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歷史與空間:二百年前中英交流

歷史與空間:二百年前中英交流

大英博物館策劃製作的大型綜合性展覽,自2007年3月9日開始,預計6月10日結束,長達百天的珍寶展,在何鴻毅家族基金會的資助下,成功地在中國紫禁城午門拉開序幕。  
主題「英國與世界」的展覽,共展出111件18世紀和19世紀初大英博物館所收藏的版畫、素描和水彩畫、雕塑、器物等文物,分別以英國與歐洲,英國與中東南亞,英國與非洲、美洲、大洋洲,英國與中國的主題與觀眾見面。鑒於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大英博物館首次合作,中國故宮博物院也配合展出了同期英國貢品10餘件(套)。
「中華帝國」是「文明的天堂」  
大英博物館試圖在本次展覽中,向觀眾講述英國在漢諾威王朝喬治一世至喬治四世(1714-1830),如何從一個歐洲西部的偏遠島國,步步崛起,登上世界舞台,成為世界近代歷史之焦點。  
為此,大英博物館館長在開幕式上感慨不已,他說: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派遣馬葛爾尼使團初訪中國,該使團成員們有幸覲見了中國的乾隆皇帝,「規格宏大、富麗堂皇的接見大廳」令英國人驚異不已。使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為曾見過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神奇都市和文明大國的君王而驕傲。  
那時的中國,對歐洲人來說,還是個罕有人至的異域,他們稱200年前的中國為「中華帝國」。歐洲的哲學家們認為,中國政府是一個以儒家學說管理的國度。在歐洲藝術家的想像中,中國是以棕櫚樹和度假屋點綴的人間天堂,中國人舉止優雅,穿戴得體,生活在奇花異草之中。  
位於歐洲西北角,面積不足25萬平方公裡的英國,是由北海之中若干個島嶼組成的。從西元前7世紀開始,就不斷的打仗。直到喬治一世以國王的身份第一次抵達倫敦,開始了喬治的貴族統治時期,英國人開始熱衷科學,沉湎於探索自然的奧秘。  
於是,偉大而神秘的中國,成為探險家和商人們的探究目標,中國魔力無時無刻地牽引著他們的好奇心。英國商人們不辭辛苦,寧願在海上漂泊數月,也要踏上中國的土地。中國的發明,和阿拉伯數字的使用都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他們不斷帶回大量的中國絲綢、中國茶葉和中國瓷器。
中英政府首次接觸  
1793年,也就是中國乾隆皇帝逝世的前6年,中國正值鼎盛時期,國庫充盈,物產豐富。英國政府派出龐大的馬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乾隆皇帝,試圖說服中國皇帝同意英國派代表進駐中國,以便在中國發現更多的物產和資源,打開中國與英國的貿易關卡。使團陣容相當龐大,包括90名高級官員,500名僕人和士兵。據胡建中、秦國經的記載,英國使團一行,乘坐大小船5艘,攜帶大炮74台,銅炮32台,腰刀600餘把,鳥槍800餘桿,就連聽差的小船上都安設鐵炮4台。  
生於1711年的乾隆皇帝,此時已是古稀天子。對英國使團的來訪非常重視,連下5道御旨,親自擬定迎接英國使團的方針和政策:「接待遠人之道,貴於豐儉適中,不卑不亢。」並指派自己的親信專門迎接,確保「沿途照料自更周妥」。英國使團所到之地,都受到了地方官員的熱情款待和皇帝的慷慨賞賜,而且是一賞再賞。各種場合的賞賜達66次之多,中國皇帝本著「薄來厚往恩尤偏於懷柔」的善意,所有賞賜的物品都多高於甚至數倍高於進貢物品的價值,據悉,中國皇帝分別賞賜使團成員和國王的禮品達3000多件。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英國使團成員總算是見到了中國帝國的皇帝,在覲見儀式結束後,即提出派駐、自由傳教和貿易要求,但結果沒能如願。對英國人來說,這是一次失敗的接觸。於是,馬葛爾尼使團回國後,就在他的報告中說:「清政府不堪一擊!」  
此後,英國便加速了對中國的擴張和滲透,終於,在40多年後,爆發了鴉片戰爭。英國就是這樣,迫不及待地充當了打開中國大門的急先鋒。  
從馬葛爾尼使團來華至今,已過去200多年了,大英帝國的強世早已不再,貧弱的舊中國亦已成往事。本次展覽有一部分就是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很是發人深省。 啟發國人思考  
展覽的贊助者——何鴻毅家族基金主席何鴻毅說,這次展覽是個難得的機會,在現今中國崛起,國際地位日趨重要之際,對反思國人如何面對世界極具啟發意義。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季表示,中國觀眾也許對英國打破自身封閉,走向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歷感興趣;而如何走向大國的過程,應當引起國人的思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