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南越國

南越國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它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今中國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份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份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名義上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臣」。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有記載的政權國家,採用封建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制度,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後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大幅改善嶺南的文化。

立國

趙佗在龍川任縣令時開掘的水井,稱為越王井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秦朝在修築靈渠溝通珠江和長江水系以利後勤的同時,又經過四年征戰,終於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前209年,秦朝自秦始皇以來長期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又發生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併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3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趙佗統治時期南越國立國一年之後(前202年),劉邦經過多年征戰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武力方式來兼并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外藩屬國。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方式與南越國建立藩屬關係,使南越國與漢朝和平共處,避免了南越國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此後,直至劉邦逝世,南越國和漢朝一直互派使者,在邊境開放市場貿易。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后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后可能會通過西漢內部的長沙國來吞併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與漢朝脫離藩屬關係,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漢朝的長沙國,在攻克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后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南越,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的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后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此時南越國威震嶺南及周邊地區,兼以貿易和財物結納的方式,使閩越、西甌和駱越紛紛歸屬南越,國土範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平行對立。
前179年,呂后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為了與南越國修好,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臣屬漢朝。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被再次說服,對漢朝去除帝號,稱「南越王」。兩國間恢復劉邦時期的外臣藩屬關係。一直到漢景帝時代,南越國跟漢朝都保持著這種外臣藩屬關係。這是趙佗考慮到南越和漢朝兩國國力懸殊,直接與漢朝對抗於南越國不利,為求自保而採取的妥協外交策略。這表現在:一方面南越國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漢朝國都長安朝見漢朝皇帝;但在另一方面,在南越國國內,趙佗直至趙眜都仍然沿用皇帝名號,漢朝皇帝也沒有放棄吞併南越的意圖。漢朝長沙國的桂陽郡邊界嵌入嶺南山脈南麓,與南越國土呈犬牙交錯之勢。行伍出身的趙佗出於軍事上的考量致信漢文帝要求以南嶺為兩國國界,以改善不利的邊境態勢,遭到漢朝拒絕。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朝更是將其下屬內諸侯長沙國的邊郡武陵郡、桂陽郡直接收歸中央政權管轄,使得南越國直接處於漢軍的巨大壓力之下。
趙眜統治時期

