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神龍政變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神龍政變

武則天花了50年的時間讓權力競技場接受了一個女人,成為最高統治者。當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朝為周朝時,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包括青春年華和三個子女(兩子一女)的性命在內的慘重代價。誰料,登基僅僅是一系列更加錯綜複雜的矛盾爆發的開始。武則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儘管她左右支招、慘淡經營,其王朝也僅僅存在了15年。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讓人看清楚英雄本色,折射出英雄的畢生奮鬥軌跡。705年,武則天改年號為「神龍」,這一年就被稱為神龍元年。也就在這一年,暮年武則天以非常方式被迫離開了權力競技場,後人稱其中的變故為「神龍政變」。
  在李唐皇室看來,15年的武周歷史是拿不上檯面的。後代李唐朝廷對此避諱至極,絕口不談,彷彿從690年到705年的歷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關神龍政變的資料非常少,為我們還原神龍政變設置了重重障礙。以《舊唐書》為例,《武則天本紀》中對於這次政變的描寫大而空洞:「神龍元年春正月……麟台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這段記載以白描手法講述了皇太子李顯率領羽林軍官兵衝入禁宮誅殺佞臣張易之、張昌宗,並趁機奪取政權,迫使武則天傳位給他的經歷。
  而《唐中宗李顯本紀》中的記載則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羽不在原限。」李顯的傳記相當程度上與武則天的傳記是矛盾的。在傳記中,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主謀並不是皇太子李顯,李顯只是被動參與者實則是桓彥范、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等幾位重臣策劃了殺奸臣逼宮的行動。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是桓彥范、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五個人的合傳。《敬暉傳》只說他有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功勞,對過程毫不涉及;《袁恕己傳》則只說他參與了誅殺奸臣的謀劃活動,參與了政變;《崔玄暐傳》也只簡單地說他有誅賊擁立之功,卻不提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勞。《桓彥范傳》是五個人的傳記中,也是《舊唐書》所有章節中對神龍政變描述最為詳細具體的,聯繫其他的枝節內容,以下將盡可能地還原這個重要政變的真實面目。
  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被貶放的李顯的回京問題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問題,其原因在於皇帝武則天的性別。武則天是女皇,百年之後皇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李姓的李顯或李旦,還是傳給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西歐政治上,這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封建禮法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這是有關國體國運的根本問題。皇帝姓氏的變更意味著王朝的更替: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現在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武則天花費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價才攀登上權力的頂峰,所以她異常珍惜手中的權力。自從登上帝位之後,她就一直思考著繼承人的問題,到了晚年更是時刻沒有忘記。在她內心深處,李家和武家難以取捨—躍躍欲試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後代;李顯、李旦兩個兒子憨厚老實、為人謹慎,而且都做過皇帝,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大臣們用各自的方式紛紛勸告武則天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因為只有這樣,武則天在升入天國之後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則會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時候,作為姑母的武則天的地位是尷尬的。武則天自然知道這樣的可能性,但將天下拱手還給李姓,自己結束武周王朝,她又於心不忍,難以下手。
  「為什麼天下只能由男子來做帝王?」繼承人問題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歸到了這個問題。武則天不得不哀歎,武周王朝仍然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的天下。雖然武則天花了十多年時間來樹立女皇的權威,將政治制度塗抹上女性色彩,但最後還是失敗了,繼承人問題的困擾就足以證明她十多年來的性別抗爭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隨著武則天的病重,皇位繼承人問題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流傳甚廣的《狄公案》中記載有武則天的男寵、佞臣張易之向狄仁傑詢問自保之策的內容。作為一個堅定的李氏支持者,狄仁傑建議張易之勸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
