城隍之盛況。

在各界熱心囊贊、迪化街當地布郊更是大力支持之下,為主神霞海城隍老爺出巡護駕的「八將團」終於成立。「八將團」原先附屬於廟前王里長組織的「八將會」之下,直到民國七十六年因樹大分支,才由"蔡金塗"先生另行成立「鯤溟八將廟八將團」,不過王里長籌組之「八將會」卻因故解散,因此目前霞海城隍廟系統八將團只剩鯤溟八將團而已。

由於組團的目的是為了護衛城隍老爺巡行,因此將團角色也大都以霞海城隍部將為主,如金山將軍、銀山將軍、謝將軍、范將軍等。

另一種則是台北艋舺青山宮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台北艋舺地區,如今已風行至北台灣及西半部一帶的廟會,為現今廟會常見的陣頭之一。

八將是由八位將軍及一名葫蘆童子(又名引路童子)所組成的,枷將軍邊四位著紅色臉,穿紅色衣,鎖將軍邊四位著綠色臉,穿綠色衣服,依八將個性加入代表圖騰,諸如,鵬大神、虎將軍...等。中間一名童子手持葫蘆,稱作引路童子或葫蘆童子,相傳為白鶴化身,在八將團中居中作為領導。

台北艋舺青山宮的八將團與外面所見的八將團所穿著的衣服又有所不同,青山宮的八將團身穿半甲的衣服(露肩的,鎖將軍邊露左肩,枷將軍邊露右肩。)而引路童子著龍袍,台北青山宮的引路童子是由小孩子來扮演的,有捧一個大葫蘆,腳上穿靴,頭帶太子帽,屬於艋舺青山宮八將團的一大特色之一。

八將所持的武器有枷,鎖,虎牌,火簽,釘槌,大刀,虎頭閘,釘板。相傳八將本為戰國時代於福建外海的倭寇、海盜後被青山靈安尊王懾服,成為靈安尊王張滾的駕前護法。

在出陣前三天,就如同其他扮演官將首等其他陣頭的人一樣必須齋戒三天,三天內,都要吃素,不可近女色,不許賭博等…。開臉前還必須淨身,淨身完開臉(底色各為紅色及綠色),開完臉經法師開光才可到神轎前等待出巡。出巡時,八將身後要披掛黃色的篙錢,脖子上掛著平安餅或是鹹光餅(可掛可不掛)。

八將團和八家將不同的除了動作陽剛與陰柔的分別外,在步伐亦以傳統戲曲中的「鬼步」為基礎改良,故以「三步贊」踮著腳步方式來走,這是八將一貫的特色。 在青山王出巡時,以傳統的「喊班」儀式,點校眾兵將,類似古代大軍出征之授印與點校,更是艋舺青山宮的特色。

八將戰袍 又類似官將首的戰袍 常常會誤解 但是 最好任的是

中間會有一個葫蘆 引路童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