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萬里烽火滅的張義潮

萬里烽火滅的張義潮

  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八月,聲震河西的英雄人物張義潮在京師長安病死,唐朝廷贈官太保。一年後,鹹通十四年(873)七月,懿宗病死,十二歲的僖宗即位。八年後,僖宗廣明元年(880),農民軍領袖黃巢攻進長安。三十五年後,哀帝天佑四年(907),朱溫逼唐末代皇帝哀帝禪位,自登帝位,建國號梁,定都於汴州(開封),唐朝至此宣告滅亡。三十八年後,開平四年(910),張義潮之族孫張承奉自立西漢金山國,自號白衣天子。倘若張義潮尚在人世,不知道是怎樣的感慨!
  為什麽要講這個張義潮呢?因為他是懿宗一朝唯一的驕傲。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張義潮就是唐末的英雄。在玄宗一朝,名將哥舒翰採用“步步為營”的軍鎮策略,收復了失陷於吐蕃多年的黃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與哥舒翰的交戰中,開始時尚能發動反擊,到後來只能是疲於招架,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在哥舒翰的手中,唐朝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
  然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將邊軍大量內調,哥舒翰也在安史之亂中死去。吐蕃趁著唐朝的內亂,重新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唐朝廷為了對抗吐蕃,於寶應二年(763)設河已西副元帥一職,統一指揮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殘餘唐軍。首任河已西副元帥為楊志烈,在他的指揮下,吐蕃人的攻勢一度被遏制。但到了永泰元年(765),楊志烈為叛將所害,形勢便開始急轉直下。永泰二年(766),吐蕃人占領河西重鎮甘州、肅州。第二年,繼任的河已西副元帥楊休明戰死。這樣,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軍互相失去聯系,進入各自為戰的境地。之後的十多年中,唐軍在河西走廊的各個要塞因孤立無援陸續被吐蕃軍各個擊破。
  沙洲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從大歷五年(770)開始,沙洲受到吐蕃軍的圍攻。當時沙洲以東的唐軍要塞已經全部失陷,所以沙洲城處於孤立無援狀態。沙洲刺史周鼎一面率軍民固守,一面向唐朝廷在西域的盟友回鶻求援。然而,援軍經年不至。沙洲一直被圍困,城中糧草將盡。周鼎主張焚毀城郭,率軍民東歸唐朝。但他手下的部將都不同意,認為一旦軍民東奔,沙洲以後將永不復為大唐之地。經過一番激烈爭論,最後,都知兵馬使閻朝縊殺了周鼎,然後繼續率部抵抗吐蕃。
  為了解決糧草問題,閻朝貼出告示:“出綾一端,募麥一斗。”用這樣的方法來征集糧草。這樣,沙洲這個只有四、五萬人的彈丸小邑一直堅持了十一年,到建中二年(781),沙洲城終於彈盡糧絕,山窮水盡。閻朝實在無路可走,為了保全城中百姓,只得與圍城的吐蕃主將綺心兒相約,在得到沙洲城民眾不外遷的許諾下,向吐蕃軍投降。至此,唐朝在河西的最後一座要塞沙洲被吐蕃軍所攻破,完全喪失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而北庭都護府則在貞元六年(790)為吐蕃人所破,安西都護府在元和三年(808)為吐蕃所破,唐朝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沙洲失陷之後,沙洲百姓受到了吐蕃的殘酷壓迫,“丁狀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贏老者鹹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漢人尤其受到歧視,吐蕃人規定河西各城的漢人走在大街上必須彎腰低頭,不得直視吐蕃人。之前率沙洲頑強抵擋吐蕃進攻的閻朝也被吐蕃用“置毒靴中”的手段暗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心更加思念唐朝。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吐蕃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人饑疫,死者相枕藉”。一些貴族將自然災害都歸咎於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贊普達摩新即位後,大力採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閉吐蕃境內的全部佛寺,焚毀佛教經典;強迫所有僧人還俗,不願還俗者,被迫從事屠夫、獵人等違反佛教戒律的職業;有些高僧還遭到了無情的殺戮。因此,吐蕃國內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贊普達摩,視達摩為牛魔王下凡,稱他為“朗達摩”。朗,藏語,意為牛。達摩的禁佛措施未能維持很久,會昌二年(842),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傑刺死。