趙眜的陵墓1983年被發現,被稱為南越王墓,圖為南越王墓實景


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已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死去,其孫趙眜登基即位。兩年後(前135年),閩越王郢藉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尚不穩,於是致信漢武帝,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讚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攻,遂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往討伐閩越。漢朝軍隊還沒有靠近閩越,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行動。
漢武帝隨後立余善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對閩越的處理結果稟明趙眜。趙眜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以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無法返回南越國,造成亡國的不利態勢。於是,趙眜在其十二年的統治時期內,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前往漢朝京城朝見漢武帝。
趙嬰齊統治時期前122年,趙眜病重,他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國。同年,趙眜去世,趙嬰齊即位。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國娶本地南越族女子為妻,生了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趙興。趙嬰齊繼位後,立從漢朝帶回的妻子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這種捨長立幼、立樛氏為太后的做法,為南越國的將來種下了禍根。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多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到長安朝見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對南越國實施兼并,將南越國比照漢朝的內諸侯,在南越執行漢朝的法令,因此以有病為借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趙興統治時期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即位,其母樛氏成為王太后。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前往告諭趙興和樛太后,讓他們比照漢朝的內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諫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據《史記》記載,樛太后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出使到南越國的時候,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樛太后感受到朝野的孤立,害怕發生動亂危及自己的地位,也想依附漢朝的威勢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放棄國家獨立地位,歸屬漢朝。與此同時透過使者致書漢武帝,請求比照漢朝的內諸侯,每隔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南越國與漢朝國界上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樛太后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開始可以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南越國以往的獨立國家地位被削除,南越國正式併入漢朝成為其內諸侯。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跟漢朝的內諸侯一樣執行漢朝法律。同時將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趙興和樛太后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準備行裝,準備前往長安朝見漢武帝。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較為長壽,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均由其輔佐,為三代老丞相。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南越國人民的信任,威望超過趙興,是南越國的實權掌握者。呂嘉強烈反對放棄國家獨立地位改而內屬漢朝,但趙興一直未理。這使呂嘉產生了背叛的念頭,多次託病拒絕會見漢朝使者。趙興和樛太后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場南越版的「鴻門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使之力殺死丞相呂嘉等人。在宴席中,太后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使出手殺呂嘉。但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不敢動手。呂嘉覺察出殺氣,隨即起身出宮,樛太后大怒,想以矛擲擊呂嘉,被趙興阻止。呂嘉回去後,將其弟統領的士兵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託病不再去見趙興和漢朝使者,並暗中與朝中眾大臣們密謀,準備發動政變廢趙興和樛太后,另立國君。
漢武帝得到了南越國可能發生政變的消息,責怪安國少季等使者的膽怯無能;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后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眾,於是漢武帝於前112年,派遣韓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樂率兵2000人前往南越。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之後,呂嘉等人終於發動政變。呂嘉首先製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不顧及南越國的社稷,只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隨後呂嘉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死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覆亡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族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南越國的諸侯蒼梧秦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的各郡縣官員。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境內,攻下幾個邊境城鎮。隨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並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發奇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並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死難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的詔書。
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內),然後一路直下漓水(今廣西灕江),一路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以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路博德的軍隊。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樓船將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紮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而伏波將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伏波將軍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捷報傳到漢武帝時,漢武帝正在前去視察河南緱氏(一說征討匈奴)的途中,正好在左邑縣的桐鄉,漢武帝遂把左邑縣的一部分劃了出來,設聞喜縣。路博德派使者將呂嘉首級獻給漢武帝時,漢武帝正在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市西南6公里的張固城村),武帝大喜,取擒獲呂嘉之義,改新中鄉為獲嘉縣,並置縣,屬河內郡。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等皆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前110年路博德又率軍攻下海南島,是中國直接統治海南島之始。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在南越國領地及附近地區設置了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象郡共十個郡,隨後隷屬於交州刺史部。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地理與人口
疆域

南越國建國初期的疆域圖,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1982年)秦朝嶺南三郡的地圖繪製,其中南越國的南界在頂峰時期還直至現今越南的中部


南越國的北部邊界一直到南嶺,包括今天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蕉嶺一線,大部份地區與長沙國交界;東部邊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交界;南部邊界在今越南北部一帶(後擴展到今越南中部的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的地區);西部邊界到達今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毋斂、句町等國交界。南越國的領土包括了今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份地區(今廣東、廣西兩省區的陸地面積為41萬平方公里),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份地區和越南的北部。
行政區劃南越國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三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後,趙佗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在郡的設置上,趙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並把象郡拆分為交趾郡和九真郡。南海郡大體包括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秦時設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縣,南越國建立之後,趙佗又在此基礎上增設湞陽、含洭兩縣。其中番禺縣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國的都城,位於今天的廣州市越秀區內,是記於《史記》的大都會。1983年,在廣州市越秀區發掘出了南越文王趙眜的陵墓,1995年和2000年,又先後在此發掘出南越國宮署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證實了南越國都城的確切位置。桂林郡包括了今廣西的大部分區域,下設的縣可考者有布山、四會兩縣,其中布山縣是桂林郡的郡治,位於今廣西貴港境內,1976年,在貴港發掘出土了羅泊灣一號墓,該墓的主人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南越國桂林郡的最高官吏。交趾、九真二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下設的縣可考者只有象林縣。
民族南越國境內的民族,大部份是屬於古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移民。境內的古越族又分成南越、西甌、駱越等支系。南越族聚居於今廣東北部、中部和廣西的東部一帶;西甌聚居於今廣西西江的中游以及桂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區域;駱越聚居於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西南部。
政治
政治制度

廣西貴港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三足銅案,為銅鼓改制而成,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


