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火燒死了忠臣 ─談寒食與清明的原由

大火燒死了忠臣 ─談寒食與清明的原由

清明節掃墓活動,來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的寒食節,禁火時間較長,約一個月,後慢慢減少,至唐宋時期已減為清明前一天。

相傳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是為了紀念著名忠臣義士介之推。介之推為春秋時期跟隨晉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流亡的一個大臣,曾割自己的大腿肉供晉公子充饑。等晉公子成為國君(即晉文公)後,要封賞介之推,介之推卻帶著母親到山上隱居,不受封賞。晉文公因遍尋不著介之推,遂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非常後悔,望著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發現介之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把介之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柳樹下。往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並把燒山這天訂為介之推的祭日,並在這一天禁火,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晉文公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但實際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寒食節真正的起源,乃是源於古代的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之制。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加上古人認為火有神靈,所以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就禁止人們生火,後來這一時節的禁火習慣就成為習俗而流傳下來了。

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紀念介之推。其後慢慢增加了掃墓和遊樂的習俗。因寒食與清明只差一天,禁火完畢,到清明這天要換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一起,在當時人們的觀念裡,清明的換火活動為寒食活動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一天也被當成重要日子。而後,隨著禁火之俗轉衰,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突顯出來,以「清明」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慢慢的,大多數人只知道「清明節」,而不知「寒食節」之名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