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王莽為何背負了千載罵名

王莽為何背負了千載罵名

  「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篡權」,在這樣的封建倫理道德前提下,篡權的臣子必然會被永生永世地釘在「恥辱柱」上。作為篡權者的代表人物王莽,也必然成為大家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壞人形象。然而,王莽的一生是否真的不可原諒呢?客觀地說,王莽除了偶爾手段有些過火外,他的所作所為堪稱典範。他的思想,更是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評價王莽,我們最多也只能說他是個政治失敗者。
  翻閱有關記載王莽事跡的歷史書籍,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極為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王莽當做一個城府極深、詭計多端,並且極度假仁假義的傢夥。更讓人難以理解的,他甚至從很小的時候就在為篡位做準備了,而所有用來證明的材料卻是王莽從小就很孝順母親,並且無微不至地照顧寡嫂和侄子。同樣,在王莽當官以後,他的節儉與廉正、關心貧苦百姓的事跡更是被當成為篡位所做的「假聖賢」準備,是在籠絡人心。對王莽所做的一切,如果我們能夠用今天的眼光稍加思考,很容易就會發現,歷史的記載只是當時政治的需要,就算王莽有錯,可他的功績同樣是不可否定的。
  王莽出生於西元前45年,父兄皆英年早逝。家中雖然有貴為皇后的姑母,但也未能夠得到皇家的封賞,甚至可以說,王莽的童年生活比窮苦人家的孩子更為可憐。首先,家中的母親需要照顧,而且寡嫂和侄子也需要照顧。其次,自己的堂兄弟都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無疑在心理上有著巨大的落差。他還拜當時的名士陳參為師,虛心學習,手不釋卷地苦讀經書,廣交朋友。因此,從小王莽就養成了尊卑有序、謙遜有禮而且勤奮節儉的好習慣。
  漢成帝陽朔三年,即西元前23年,王莽的伯父王鳳病休在家,王莽前後幾個月衣不解帶地侍奉左右,為避免藥液燙傷伯父,他甚至親口為伯父嘗藥,孝順程度超過了王鳳的親生兒女,也深深感動了這位獨掌朝政的伯父。王鳳臨死前請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職,不久,王莽做上了黃門郎,隨後又被提升為射聲校尉(相當於地方的郡守)。此時,王莽年僅24歲。永始元年,即西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請求成帝將自己的戶邑分封給王莽,同時,很多名士也聯名上書,盛讚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漢成帝順水推舟,封王莽為新都侯,晉陞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當時,王莽因為孝順母親,為人謙恭有禮,結交社會賢達俊傑,折節力行,宗族稱孝,師友歸仁而為一時人望之所寄。王莽的官職雖然越來越大,俸祿越來越多,但在生活方面卻依舊簡樸。他家裏從不留餘財,將自己的俸祿全部拿來贍養、救濟名士,甚至連自己的馬匹衣服都拿來分給賓客。一次,王莽的母親生病,朝廷中的公卿王侯多派夫人前往探視,這些人都穿著拖地的綾羅綢緞,渾身戴滿了珠寶首飾。王莽的妻子聽見有客人來,慌忙出門迎接,身上穿的卻是僅僅蓋過膝蓋的粗布衣服,大家還以為是王家的僕人。王家招待客人雖然禮數週到,但僅僅只有一杯清茶而已。
  除了孝順和節儉,在為官方面,王莽也非常廉正。曾有一段時間,王莽的表兄淳于長(王太后的外甥)膽大包天,竟敢調戲許皇后,還經常寫調情的信件。面對此事,王莽大義滅親,舉報淳于長的行為並導致淳于於長在獄中被成帝殺死。還有一次,他的親生兒子在家殺了一位奴婢,王莽痛斥後逼令其自殺。可以說,在為官方面,王莽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王莽出生於貧困的家庭,當官以後,他一刻也沒忘記貧苦百姓。西元2年,出現了波及全國的大旱情,而且蝗蟲為禍,許多地方顆粒無收。王莽十分著急,一邊派遣官吏瞭解民情,一邊籌措救災錢糧。同時,他還積極奏請太皇太后,裁減用度,為萬民做榜樣。在此期間,王莽自己不吃葷,以示與百姓同甘共苦。還有,他捐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交給大司農救濟貧民。王莽的這一做法讓百官紛紛效倣,很快解決了百姓的危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設使當日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曾以這樣一首詩歌進行感嘆,把王莽推上了大姦大惡的行列。然而,白居易的評價公正嗎?從王莽篡位後的所作所為來說,我們就更難以理解。王莽既然是為了篡位,可他篡位已經成功,為什麼還要進行托古改制,最終把自己推向絕境呢?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王莽是為了天下百姓,他想在自己做皇帝的時間內有所建樹,實現天下大同。甚至,歷史把篡位當做王莽的錯誤也是不公正的。西漢末年,連著出現四個昏君,就算王莽不篡位,其他人也必然會造反。或者說,如果王莽不進行托古改制,那他也絕對不會像今天一樣被釘在恥辱柱上,而是像每一位開國皇帝那樣,擁有說不完的豐功偉績。