南越國因為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且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也曾為秦朝的南海郡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大部分是沿襲秦朝的;後來因為又臣屬於漢朝,所以漢朝的政治制度對南越國的影響也很大。
南越國的行政制度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以獨立國家的姿態分封了一些王侯,形成了和西漢基本類似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的行政制度。在郡縣制上,趙佗保留了大部分秦朝的郡縣設置,同時為了加強有效的統治,又增設了一些郡縣。在分封制上,據文獻記載的有蒼梧王、西於王、高昌侯等。
南越國的職官制度可分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個體系寵大的官制系統。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內史、監督百官的御史、指揮禁軍的中尉、輔王的大傅等掌握著南越國內政外交的重臣,還包括有郎、中大夫、將、左將、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樂府、泰官、居室、大廚、廚官、廚丞、掌御、少內等文武百官。在地方官制中有假守、郡監、使者、縣令、嗇夫等。
南越國還有和中原政權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實行戶籍的制度,實行紀年的制度,用漢字、用中原度量衡的制度,預立太子制度。這些來自於中原的制度對治理南越、改變南越原本局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廣西平樂銀山嶺74號墓出土的圓首雙箍銅劍,銀山嶺墓葬群被認為是戰國晚期至南越國時期的墓葬


軍事制度南越國的軍隊來源於秦征嶺南時的50萬大軍,南越國建國之後,一些古越族人也加入到這個軍隊中。南越國的軍事官職有將軍、左將軍和校尉等,軍隊的總人數應該為50萬以上,兵種包括有步兵、舟兵和騎兵等。在南越國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兵器,其中青銅兵器又佔了絕大多數,這反應了當時南越國鐵器的稀缺。當時,南越國的士卒主要配備的武器為青銅製的短劍、矛、鏃和弓矢等;而將官則使用鐵劍和鐵矛。