  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於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後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在場的狄仁傑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陛下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終於有所感悟。
  長安元年(701)九月,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長安。李顯到長安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為喜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他人呢?」於是武則天又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大禮迎還,朝野大悅。
  當長安的使者心急火燎地來到房州李顯的軟禁地門口時,李顯陷入了絕望之中。李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消極的反應呢?這要從他的坎坷經歷中尋找答案。李顯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生的第三個兒子,在唐高宗的八個兒子中排序第七,先是被封為周王,後改封英王,似乎與皇位無緣。680年,李顯被立為皇太子。3年後唐高宗病逝,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不客氣地說,李顯性格懦弱、膽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個做傀儡的好材料。李顯做太子時曾寫過一首《石淙》詩:「三陽本是標靈紀,二室由來獨擅名。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峰雲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全詩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最後一句「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卻很能表達出一個戰戰兢兢,不敢有所作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
  武則天是一個為了權力可以不顧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個太子李忠因為不是武則天所生,很快就被廢黜殺死;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為第二個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觀念上衝撞了母親,後來「暴薨」,原因不明;次子李賢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為不甘心做傀儡被廢,4年後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殺。有三個哥哥做榜樣,李顯自然知道輕重,所以他事事唯母親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親抓住了把柄。
  即位不到一個月,不滿足監國地位的武則天就以李顯一句要給岳父韋氏授官的氣話為由廢黜了他。被降封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生涯。被軟禁的李顯明白,自己不論是在囚禁地暴薨,還是被賜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他整日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對武則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復李顯」的旗號,這簡直是將他往死路上逼,更加劇了其內心的恐懼,他越來越擔心暴戾強硬的母親會將自己的存在看做權力威脅。
現在,長安的使者終於來到了。
  《舊唐書》中記載:「上每聞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每一次聽到有長安的使者前來,李顯就間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殺,這一次也不例外。陪伴他的妻子韋氏橫下一條心,勸慰丈夫說:「人生禍福無常,最後免不了一死。我們是皇室貴胄,何苦這樣呢?」於是這一次,李顯夫妻倆手拉著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使者打開詔書開始宣讀:「立廬陵王為太子,還於東都。」差一點兒自殺的李顯突然間又成了太子,回歸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回到長安後,李顯除了繼續夾著尾巴做人外,變得聰明了許多,他決心將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攏。他將一個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又將另一個女兒(安樂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李顯與武家聯姻是想通過子女關係穩固自己的地位。武則天內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兩家人在自己死後的關係,現在有意扶為繼承人的李顯主動與武家搞好關係,讓她十分滿意。
