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古代兵器縱談六 舟與航

中國古代兵器縱談六 舟與航

  戰車衰落的同時,戰船卻在崛起,巧合的是,也基本發展了2000年,並且創造了遠為前者輝煌得多的歷史。
  船最初只用來運送部隊和物資,專事戰鬥的船隻,則要推延至春秋末期,隨著南方諸國建立水軍,才步入歷史。兵非雜不利,先秦戰船也有大中小的區別,雖然各國船型名目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大者用於正攻和指揮、中者用於遊擊、小者用於偵察。戰船中以'大翼'最巨,長可至24米,船體狹長適合快航,配有戰鬥員41人,槳手50人。
  漢代是中國船舶發展的關鍵時期,戰船在規模、分工和船舶技術方面都有長足發展。
  當時的水軍稱為'樓船士',西漢武帝時期,其規模已經發展到與車騎步並列的程度,有發動20余萬進攻南越的記載,戰船之多自不待言。
  戰船分工也較先秦更細緻,大至樓船,小至艇,多達 8種,其中的蒙沖和鬥艦因著名的赤壁之戰而膾炙人口。伴隨分工細化而來的是對每種功能的挖掘。以樓船為例,船樓已從其前身大翼的 2層增為 3層,進一步提高了攻擊力和偵察力。再以鬥艦為例,特點是船殼用多重木板加固以利衝撞,且四面豎立著防禦矢石的擋板。
  漢代船舶技術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的驕傲,西漢的櫓和釘,東漢的舵和中國式硬帆,都是其成果中的最輝煌者。櫓變槳的前後劃水為左右撥水,能夠連續做有用功,推進效率大大優於槳,是現代螺旋推進器的前身。舵彌補了舵槳控制航向的笨拙,十二世紀傳入歐洲後,為誕生於驚濤駭浪中的大航海時代創造了條件。釘和中國式硬帆雖稱不上世界發明,但釘能使船舶更堅固,從而造得更大,而硬帆的操作靈活、航行平穩、對帆布品質的較低要求、以及升降的快捷,則使其成為世界最優秀帆種之一。
  進入西晉,大型戰船得到了突出發展。據記載晉滅吳時使用了一種叫做'連舫'的多體戰船,長寬各達 180米,承載2000餘人,上設木城,四門皆可馳馬來往。如果這還只能算浮舟而非戰船,那麽時至隋代,隋將楊素滅陳時動用的'五牙'樓船,就是無可置疑的巨艦了。'五牙'樓船高達30米,有船樓 5層,擁有 800人的海量吞吐,四面甲板還備有 6架長達15米的新式武器-拍竿。拍竿相當於利用了杠杆原理的巨型長錘,靠下落能量砸擊靠近的敵船,是中國古代戰船上最大的武器。
  經過魏晉南北朝亂世的積累,唐代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精良,船身普遍使用鐵釘釘合,石灰桐油添塞船縫,結構十分堅固和嚴密。此外,唐代還發明了輪槳、水密隔艙和水羅盤。輪槳的樣子很像水車,安裝在船舷兩側,每對為 1車,以軸相連,水手踩動軸上的踏板,軸轉帶動輪槳劃水,是螺旋槳出現前最高效的推進方式。水密隔艙技術,則利用彼此隔絕的船艙,使漏水的艙室不至輕易危及整條船的安全,這項技術至今仍是船舶不可或缺的。
  與船舶技術的成熟相比照,唐代的戰船序列卻頗為保守,內河戰船種類比前代沒有任何增加,只是出現了一種叫做海鶻的戰船。這是中國第一種外海戰船,據傳船身前傾,兩側安有多對用於增強穩定的浮板,形態酷似俯衝的海鳥。從南宋秦世輔創制的海鶻戰艦,長31米,寬 5.5米,有10櫓,僅能容水手42人,戰士 108人的記載推斷,唐代海鶻應該只會更小。外海戰船的出現顯示了逐漸萌動的海防問題,而事實上,這個問題到了明代,還將格外嚴峻起來。