  西元1年,由於太皇太后重新成為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成為大司馬執政,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採取了幾項重要的措施,其中幾條可稱為前無古人的創舉:一、凡上一年多收的賦稅一律予以賠償;二、天下吏民不必再自行置備服兵役所需物資;三、對孤寡老人遍濟周恤。這幾項措施的推出,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擁護。從其功績方面來看,更是不可小覷。從維護統治方面來說,這一措施的出現,扭轉了當時人心散亂的局面,平定了天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功績更大,為人類文明創造出一個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環境。
   王莽進行「托古改制」並非完全按照古書來做,「托古」不過是王莽為了使自己的改革能夠更容易地推行。在那個尊「聖賢」的時代,如果王莽沒有「托古」的依據,改革將更加難以進行。實際上,王莽的「托古改制」想要建立的是一個接近天下大同的社會,是以天下蒼生為念。然而對於王莽改制的做法,大家都採取嘲笑的方式去面對。的確,王莽進行「托古改制」是以失敗而告終,但其思想的前衛性以及對後世的啟示,將以一個里程碑的方式出現。
  「托古改制」的核心內容如下:
   一、王田制: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
   二、奴婢制: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
   四、改革幣制。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從以上改制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第五、第六條沒有多大意義或者說有不可取之處,其他四條的出發點是為了天下蒼生著想,而絕不是像有些史書上的記載,說王莽是為了搜刮錢財。
  王田制是為了貧苦大眾有田耕,不許買賣是為了防止有人佔據大量田地,這樣的政策對縮小貧富差距是極為有利的,是全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前提。此舉由於受到當時社會制度的限制,沒有成功。奴婢制與王田制的積極意義幾乎相同,更重要的,那還是「人權」的表現。當然,這一制度從現在的角度說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在當時卻是前無古人的大膽改革行為。還有,在貸款、物價等方面,已經形成了現在的銀行和物價局的雛形。
  王莽最終失敗了,這一失敗,讓王莽失去了所有。同時,也讓一位敢於挑戰的勇士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王莽篡位後不進行改革,又或者,他改革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推行,穩步前進,史書上又將如何記載呢?可以說,他的功績將超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自然,王莽的的確確已經死了。王莽的失敗是因為他對封建勢力的估計不足,是一次次的成功讓他產生了激進的念頭。又或者,有人會說,王莽在當官的時候為排除異己有過激的行為,可我們試想一下,當時的社會,當權者誰又沒有這樣的做法呢?與王莽進行比較,越王勾踐、朱元璋等等人物可謂卑鄙千萬倍。甚至有人說,王莽在失敗後讓民眾對天哭泣,希望感動上蒼,簡直太無稽。可是,如果大家瞭解當時是個迷信的時代,瞭解王莽登上帝位是官員們通過迷信的手段實現的,我們難道還不能理解嗎?如果我們真正瞭解了王莽的時代,瞭解了王莽的為人,試問,把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歸結為為篡位做準備,這樣的說法能夠成立嗎?我想,王莽的遭遇,留給我們的只有無奈的感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