  為了緩和國內矛盾,身後能夠平緩轉移權力,武則天大赦天下。因為適逢武則天生病,所以這次赦免的範圍很大,朝廷下令自文明元年(684)以後獲罪的人,除揚、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一律免罪。武則天已經提前為身後事作準備了。她環顧四周,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武家的子孫。她已明確了李顯的繼承人地位,但怎麼安撫武家人的情緒,怎麼確保武家人日後的安全和權威呢?
  之前北方邊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領自號可汗(這就是日後建立遼國的契丹部落,只是此時尚未強大),這只能算是一場小叛亂而已,然而,武則天卻任命多個武家子弟為將,採取了大張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亂。雖然許多大臣對此事頗有微詞,但武則天還是迅速調集大軍托付武家子弟出發征討。平叛事小,借平叛為武家子弟聚攏實力,樹立軍功事大,此時的武則天隱約為身後武家子弟的命運擔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夠和睦相處,同保富貴。
  晚年的武則天在潛意識中有兩個隱約的判斷是正確的:第一,她準確認識到自己死後武周王朝將被顛覆,李氏皇族將復辟唐朝。第二,她意識到了武家子弟的權力基礎完全建立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後,在群臣中名聲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權力保障,命運堪憂,最壞的結果是:武周王朝被顛覆,武家子弟也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出現,最起碼要保證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則天要抓住任何機會來確保這樣的目標,要抓緊有限的時間進行政治佈局。但是,武則天的佈局被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嚴重破壞了。
  所謂的男寵,就是面首,是以身體取悅權貴的男人。武則天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承擔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處理完繁重的政務後,她極需要有人安慰,有人陪伴在身邊。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被權力折磨得愈發孤獨寂寞、心靈空虛。這個時候,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填補了她的心理空白。張易之是武則天晚年最大的寵臣。他是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詞,條件相當優越,具備做男寵的基本條件。張家是官宦世家,原本不用走上做面首的道路。起初,張易之以門蔭擔任了尚乘奉御,但這樣的小官和他的野心很不相稱。不曾想飛來橫福,太平公主推薦張易之的弟弟張昌宗「入侍禁中」,後來,張昌宗又向武則天推薦了哥哥張易之。張易之比弟弟會辦事,懂得伺候女人,深得武則天的恩寵,受賜田宅、玉帛無數,官職也迅速躥升,歷任司衛少卿、控鶴監內供奉、奉宸令、麟台監,封恆國公。
  張易之與張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同樣地,他們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李顯的兒子李重潤、永泰郡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樣一來,張氏兄弟將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給得罪了,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對張易之兄弟一事上很快達成了共識,他們開始串聯往來,暗中進行秘密磋商。張易之兄弟並非政治白癡,為什麼會下出這樣的臭棋呢?其實,既然權力能夠扭曲人性,自然也能讓人喪失理智和判斷力。張氏兄弟就屬於這樣的情況。他們將自己放在了李、武兩家的對立面,絲毫不考慮張家在武則天死後的命運。
  武則天對張易之兄弟的身後事並不關心,他們對她來說只是男寵,不需要被安排什麼出路。武則天在忙什麼呢?她要為自己身後挑選合格的丞相。武則天挑中的人是因功進封為漢陽郡王的張柬之。《張柬之傳》中載:「及誅張易之兄弟,柬之首謀其事。」武則天精挑細選的輔政丞相竟然成了神龍政變的主謀,不知道是武則天看走了眼,還是歷史的必然性使然?張柬之能夠成為丞相,在很多人看來是個奇跡。張柬之雖然能力出眾、資歷老,但在神龍元年的時候已經80歲了。80歲的老人在現在也算是高壽,在唐朝的時候簡直就是「人瑞」了。選擇張柬之處理後事,武則天看重的可能是他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抱負—張柬之任職官場多年,人脈廣、經驗足、懂技巧、具備應對亂政的能力。
  據說前丞相狄仁傑曾極力推薦張柬之接替自己。狄仁傑是武則天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武則天稱帝后,李唐宗室大臣大多遇害,只有狄仁傑因忠誠、正直、能幹而深得其偏愛。狄仁傑也是少數幾個敢於直諫並為武則天接受的大臣之一,他的許多建議都被貫徹為國家大政。除此之外,狄仁傑還推薦了許多德才兼備的人才。武周建立之初,武則天要狄仁傑推薦將相之才,於是狄仁傑鄭重推薦了時任荊州刺史的張柬之。張柬之一度入京為官,但不久就因違逆武則天的旨意被逐出京師,外放地方為官。後來,武則天又要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仍推薦張柬之。武則天說這個人我已經用過了啊,狄仁傑回答:「我為陛下推薦的是宰相之才,但張柬之還沒有擔任丞相啊。」武則天又讓姚崇推薦宰相之才,姚崇也推薦了張柬之,說:「張柬之沉厚有謀,雖然年老但能斷大事,惟陛下急用之。」武則天這才立即召見張柬之,任命他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並很快陞遷為鳳閣侍郎,負責朝廷政事。
