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想做事,先收服人心

想做事,先收服人心

讓老闆、同事都站在你這邊的關鍵技巧


★ 放著沒意見的人不管,他們多半會變成反對派

在改革的時候,絕對不能忽略的就是不贊成也不反對的人,也就是在第一章裡提到的
中立派,這些沒有明確意見的中立派,最後可能投贊成票,也可能投反對票。以一般
的邏輯來判斷,大多數的人對新事物都抱持保守的態度,如果放著不管,他們多半會
往反對派遊移,因此要針對中間族群好好訂立對策。

首先,就是要在這些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族群中,找出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
不管是在公開或是不公開的場合都引導著周遭的人、並且能夠影響企業形成內部輿論
,特別是在聚餐這種非正式場合發言的時候,很自然能滲透中立派的意識。

如果可以將這些遊離族群帶進「和緩的贊成族群」,企業輿論就呼之欲出了。因此要
有技巧的拉近與意見領袖的距離,先在公司內部製造一股即將有新的事情發生的氣氛
。企業組織是由人所組成的團體,很容易被一般所謂的「流行」與「風潮」所支配。
總之,針對反對票的對策固然重要,但也要製造若有似無的風潮,讓中間遊離族群的
心中有一股「改變似乎也不錯」的氣氛,進而使其偏向「和緩的贊成族群」。

這就是我所說的「在公司內製造輿論」,特別是在和反對族群的衝突過度激烈的時候
,先將目光轉移到中立派的對策這邊來,這個方法在越大的組織或團體內部就越有效


在與意見領袖溝通時,要非常小心,通常這位意見領袖就是因為無法判斷改革的提案
對於工作到底是好是壞,而站在中立的立場,因此,如果劈頭就以非常直接又明確想
要說服對方的態度,大多會招來反感。因為保持中立本來就是一個一般人覺得安全的
立場,而且他目前處於中立的立場,不管是跟贊成派或反對派都還沒有切斷關係,選
擇贊成也就是等於與反對派敵對,這也是需要勇氣的選擇。

因此,一開始只要把自己對於改革的熱誠和想法告訴對方,至於提案的內容與影響層
面以及工作上的細節,先不要太過強調。如果能讓中立族群的意見領袖說出:「雖然
我不太清楚改革的內容,不過他(改革者)的熱情是真心的。」拉攏中間選民的對策
就算成功了一半。

總之,就是要一邊讓和緩的贊成派逐漸形成,一邊製造出企業內部的輿論。要時候你
會發現,只要公司內部的氣氛改變了,反對陣營的信念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

★ 小心「總論贊成,個論反對」的陷阱

每一個人的個性不同,改革的方式當然也會不同。但是,只要想推動改革,結果只會
有「成功改革」與「中途放棄」兩種。要成功改革,就要在過程中好好扮演改革者的
角色。
在企業這種大團體中,如果是社長以外的人想對公司有所改革,不管改革的內容如何
,都是一件很令人側目的事。由於這樣的事情很少見,所以一開始多半會傳出一些好
的評語。
「那傢夥,雖然年輕倒是挺有膽識的。」
「那個課長出馬了耶。雖然要改變公司很難,希望他可以堅持!」等等,會有許多支
持的聲音。
但是,這些聲音其實都是陷阱,就是落入所謂的「總論贊成,個論反對」的漩渦裡。
想像一下,在百貨公司地下室的超市裡,每當歐巴桑熱心的給我們試吃時,大部分的
人都會半奉承的說:「嗯!好吃耶」,但其實沒有真的打算掏錢買。同樣的道理,當
人們遇到跟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事時,通常不會提出反對意見,多半都會贊成,
這就是「總論贊成」的現象。
但是「個論反對」就不同了,當周遭的人感受到一絲絲危害到自己利益或權利時,就
會開始提出反對意見。一旦發現工作程序需要做一些變動,就一定會有人覺得「麻煩
」。大多數的人都很安於現狀,只要改變一點點作業方式就會感到不安或麻煩。企業
改革就像這樣,當事情變成個論時,反對的聲浪就會漸漸增強。改革的目標越大,受
到波及的人跟事就越多,雖然一個人的反對力量不大,但是卻會慢慢的變成阻力,這
就是所謂的「個論反對」。
一般人在看不見改革會帶來的利害關係時,通常會持「總論贊成」的意見;但只要感
覺到改革帶來的影響時,就會產生「個論反對」,這是有關企業改革一個不容忽視的
基本法則,也要非常小心處理。

