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肩頸疼痛 麻醉治療如釋重負

肩頸疼痛 麻醉治療如釋重負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4日電)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今天表示,1名病人因慢性疼痛困擾多年,到疼痛科求診,經局部麻醉注射,逐步解決外圍輔助肌肉的痙攣,徹底解決源頭肌肉痙攣疼痛,讓病人如釋重負。


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主任龔家騏表示,這名約40歲的男性病人是醫療從業人員,因長期處於快節奏與高壓的工作環境,加上姿勢不良,造成左肩與上背部慢性疼痛,時間長達2年,嚴重時甚至強迫自己吞下2、3 倍的止痛藥與安眠藥。


龔家騏表示,這類肌肉痙攣疼痛多源於運動前暖身不足,肌肉突然用力,使用無氧呼吸,造成乳酸堆積與扭傷。肌肉自此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一直消耗能量,卻又得不到血流與養分的供應,乳酸越堆越多,讓肌肉緊繃的範圍繼續擴大。


他說,肌肉緊繃時,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一些動作就需要靠外圍其他部位的肌肉來補償;而這些補償的肌肉費力完成動作時,又容易造成新的部位乳酸堆積與扭傷。反覆發炎造成局部的韌帶纖維化,久而久之,肩膀關節活動範圍逐漸受限,甚至引發日後所謂冰凍肩(俗稱五十肩)的形成。


龔家騏指出,這名病人本身有醫療背景,也很認真尋求專業協助,但所有的療法只是治標,未能治本。病人心理壓力大時,肌肉會更緊繃。病人又因工作需要,反覆施力不當,無法徹底休息,惡性循環持續且加重,終至其他的表層療法效果遞減。


他說,透過詳細的身體檢查與局部注射,循序漸進打破源頭肌肉的惡性循環,消除肌肉的緊繃與疼痛,會讓病人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之後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勢,做運動前要充分熱身。而原本長期痙攣的肌肉可能因為長久失能而有萎縮的情形,需要配合有氧運動慢慢鍛鍊,才能完全恢復,並避免復發。


龔家騏說,局部注射的效果因人而異。少數病人會因為頭暈的副作用而心生畏懼,或因為需要時間逐步處理外圍補償肌肉而不耐,中斷療程,以致未能獲得根本治療成果。局部注射的部位有時很靠近胸腔,有造成氣胸的風險;需要病人充分信任與配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