  達摩無子,不過他被刺殺前,王妃已經懷孕。王后為爭奪權位,也偽裝成有孕的樣子。會昌三年(843),王妃生一子,為了防止王后搶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圍住孩子,晚間用許多盞燈光守護,以故取名歐松,意思是“光護”。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買了一個要飯人的孩子,脅迫朝臣認可是她親生,並取名為永丹,意為“母堅”,即母親堅持認定的。這兩個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團操縱,用來爭奪贊普寶座。雙方互不相讓,進行了長年累月的鬥爭。王室分裂後,吐蕃各領兵將帥也擁兵自重,相互混戰。吐蕃國一時大亂,勢力急劇衰落。
  而唐朝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見吐蕃大亂,乘機收復了陷於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唐王朝的一連串軍事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
  張義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湧現出來的西域豪傑。張義潮,沙州敦煌(今屬甘肅)人。張氏世為州將,是沙洲的大族。父張謙逸祖籍南陽,在唐朝官至工部尚書。張義潮兄名張義潭,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淮深的父親。張義潮有姐張媚媚,後出家為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號窟供養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張媚媚。
  張義潮出生之時,沙洲已經被吐蕃統治多年。由於親身經歷了吐蕃人的殘暴統治,張義潮在青少年時代便胸懷大志,“論兵講劍,蘊習武經,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之骨髓。... ...知吐蕃之運盡,誓心歸國,決心無疑”。他十分崇敬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宦官邊令誠陷害身死的著名將領封常清,曾親筆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
  唐朝廷收復三州七關後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騎兵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 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里間,赤地殆盡”。尚恐熱的暴虐行徑,不但令河西民眾憤慨,就連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圖之”。這時候,張義潮已經開始暗中結交豪傑,密謀起事。
  大中二年(848),張義潮見時機成熟,率眾在沙洲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他率部眾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激戰。城中的漢人紛紛響應,人人爭相與吐蕃軍拼命。吐蕃軍在沙洲城中軍力本來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難以抵擋,於是倉皇逃出沙洲。
  此時,“春風不度玉門關”已經將近七十年,河西的事情唐朝廷均一無所知。張義潮完全可以據地稱王,雄霸一方。然而,張義潮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後,立即派遣使者,赴京師長安向唐朝廷報捷。由此可見,張義潮確實胸懷歸唐之心,並非貪圖個人權勢。
  沙洲和長安之間相隔千里,中間當道的涼州等地仍然被吐蕃控制,可以說,通往唐朝的道路根本就不通。為了確保消息送到長安,張義潮一共派出了十隊信使,每隊信使都帶著相同的文書。信使們將經由不同方向的沙漠,繞過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諸城後,再向長安進發。
  這是一個相當悲壯的故事,其曲折動人之處不亞於任何一部傳奇。信使們與張義潮等沙洲軍民道別後,英勇地踏上了艱難行程。他們非常清楚,他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機會到達目的地,而絕大部分人將付出生命的代價,但仍然義無反顧,沒有一個人回頭。
  信使中不少人是是僧侶,其中就有敦煌高僧悟真。這主要是考慮到佛教在西域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勢力,由僧侶來送信,更利於掩護。