★ 冷漠的贊成者比反對者更要小心應對

這裡先討論一下贊成派,千萬不要以為只有贊成的聲音時,一切就能很順利。因為贊
成者中還分為「積極贊成者」與「冷漠贊成者」兩種。
一般來說,如果能從改革獲得好處的人,就會成為「積極的贊成者」,這些人會給予
寶貴的意見,比如說「在某某公司也有人這樣做」、「最好盡早給相關委員會資訊」
,有時候也會提供像是「某某部門反對」之類讓人緊張的情報。這些人算是很重要的
夥伴,一定要保持密切聯繫,互通訊息,以確保他們支持改革的熱情。我的方法是每
週一次利用電子郵件將改革的狀況報告給大家,然後在信上寫說「這封信或許會對大
家造成困擾,但請多多指教」的字句。盡量放低身段,不間斷的發送進度報告給大家


再來看看哪些人是「冷漠的贊成者」?有些人只有在發現改革對自己(或自己所屬的
團體)不利時,才會表現出反對的態度。在沒有特別的利害關係時,就輕描淡寫表示
「這樣做也不錯嘛!」這種暫時先贊成的人就是「冷漠的贊成者」。
一般上班族要改革的時候,必須要小心這些「冷漠的贊成者」。因為改革會遇到許許
多多的難題,只要能夠掌握反對意見,就能夠針對這些意見規劃出具體的對策。最難
對付的反而是看不見的、不到最後不浮出檯面的難關。特別是「冷漠的贊成者」,不
論改革成功或失敗都覺得事不關己,所以都不願意發表意見(因為發表意見之後,還
得要提出因應對策)。就算他的專業程度夠高,能發現問題並且提出警告:「如果這
個部分不調整一下,事後可能會發生問題喔!」但他也不願意說出來。
因此,如何將這些「冷漠的贊成者」的意見,有技巧的引出檯面上來,是一件很重要
的功課。

★ 讓反對者也成為贏家

企業這個組織是由很多人組成,意見當然也會很多,能夠容納這些不同的意見,也表
示這個組織沒有太過偏執的意見或思想,這對於取得經營上的平衡來說是很重要的。
換句話說,如果每個人都對任職的公司在工作上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就表示這個公司
在經營運作上是平衡的,而在這樣的公司裡,應該有人能從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人
生的價值;也有人因為職務剛好在鎂光燈的注意下,而感覺自己很幸運。
在企業工作的上班族,沒有人不希望加薪或升職,希望「工作不要失誤,能立下功勞
」是每個人天生的欲望,我們要善加利用人性中的這一點。
改革其實就是在瓦解公司的平衡感,先不提事業本身的大改革,即使只是小小改變會
議室的預約方式,對於已經習慣現狀、堅信原本的方法才是最正確的人,以及過去曾
被如此告知的人來說,改革就像是一個令人無法理解的怪物。
就像一直以來都將生命燃燒在製造物品上的製造業者,突然要跨入完全無法想像的零
售業,是很難調適和理解的。改革就像是在一湖寧靜的秋水中投入一顆石頭,必定會
激起水花,沒有反對的聲音跟敵對的意見,只能算是一種修正案,還不算改革。所以
,會出現反對者是一定的,改革提案就是這麼一回事。
面對反對者,我認為要「把跑得快的馬讓給別人騎」,意思是說,「讓別人騎上會贏
得比賽的馬」,以企業來舉例的話,就是「加入能夠被重用的派系」的意思。現在已
經比較少人用「派系」這個詞,但一般人遇到同鄉或是同一所高中或大學畢業的人,
自然會有親近感的心態一樣,這也是人類的天性,人永遠覺得自己所屬的團體一定比
別的組織或團體好。
因此,在企業體系中,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與長久以來合作的團隊一起工作,是最
沒有風險、最有優勢的狀態,改革者就是在要求那些原本最安逸的族群改變。如果這
是老闆的命令,這個指令立刻會被當成最紅的差事。但是,提出連老闆都還沒察覺的
改革案,並且想製造輿論的話,就必須努力讓大家理解,改革者所提出的意見有一天
會變成最紅的差事。