  張柬之雖老,卻一直感歎年華易逝,渴望著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在《雜曲歌辭·東飛伯勞歌》中寫道:「青田白鶴丹山鳳,婺女姮娥兩相送。誰家絕世綺帳前,艷粉芳脂映寶鈿。窈窕玉堂褰翠幕,參差繡戶懸珠箔。絕世三五愛紅妝,冶袖長裾蘭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可歎年光不相待。」所以,剛一擔任主政大臣,他就急不可待地要有所作為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張柬之心懷李唐王朝,希望通過復辟李唐王朝來扭轉武周的亂象,救世濟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他已經80歲了,必須抓緊時間行動,所以他很快就聯繫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軍將領,出面組織、策劃了剷除二張、復辟唐朝的計劃。在所有的計劃方案中,李唐遺脈、太子李顯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李顯出面不僅可以成為政變的號召人,同時他也是日後最理想的皇帝人選。
  於是,張柬之暗中找到李顯商議。李顯經過片刻的猶豫,同意參與政變。一向懦弱怕事的李顯為什麼同意參與政變呢?因為在誅殺張易之兄弟的問題上,他和大臣們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大臣們擁立他復辟唐朝的遠景也喚醒了埋藏在他心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至此,一個以李顯為名義首領、張柬之為主謀的政變集團迅速形成了。
  長安四年(704)十二月,80歲的武則天因病避居迎仙宮。武則天的病情很嚴重,迎仙宮中只有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進入,甚至連宰相也難見她。史載:「則天不豫。張易之與弟昌宗入閣侍疾,潛圖逆亂。」張氏兄弟有沒有造反謀逆的計劃,我們找不出確切的證據,但張易之二人極有可能害怕武則天去世後不僅權勢不在,甚至大禍臨頭,所以結納羽林軍將帥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測也是可能的事情。不管事實如何,總之,當時長安城中出現了「易之兄弟謀反」的傳聞和帖子。
  張柬之和桓彥范、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當時皇太子李顯在北門起居,桓彥范和敬暉利用禁軍將軍身份拜謁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太子的贊同。因為張柬之早年在外地擔任刺史時,曾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談起武周的亂象,兩人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復。」於是,張柬之此時便推薦楊元琰擔任羽林將軍,共同籌劃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在迎仙宮的消息越來越少,政變集團決定就此發難。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聯合左羽林將軍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餘人向宮中進發,其中李湛、李多祚二人前往東宮迎接皇太子李顯。李顯毅然出宮,走到了羽林軍的前頭。一行人走到玄武門時,官兵們看到太子出面,山呼萬歲,張柬之、桓彥范等人就簇擁著李顯衝向迎仙宮。在宮門口,守衛與之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但眾人簇擁著李顯輕易斬關而入。
  當時,武則天正在迎仙宮的集仙殿養病。張易之、張昌宗二人在集仙殿內聽到外面喧囂,拿著兵器出來觀看時,被洶湧而來的羽林軍將當場殺死,其同族兄弟也分別被殺。後來,張氏兄弟的屍身懸掛在天津橋南,長安的士庶百姓見了沒有不歡叫相賀的,有的人還臠割他們的肉,一夕之間,張氏二人的屍身就只剩下骷髏架子了。卻說殿內的武則天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心知有變,於是撐起病體出來察看。看到張氏兄弟橫屍廊下,張柬之等人持劍而來,她大致知道了情況。武則天畢竟是一個政治老手,只見她緩緩地坐回到病床上,聚斂精力厲聲問道:「何人作亂?」張柬之推擁著李顯,並示意武士們擁到武則天病床前,說:「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怕計劃漏洩,所以事先沒有稟報皇上... ...」
  武則天強硬地打斷張柬之的話,怒目瞪著李顯,喝問:「這是你的主意嗎?你怎麼敢這麼做!?現在張家兩兄弟已經伏誅了,你還不快回到東宮去!」張柬之同樣強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東宮了。以前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托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武則天這才明白張柬之此行不單是為了誅殺張易之兄弟這麼簡單,而是衝著自己的皇位而來。突然間,她感覺到一陣暈眩,沒有精力再跟兒子和大臣們理論了,只能默默地低下頭。見此情形,張柬之俯身跪下,朗聲說道:「謝皇上恩准!」
  神龍政變的血腥氣只停留在當天的張氏兄弟之死上,張柬之和李顯並沒有大開殺戒。病中的武則天得到了妥善安置,她被迫將國政交給李顯監國,並在不久之後禪位給李顯,成了「大聖皇帝」。一年後,武則天逝世前,朝廷適時公佈了武則天的遺制。武則天在遺制中說要「祔廟」、「歸陵」,也就是主動要求歸附到李唐的宗廟,與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她還主動要求去掉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前朝廷公佈的所謂武則天的遺制極可能不是她的意願,但之後公佈的赦免武則天的情敵王、蕭兩家及政敵褚遂良、韓瑗等人的子孫親屬的罪行,令他們復業的內容極可能是她真實的意思。幾天後,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去世,享年83歲,謚號為「則天大聖皇后」,祔葬於唐高祖乾陵。一代女皇最終還是作為唐朝的皇后進入了乾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