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鮮為人知的流亡部隊 中華民國復興部隊

鮮為人知的流亡部隊 中華民國復興部隊

1950年,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向國民黨殘餘軍隊發動進攻,據守滇南的國民黨第八兵團勢如山崩,數萬人被殲於元江河谷東岸,殘部紛紛逃竄。該兵團第8軍237師709團的2000多人,在團長李國輝的帶領下向西南方向潰退。由於解放軍窮追不捨,他們被迫渡過紅河上游的元江,越過中緬邊界進入緬北。在緬北,李國輝聽說第8兵團第26軍的93師278團1000多人已經在副團長譚忠的率領下,先期到達緬北,正在向小猛棒前進,他還聽說走這條路線,繞道泰國,他們就可以到達海南島,與國民黨大部隊會合,於是李國輝立即下令追趕譚忠。

  為了追趕譚忠,這支部隊進入了“野人山”,這是一片方圓數百里的原始森林無人區,充滿毒蛇、猛虎、螞蝗、毒蚊、瘧疾和瘴氣,沒有道路,沒有嚮導,沒有報紙,也沒有醫藥,那些國民黨軍殘兵中,夾有大學教授,有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有華僑青年男女,他們大多數沒有鞋子,大多數身染疾病,病發時就躺倒地下呻吟,等病過去後再繼續行進當他們到達小猛棒時,兵力損失近半,只剩下不足1000人。幸運的是,他們終於趕上譚忠的278團。

  就在小猛棒這個地方,李國輝和譚忠決定把兩支部隊合併起來,成立“中華民國復興部隊”,李國輝出任總指揮,譚忠任副總指揮,他們修好電臺,和台灣取得聯繫,不料台灣方面的指示卻是:“你部自行解決出路。”於是,這支軍隊便脫離了國民黨,成為一支“孤軍”。

  (以上為南方週末收集來的資料,非我記憶,原來我記憶的殘兵來源實在模糊不清,望大家見諒,下面係我的記憶)

  這支國民黨殘兵部隊在緬甸,一開始與台灣斷絕聯繫,經濟自然發生困難。後來有些緬甸商人在運貨途中飽受匪患之苦,向緬甸政府求助,得不到理睬。有人就托關係來找國民黨殘兵,李國輝他們正彈盡糧絕之際,一口答應下來。在途中,自然再次遭到土匪攻擊,國民黨殘兵雖敗,裝備卻還精良,美制衝鋒槍,卡賓槍那裏是烏七八糟的土匪隊伍所能抵敵?幾戰下來,土匪隊伍被打的落花流水。商人的貨隊得以安全保存。有了良好的開頭後,一發不可收拾,附近的商人都紛紛接踵而至,李國輝等也乾脆做起了鏢局的生意。有了經濟來源後,殘兵部隊逐漸在緬甸邊境站住了腳,他們修建了軍事基地,開始訓練叢林戰以求生存。
  
  國民黨殘兵人數雖少,然而名氣日大,也引起了緬甸政府的不安。不久政府的最後通牒送到,要他們10日內撤出緬甸。撤了你說去哪?難道回中國境內送死?!李,潭自是拒絕。政府軍遂至,不想不知是緬甸政府軍太腐敗,還是國民黨殘兵天生就是叢林戰高手,緬政府軍竟然被打得一敗塗地。國民黨殘兵連戰連捷,以至於緬甸政府不得不很快與李國輝簽定了和平協議。幾經討價還價,緬甸政府同意李國輝率部轉移到靠近泰國邊境的猛撒。國民黨“復興軍”在緬甸正式成立。

  消息很快傳到台灣,老蔣在與大陸作戰中早已輸到麻木,現在突然聽到有此英勇之師出現,自是吃驚不小。他覺得這正是培養力量反攻大陸一絕佳良機。二話不說,立刻召來了李,譚二人舊上司李彌,“為什麼把這樣一支會打仗的部隊扔在緬甸?!”大罵之後,蔣介石又封李彌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和“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命令他返回緬甸,召集部隊。1950年秋,李彌打扮成馬幫在泰緬邊境的一家小布店會見了李國輝,責令他交出指揮權,李國輝從此淡出歷史舞臺,李彌開始大權獨攬。金三角的“小李(國輝)將軍時代”就此結束,“老李(李彌)將軍時代”開始了。

  李彌的目的自然不是單與緬甸政府對抗,他的願望是“反攻大陸”,乘復興軍之勝,士氣高漲之機,1951年3月發動了“反攻雲南”的軍事行動。他的軍隊一度佔領滄源、耿馬、雙江、瀾滄等縣。但隨後解放*軍發起反擊,李彌軍全線潰退,只得又逃回緬甸。