★  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

但現實的狀況是,對其他部門的人來說,改革者的提案是否會成功畢竟是未知數,他
們一定會擔心,如果他們持贊成的態度會為自己帶來什麼風險?另外,有人對改革提
出犀利的意見也是必然的事。最重要的是,其他部門的人或是周圍的人,對於改革內
容的相關知識,當然沒有提案者來得清楚,這些人即使心裡也覺得「這間公司好像沒
什麼朝氣」、「差不多該有一些新的想法了」之類的危機感或是問題意識,也通常沒
有思考過什麼具體的解決對策。
在這個階段,千萬不要要求老闆做出「聽我還是聽他(反對者)的意見」的選擇,擺
出一副好像自己是革命英雄一樣的態度。能夠明確提出反對意見的人,才是真正有責
任感的人,同時也是在公司內部有一定影響力的人,而且老闆很難單憑改革提案的內
容就做出判斷。更何況,老闆一旦決定採用你的意見,要在公司內部執行,將來多多
少少會需要其他部門的協助。在這種情況下,「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的道
理,一定要牢記在心。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不只要說服反對者,還要讓每一個人都相信:「最後大家都能一
起騎上會贏的馬。」這才是能夠最快交涉成功,並且在執行過程中,最能獲得支持的
方法。

舉一個我過去的例子,我曾經覺得如果不開發新的通路,公司當時的體制就走不下去
,就鼓起勇氣提案要「開發新通路」。但是這個提案受到當時負責第一線的分公司社
長以及所有人的討厭。而且因為牽涉到分公司社長,連帶扯上董事等其他高階主管,
這些人不是年齡比我大,就是年資比我深,他們相繼提出「原本的通路商反對」、「
原有的通路如果轉向其他通路,銷售業績會減少」等種種的反對意見。我甚至還被分
公司社長大罵說:「公司基本戰略就是要與舊有通路共存,青田你身為公司的成員,
不會連這一點都不懂吧!」
當時我決定一一拜訪十幾位分公司社長,直接向他們說明,「承襲現有通路為何沒有
未來性?為什麼一定要開發新通路?」其實我只要擡出總公司為盾牌,說這是總公司
新的經營方向,這個企劃說不定就可以通過了。但是我卻故意不這麼做,因為,即使
企劃案通過了,在開發新通路的過程中,各個分公司如果沒有真心全力支援的話,業
績還是不會提升,這樣企劃案最後還是會失敗。
我當時不只向他們說明改革的真正目的,也同時向他們強調:「如果案子失敗了,是
我一個人的企畫失誤;如果成功了,則完全是分公司社長們的功勞。」改革者本來就
要有承擔失敗的覺悟,當時我一一向大家說明,如果成功對大家都有好處,即使失敗
,大家也不用負責的想法。
就這樣,分公司社長們一個個認同了我的想法。
有的社長一聽到我這樣說,態度馬上軟化說:「原來如此,仔細聽你說明之後,我可
以理解了,這根本就和我們原來的想法一樣呀。」然後接著說:「我會協助你,不過
如果失敗了,青田你可要負責喔!」
這就是「讓別人騎快馬」的意思,另外,「讓別人騎快馬」還有一個重點。

