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太祖 朱元璋

明太祖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8日-1398年6月24日)是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漢族,姓朱,名元璋,字國瑞,生於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
俗稱洪武帝、朱洪武,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王朝。
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然而,他為鞏固君權,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


早年
朱元璋生於元朝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排行第四。
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元天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盱眙縣(今江蘇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境內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
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元末民變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元璋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
郭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副元帥,也逐漸讀書識字,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后。
次年,朱元璋與李善長攻下滁州,張士誠據高郵,自稱為誠王。

至正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率軍進攻高郵,朱元璋建議避敵,改為進攻和州。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朱元璋自感勢單力薄,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
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不得已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九月,郭天敘、張天祐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朱元璋
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採石、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
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一統江南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
得大富商沈萬三資助,並且遵照劉伯溫「先漢後周」之策略,著手對江南各勢力進行對抗。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遣徐達攻佔鎮江、鄧愈克廣德,授「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
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取婺州,隔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
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至元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隨後弒主徐壽輝、稱帝為漢,與張士誠合攻應天府。
朱元璋採用「圍魏救趙」之策,命胡大海進攻信州,促使陳友諒班師救援,並在龍灣設伏。
隨後朱元璋收復太平、安慶等地,而離間計,致使張士誠按兵不動。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
同年攻克安慶、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
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
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洪都,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雙方在鄱陽湖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
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
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佔湖北各地。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
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云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
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立子朱標為世子。
次月再次親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舉降。隨後吳軍相繼攻克盧州、吉安、衡州。
至正二十五年,吳軍繼續攻佔寶慶、贛州、浦城、襄陽,同年冬,下令討張士誠。
次年,吳軍再次攻破湖州、杭州。
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徐達克平江,張士誠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統江南。
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明太祖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征討方國珍。
隨後制定北伐戰略:先攻取山東,其次進攻河南,再次攻佔陝西潼關,最後再進軍元大都。
隨後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河進入,北取中原。
並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
同年,方國珍投降,徐達攻破山東濟南,胡廷瑞下邵武,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
北伐一直持續到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隨後攻佔整個河南、山西,最終直取元大都。

建立明王朝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元朝覆亡。
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明太祖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
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
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隨後,朱元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
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
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鄧愈率明軍平定廣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馮勝大敗元軍,明朝平定甘肅。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
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
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直接歸皇帝掌管。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
1382年1月6日,明軍在雲南昆明附近大敗元朝軍隊,元朝梁王自殺,1382年4月7日,藍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雲南。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朱元璋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
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並頒布《昭示奸黨錄》。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瓛誣告謀反,史稱「藍玉案」。
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明朝建國功臣因此案幾乎全亡。
此時朱元璋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
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無一善終。

在處理內政同時,朱元璋亦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
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1372年)、在東北逼降納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1388年)。
同時朱元璋進軍遼東,使朝鮮等歸順(1388年)。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增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後世康熙帝歷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讚譽朱元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