  “反攻雲南”的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但李彌卻得到了台灣和美國方面大量的援助,他的勢力範圍迅速擴展,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國清邁府,東達寮國山區,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超過台灣將近7倍之多!隊伍也迅速增至3萬多人,除從大陸逃出來的原國民黨官兵、舊政權人員外,連盤踞山頭的土匪、土司武裝也紛紛前來依附。為了便於台灣空投,李彌在湄公河西岸峽谷中還修建了一座簡易機場——江臘機場。蔣經國在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時,也曾從台灣秘密飛到江臘機場,視察過李彌的軍隊。

  為了從長計議,李彌還在總部猛撒開辦了一所“反共抗俄軍政大學”,輪訓下級軍官,並在東南亞各地招收學員,學員最多的時候曾達2000人。

  一次,李彌到大學內視察,他的目光掃過一排排努力表現的學員,一個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見他拆卸槍支的動作極為純熟,頓時讓李彌驚訝不已,立刻叫那名少年過來。

  “恩,你叫什麼名字。”李彌見小士兵長的白凈清秀,頓又生幾分好感,高興地問道?

  “報告長官,我叫關約”。小士兵大聲回答道。

  “關約?恩,好名字。你的身手不錯嘛,為什麼參加國軍?”
“報告長官,報效國軍是我長久以來的夢想。我是緬甸撣族人,我身上有中國人的血!”

  “緬甸撣族,明末流亡到緬甸的漢人啊,這麼說你和我們還帶血緣關係羅。”民族的拉近,使得李彌對這個孩子愈添賞識。

  “恩,我的中文名字叫張奇夫。”

  “好,張奇夫。我現在正式任命你為少尉軍官,希望你能竭盡所能,為黨國光復大業出一份力。”李彌心裏已經對這個少年士兵完全信任,他相信他已經發掘出1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謝謝長官提拔,張奇夫願為黨國事業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張奇夫內心也是激動萬分。

  李彌在緬甸任用1個孩子用軍官,遠在台灣的老頭子自然不會清楚,也不會去過問。或許李彌在不久以後也忘了這個少年。然而不論是老頭子還是李彌,都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年僅18,9歲的少年,將來竟然會成為全世界為之震驚注目的人物,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東南亞毒品之王----坤沙!

  後李彌將復興軍分為兩部分,分別設置在緬北2處(抱歉,具體地名忘記)為遙相呼應,以抵禦政府軍的進攻。1953年3月政府軍果然捲土重來,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圍剿——“旱季風暴”。這是金三角歷史上最大的戰爭。3萬餘名外國雇傭軍(主要由來自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部落民族廓爾喀兵團和來自緬北的克欽土司在軍組成)在英國籍指揮官丹尼斯上校的率領下將復興軍基地圍得水瀉不通。李彌指揮左翼部隊沉著應戰。但畢竟兵力相差較為懸殊,情況愈來愈危急,復興軍內部有人建議投降,李彌怒:“誰再提這2字老子斃了誰!”又戰數日,正當快崩潰之時,譚所率右翼部隊已消滅所應付之敵,趕來增援,前後夾擊之下,雇傭軍遂潰不成軍,英國人丹尼斯上校自殺身亡。此役令國民黨殘兵再次威震全緬。

  政府見打不跨國民黨殘兵,只好採取“和親”方式進行撫慰,緬甸許多有名的土司,政府要人紛紛將復興軍軍官招作女婿。例如參謀長錢運周成了大土司刀棟西的乘龍快婿。這使得李彌更加得意不可一世。

  但俗話說樂極生悲,傲為敗世之本,3國時代武聖關帝爺也敗於過度狂傲,何況李彌!在曼谷大酒店接受西方記者採訪時,一個澳洲女記者問他:“李先生,您是雲南省主席,外面稱您為雲南王,您打算什麼時候返回省會昆明?”這位李大司令得意忘形:“我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要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此語一齣,緬甸輿論大嘩,學生上街抗議,緬甸政府出動軍警鎮壓。看來想和國民黨老爺和平共處是不可能的了,緬甸國王向聯合國提出抗議,第7屆聯合國大會做出了“一切外國軍隊必須撤出金三角”的決議。

  老頭子一樣不能容忍部下“自立為王”的行為,立即召李彌赴臺,李彌到臺後即被軟禁。接著,蔣介石下令從金三角撤軍。從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6月3日,陸續有6750人撤到台灣,其中包括家屬與難民。此後,台灣當局宣佈已經從緬北撤回全部軍隊,沒有撤回的與台灣再沒有關係。但是,蔣介石並不想真正放棄這個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反共基地”。原“反共救國軍”副總指揮柳元麟被任命為總指揮宮,留下的部隊被整編為5個軍,兵力仍有2萬多人。

  此後,中、緬達成協定,決定由解放軍跨境作戰,清剿這股殘軍。1960年11月22日,解放軍開始越境清剿作戰,國民黨殘軍節節敗退,他們企圖炸開湄公河河谷上游湖泊草海子大壩,以水淹七軍的招數打垮緬甸政府軍,挽回敗局。政*府軍發現殘軍企圖後,拼命阻止,殘軍目的未達到,被迫向寮國、泰國邊境方向撤退,江臘機場也被解放軍佔領。