★  讓反對者有台階下

現在我拿一個受到西式甜點風潮競爭,而陷入苦戰的和風甜點公司做例子,改革者提
議「我們改掉和風甜點過於樸實的包裝,將包裝袋改成西式的如何?」針對這個提議
,負責經營的董事則提出「和風甜點就是適合和風呀,我反對改成西式包裝」的意見
。經過幾番討論後,最後董事長裁決要改為西式包裝。
這時候的重點在於,要讓董事有台階下,要製造機會讓董事可以說出「如果一開始就
說清楚,商品名稱的標示保持原狀,只有包裝紙的花紋改為西式,我就不會那麼反對
了」這句話。這就是「讓別人騎快馬」的真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遠見的戰略。
我之前提到的開發新通路的例子中,我讓分公司社長們了解,新舊通路的客層是不一
樣的,這與社長們所經營的舊有通路是共生共存策略的延續。社長們內心的想法其實
也是為了支持舊有通路的反對聲浪,而無法贊成改革新案。所以,站在他們想要保護
舊通路的立場,理解他們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
那麼新通路的開發成果又是如何呢?很順利地,新通路的客源如預期般,立刻比舊有
通路高出許多。而在這個階段,我立刻又跟社長們說:「這個成果都多虧了各位所領
導的通路共存政策,今後新通路的行銷也多多拜託了。」讓當初所有曾經反對的社長
們騎在勝利的馬背上。
所謂改革,最終的目的是要享受成功的喜悅,是誰改革?是誰的努力?這些問題應該
是其次的,好大喜功的人,不適合當改革者。改革者就是要把反對者都請上勝利的馬
背,而自己只專注在把改革的事業維持在軌道上執行的人。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一位隧道工人在放假的時候跟他的小孩說:「那條隧道是我挖的
喔!」我覺得這個時候工人的姿態最帥氣。
挖隧道是許多的人共同工作的成果,有設計的人、測量的人、碎岩工人、運土工人等
等。改革也是一樣,即使最初提出挖掘隧道的策劃是出自於改革者,但是一旦完工,
就要讓所有參與的人都與有榮焉的說:「那條隧道是我挖的。」若能做到這樣,改革
者應該要感到非常的心滿意足。

★ 用餌來刺探「貓型人」的意見

我覺得人可以分為「犬型」與「貓型」兩種。犬的祖先是狼,原本就是群居動物,因
此習性傾向於跟隨著飼主。而貓則常被說是「隨性」,喜歡獨來獨往,不會對飼主獻
媚,只有肚子餓了,才會回頭找主人,聽說喜歡貓的人就是迷上這一點。
如果將這個比喻對應到上班族身上,犬型人就像是總是喜歡和人一起工作的人,跟同
事一起外出午餐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情,下班後也喜歡和同事把酒言歡,或聚聚餐聊聊
八卦。但貓型人就喜歡一個人默默做事,因為不常與人群聚,所以看不出他心裡的想
法。
這兩種人跟改革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在討論如何應付反對派的方法時,會將對方分為
這兩類來看,而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犬型人因為很團結,所以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領導者的意見,只要領導者說:
「烏鴉是白色的。」他身邊的人就會跟著說:「是的,烏鴉是白色的。」通常大企業
的部門主管或中階幹部有很多這種人,所以先弄清楚他們的個性會很有幫助。在這些
人裡面,帶頭的人通常很照顧部屬,因此以人情訴求與柔性攻勢,通常可以帶來好效
果。只要帶頭的人贊同,那麼以他為首的族群就暫時不用擔心了。
比較麻煩的是貓型人,因為他不常與人為伍,所以也比較無法查知他的想法。因此,
雖然這樣說不太好,但還是可以用「餌」去引誘他們。在職場上的餌,通常是指對方
有興趣的情報消息。不過問題是,如果對對方一點都不了解,可能就連要用什麼情報
去引誘他都不得而知。這時就得用與改革有關的消息去試探,例如,假設改革是以「
設立新部門」為主題,就可以試探性的問他:「你覺得改變部門組織方式怎麼樣?」
這種問法由於沒有殺傷力,所以比較能得到答案。如果他是屬於保守派的,可能就會
說:「改變部門組織,可能會發生許多問題。」如果他是改革派的,可能會有「組織
本來就是要因應顧客的需求做調整」之類的意見。這樣一來,就能知道這一型人的基
本想法了。
無論是對哪一種人,第一次的接觸是很重要的,如果第一印象給對方一個壞印象,之
後要修復就很困難了。
那麼,改革者應該是屬於那一種類型的人呢?應該是專注於改革內容,而不與人為伍
的人,因為一旦與人為伍,而身邊的人又不贊同自己時,就會出現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改革者雖然在改革主張上會與人衝突,但在人際關係上絕對不可以有任何疙瘩,因
為改革提案成功以後,也需要公司全體同仁的協助,這是成功的秘訣之一。所以,改
革者要有不與人為伍,只與改革思想為伍的強烈性格。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