  南宋戰船中最具個性的是各式各樣的異形船,其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使殘酷的戰爭由然而生出些玩味。如張貴所制的無底船,船後部中間無底,加以偽裝,敵軍不知情下跳上,就會落水被殲。如馮湛所制之船,平底可以涉淺,戰船蓋可以迎敵,海船頭尾可以破浪。又如馬定遠的'馬船',女牆輪槳都可以拆卸,既可運輸又可作戰。
  除了異形船,南宋車船發展更是蓬勃,不僅官軍大量裝備車船,連起義軍也不例外,甚至體形亦不遜於官軍。如楊麽起義軍在洞庭湖水戰中使用的車船,採用樓船船型,長達 110米,可容納千餘人,上設高樓和拍竿,有輪槳22 -24車,輪槳外側裝有裙板。
  至於外海戰船,則按照長江南北海域劃分為兩類。長江以北多淤沙淺灘,缺乏良港,使用平底方頭的沙船,長江以南使用吃水較深,利於破浪的尖頭尖底船。後者以福建所造的'福船'為最好。
  此外,戰船的武器序列此時增添了宋軍的招牌武器-投石機。只可惜好景不長,明初時隨著戰船用衝撞取代了拍竿,用火銃和推力火箭淘汰了弓弩,百無聊賴的它便被一併淘汰了。
  外海戰船第一次大規模參戰是在元代,帝國在東征日本的行動中調集了 900艘海船,其中 1/3是中小型戰船。遺憾的是天公不做美,一場颱風使東征變成了壯觀的海難事故。
  明代初期是中國外海戰船發展的巔峰,但在氣度非凡的鄭和遠洋船隊最後一次巡視了帝國威名所至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外海艦隊物極必反般的一蹶不振。當然這個一蹶不振並非指戰船種類不再發展,而是指中國水軍從此將告別巨艦和遠洋,回到一個很低的起點,與落後的倭寇水軍糾纏不清,幹等著歐洲炮艦迎頭趕上。
  在倭患頻生的明代中後期,外海戰船的體形非但始終沒有超過南宋海鶻戰艦的水準,反而在朝廷的扶持不利下落入了小艇戰略的怪圈。如當時的戚繼光艦隊,就由大福船、海滄船和蒼船組成,相對倭船而言的'大'福船負責衝擊,較小的海滄船負責殲敵,最小的蒼船負責追擊。這個怪圈既然阻撓了巨艦的發展,也就抑制了艦炮的發展,進而徹底打消了歐洲鐵甲帆船那樣的堅船利炮在中國出現的可能。
  在這個沒落的時代,唯一有些精彩的戰船,也許就只剩下聯環舟和子母舟了。前者通長12米,兩頭高高翹起,占全長 1/3的前段裝載著炸藥,一旦撞上敵船,前段就借著碰撞與後段脫鉤,並牢牢釘在敵船上,後段士兵隨即點燃導火線,然後安全駛離。後者則通長11米,母舟等同於自殺炮臺,後段腹內藏有子舟,當火炮轟開敵船時,母舟也會在猛烈的後坐力下破裂,子舟裏的士兵則可全身而退。如果說南宋異形戰船偏重詭詐,上述兩款異形戰船就唯有用犀利來評價了。
  介紹到明末,剩下的歷史不說也罷,清代嚴守著明末戰船的水準,直到鴉片戰爭後才猛醒,繼而又在甲午戰爭中徹底絕望,只剩下無可挽回的悔恨與悲歎。
  中國最終沒能成為海洋國家,儘管在從漢到明初的1500年中,其商隊的航跡曾經遍佈西太平洋、印度洋、直至波斯灣的蔚藍海洋,長度遠遠超過繁榮的地中海貿易線,儘管其航海技術遠播海內,產生了無與倫比的文明推動力,儘管其曾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優良戰船,儘管。。。一切已成雲煙,但每每遙想卻依然倍感自豪。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