  當時依舊有部分殘兵骨幹留在緬甸,他們的命運極為悽慘,一部分人被泰國政府充當炮灰,作為先鋒隊打頭陣。去對付吳沙沙金領導的紅色遊擊隊,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拼死作戰,甚至用身體作為肉盾去擋子彈。當慘烈的戰鬥終於以勝利告終時,言而無信的軍閥卻掉轉槍口對準他們。部分復興軍軍官獲知消息後準備先下手為強,發動突然叛變,但因參與者甚少而失敗,為首數人被軟禁,其餘均死於非命。

  該文在結尾寫到:“於是,這支驍勇善戰的部隊在數年後灰飛煙滅。”然而,數日前翻看網上資料,卻發現並非如此。據介紹:殘軍撤退到寮國後,寮國局勢動蕩,東南亞國家反響強烈,緬甸政*府根據台灣仍然在給國民黨殘軍空投物資為證據向聯合國提出控訴,聯合國再次做出決議,要求蔣介石政權將在緬部隊撤回。2月下旬,蔣經國命賴名湯前往泰國和緬甸,把軍隊撤運回台灣,3月5日,賴名湯飛往泰國曼谷,開始執行“春曉計劃”。

  這次行動得到泰國政府和軍方的大力支援,泰國早就想把這批“不速之客”請走。賴名湯一行人到達殘軍總部,見到總指揮柳元麟。柳元麟直言相告:願意撒臺的人數可能很少。在老、泰、緬三國交界的叢林中,賴名湯一連5日苦口婆心說服“遊擊隊員”服從撤臺的命令。最後,賴名湯宣佈不願意撤臺而自行留下的,今後一切活動自行負責。

  最終,柳元麟總部及下屬第一、二、四軍部分官兵經由寮國、泰國空運返臺,李文煥、段希文則沒有率部隊撤臺。李文煥名為第3軍軍長,實際統轄不過1000多人,又非正規軍人出身,考慮回到台灣保不住軍長職位,便以路途遠為藉口拒絕。第5軍軍長段希文雖然是軍人出身,父親曾是雲南籍的國大代表,本人也多次返臺見過蔣介石,他本人願意遵從命令撤回台灣,但部屬多是雲南,且在當地成家,多不願意去臺,因此也沒有撤退。台灣對段、李抗拒命令的行為感到惱怒,台灣“國防部”發言人聲稱,撤軍已告完畢,“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番號取消。所剩殘餘約數千人,均為擅自脫離部隊者,台灣方面不為其行動負責。
被柳元麟排擠的呂維英組織了一支雇傭軍,幫助寮國政府圍剿反政府武裝。誰知寮國左中右三方坐下來談判,他們把槍口對準了雇傭軍。雇傭軍傷亡大半,呂維英離隊逃亡,另一主要將領張蘇泉率一百多名殘兵敗將加入坤沙的販毒組織"撢邦革命軍",並成為參謀長。從此成為坤沙的得力助手,外界合稱他們為“二張”,又稱呼“撢邦革命軍”為“張家軍”,從此緬甸乃至亞洲最大的販毒組織誕生。

  爾後,第二次撤臺行動後殘留在緬泰叢林的李文煥、段希文軍還有5000餘人,他們自動返回金三角。金三角歷史上有名的“段、李時代”開始了。

  1964年,在金三角重新站住腳跟的兩支國民黨殘軍召開一次聯席會議,他們討論了形勢和重返緬甸的可能性,研究聯合作戰方案,劃定各自作戰區域,確立各自勢力範圍。當會議快要結束時,台灣發來一封密電,命令組建“東南亞人民反共志願軍遊擊總部”,任命段、李分別擔任正副總指揮。但兩人對蔣介石繼續把他們作為“反攻大陸”的棋子已心存抵觸情緒,就開始和台灣討價還價。蔣介石深感已無法控制,就不願再給他們補給。失去了經濟來源的殘軍開始另謀出路,這年旱季,他們傾巢出動,打通薩爾溫江走私通道。經他們武裝護送的馬幫開始源源不斷地將各種走私品送達寮國、泰國和緬甸以及周邊國家。

  與此同時,金三角鴉片種植業也開始興旺,在此之前的1949年,金三角鴉片產量僅為37噸,這個數字與當時東南亞各國鴉片產量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1959年,金三角鴉片產量也只有60噸,這個數字仍然不是很大。在此之後的1970年,金三角的鴉片產量突破1000噸,到上個世紀80年代創下當時的世界紀錄2000噸,令全球震驚。上個世紀90年代金三角鴉片突破2500噸大關,成為全球最大的毒品王國。

  至於李彌提拔的坤沙,在段、李之後成為金三角的大毒梟,直到1996年1月,才向緬甸政府軍宣佈投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