  這十隊信使無一例外地進入了莽莽大漠,奔向不同的方向,各自面臨九死一生的考驗。這是一群捨生忘死的英雄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留下名字。其中的九隊,要麽死在了吐蕃軍的追擊下,要麽迷失了方向,被埋在了無情冷酷的大漠中。只有向東北方向進發的那支隊伍,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領,歷經千辛萬苦後,終於到達了唐軍要塞天德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天德軍防禦使李丕驚訝感動於這群近乎從天而降的使者,立即以最大的熱情護送他們前往長安。在李丕的協助下,悟真等人於大中四年(850)正月抵達了長安。這時候,離張義潮在沙洲起事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年。
  這支滿身塵土的信使隊伍感動了所有的長安人,長安官民爭相湧上大街,用真誠的歡呼來迎接這些來自遠方的英雄。自建中二年(781)唐朝完全失去河西之後,河西走廊就成了帝國心中的隱痛。誰也想不到,在萬里之外的西域,悄然出了一個叫張義潮的英雄人物,平息了烽火,圓了唐朝廷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這是何等的驚喜!唐宣宗聽到這一喜訊後,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贊嘆道:“關西出將,豈虛也哉。”悟真後來被唐朝封為“京城臨壇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績。
  在派出信使後,張義潮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繕甲兵,耕且戰”,積極備戰,逐漸展開收復河西諸城的計劃。由於吐蕃國內政治陰謀和內訌不斷,一遇到張義潮強有力的挑戰,在河西的統治隨即土崩瓦解。到大中五年(851),張義潮已經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中除涼州之外的所有州縣,聲震西域。
  大中五年(851)八月,張義潮第二次派信使到長安,其中又其兄張議潭和沙洲豪族李明達、李明振(張義潮女婿,娶張義潮第十四女)、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並獻上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由於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義潮軍的控制之下,所以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行程十分順利。唐宣宗接到捷報後,特下詔令,大力褒獎張義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詔令說,張義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隨後,唐朝廷在沙州建立歸義軍,統領瓜沙等十一州,授張義潮歸義軍節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張義潮兄張義潭按照慣例被留在長安為人質,被授為金吾衛大將軍。而後來張義潮年老時,主動入京,其實也是做人質的意思。
  鹹通二年(861)三月,張義潮命其侄張淮深(張義潭之子)率蕃、漢兵七千人收復陷於吐蕃的最後一州涼州。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戰鬥,最終,張淮深取得了戰鬥的勝利。至此,陷沒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復。鹹通四年(863),唐朝重新設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使貞元初年失守而廢置的涼州軍鎮又得以恢復,由歸義軍節度使張義潮兼領涼州節度使。河西走廊從此暢通無阻,從長安經蕭關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
  不過,在歸義軍控制的地區,由於吐蕃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管轄,遺留下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可以說是一個大的亂攤子。面對這種複雜而又嚴峻的形勢,張義潮首先在轄區內全面恢復唐制,廢除部落制,重建縣鄉裏;重新登記人口、土地,按照唐制編制新的戶籍,制定新的賦稅制度;恢復唐朝服裝,推行漢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風化,一同內地”。這些措施迎合了沙州等地漢人懷戀大唐故國的心理,得到了漢人們的擁護和支持。對轄區內的少數民族,張義潮則採取區別對待的政策。已漢化者編入鄉裏,與漢人雜居。吐蕃化較深者部分繼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進行統治,尊重他們的習俗。同時授予少數民族頭面人物官職,讓他們參加統治。這些措施同樣受到了少數民族的歡迎。這樣,經過張義潮的慘淡經營,河西地區的局勢已穩定,生產得到了發展。
  鹹通八年(867),張義潮在長安留為人質的兄長張義潭因病去世,已經六十九歲高齡的張義潮依然離開沙洲,“束身歸闕”,主動前往長安為質。這是張義潮兄弟為了表示自己對大唐的忠誠而作出的決定,張義潮入朝後,朝廷任命他為右神武統軍,賜給田地,並於宣陽坊賜第一區。還晉升為司徒。鹹通十三年(872)八月,張義潮卒於京師,結束了英雄人物不平凡的一生,享年七十四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