民族政策南越國的民族政策沿龔了秦朝南海郡尉任囂、趙佗起就實行的「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對華夏族和越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平南越和南越國建國的初期都是以中原華夏人為主要依靠力量的,後來逐步吸收了許多越人加入到南越國的政權里來,比如丞相呂嘉、左將軍黃同等都是越族人。越人治越,增強了越人對南越國政權的認同感。南越國政權還在一些民族複雜的地區分封當地越人為王侯,如在交趾郡分封的西於王等,讓其自治,增加越人的認同感。生活習慣方面,在趙佗的帶動下,南越國政權的華夏人入境隨俗,開始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社會上華越間的通婚聯姻越來越普遍,連王室也盛行。南越國王室與越族世代有聯姻,第五代南越王趙建德的母親就是越人。這些政策對南越國的政權穩定、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都起了很有效的作用。在整個南越國時期,華越民族和睦共處,逐漸相互融合。
外交
與漢朝的外交南越國自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後,共經歷了兩段臣屬和兩段抗衡的時期,一直到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
南越國首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96年漢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印綬開始,一直到前183年為止。在這個臣屬期里一方面雙方的政治、經濟來往不斷,兩國都有收益,通過貿易,中原獲得了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獲得了中原的鐵器、馬牛等。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互相提防,在兩國交界的關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南越王墓出土的龍鈕金印,左下角為印文正面,上刻有「文帝行璽」四字,說明第二代南越國君主趙眜雖然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南越國首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83年呂后對南越國實行禁絕關市的經濟封鎖,趙佗和漢朝絕裂開始,一直到前179年為止。在這段時間裡,趙佗脫離漢朝,公開稱帝,並出兵攻打漢朝的諸侯長沙國,呂后亦派大將和軍隊前去和南越國交戰。在這場戰爭中,因為南越國的軍隊成功阻止了漢朝軍隊的南下,使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連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國。
南越國第二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再次去帝號歸復漢朝開始,一直到前112年為止。這段臣屬期維持時間非常長,共經歷了四代南越王,總共60多年。在這段時間裡,除了開國君主趙佗外,其餘君主都比較平庸,沒什麼建樹,對漢朝的依附也越來越深。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閩越侵犯南越時,甚至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出兵來對付閩越。此舉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役屬關係,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南越國第二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12年丞相呂嘉反叛,殺第四代南越王趙興、樛太后和漢朝使者開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滅國為止。此時的漢朝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曾在北方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而此時的南越國內部分裂,樛太后和呂嘉之間的矛盾非常深,並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所以這次南越國的反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就被漢武帝大敗,最終滅掉了南越國。
與長沙國的外交長沙國位於南越國的北邊,劉邦在分封第一代長沙王吳芮時,把南越國實際統治的南海、桂林、象三郡也一併分封給吳芮,所以長沙國對南越國從一開始就懷有敵意。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形象的表示出這種敵對關係:在彩色地圖「長沙國南部地形圖」中詳細繪製長沙國防守區內山川形勢的同時,也將南越可能發動進攻的珠江水系乃至都城番禺都精心標誌出來;類似的,彩色地圖「駐軍圖」顯示漢軍部隊駐紮在桂陽郡九疑山一帶,距離南越國的大門陽山關不足百里;在題為「凱旋圖」的帛畫中,墓主人在兵士簇擁下登上高台,台下是兵士組成的受閱方隊,中間是鳴金擊鼓的軍樂場面。歷史學家認為,這描繪的正是長沙國軍隊同南越國作戰歸來的景象。實際上,由於長沙國是漢朝的一個內諸侯,所以通常漢朝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也就是長沙國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
與閩越國的外交閩越國位於南越國的東邊,秦朝時被秦始皇所滅,設為閩中郡,國王無諸被廢。漢朝立國時,無諸因輔佐劉邦有功,前202年被復立為閩越王。南越國和閩越國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於漢朝,是對等的關係。第二階段是從前183年趙佗和漢朝交戰,成功阻止漢軍南下開始,此時,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閩越因而役屬於南越國,開始了臣屬的關係。第三階段是從前135年閩越王郢襲擊南越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平復閩越之亂開始,這時閩越國重新歸屬漢朝中央,和南越國恢復了對等的關係。
與西南夷國家的外交漢初的西南夷國家主要有夜郎、毋斂、句町等,夜郎是這些西南夷當中地域最廣的國家,疆域包括今中國貴州、雲南及四川南部地區。在前183年趙佗成功抗擊漢朝後,包括夜郎在內的西南夷國家都紛紛役屬於南越國,一直到南越國滅亡,都保持著一種鬆散的役屬關係。
經濟
農業


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鐵鍤,該農具用來插地起土


戰國時期嶺南地區的雖然已有水稻耕作等農業生產,但進行農業生產的工具多為石器和簡單的青銅器,與已廣泛運用到鐵器農具的中原地區相比,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後。秦始皇征服嶺南之後,將50萬大軍屯戍嶺南,又從中原遷移過去大量移民,這批移民的南下帶去了中原的鐵器農具和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提昇了嶺南的農業生產水平。
南越國立國之後,原為秦軍將領的開國君主趙佗仍注重農業的發展,推廣使用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並在與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通過長沙國從中原地區輸入鐵制農具和馬、牛、羊等家畜用於農業生產。其間雖然在呂后把握漢朝朝政時期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但中原和南越國的關市貿易在呂后死後很快又得到了恢復,直至南越國的滅亡。
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鐵制農具主要有鋤、钁、鍤、鐮、斧、錛、手鏟、銼、錐、刮刀、錘、鑿等。其中鋤是最常用的農具,主要在農耕時用於清除雜草,疏鬆土質等;钁是深掘土地的有力農具,主要用於開荒造田、刨掘農作物的根株等。此外,當時收割農作物已經用到鐵鐮,砍伐森林已經用到鐵斧,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南越國的農業發展。但由於南越國鐵礦資源缺乏,冶鐵業不發達,這些鐵制農具主要還是要依靠中原的輸入,因此南越國的鐵製農具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低,分佈範圍主要在南越國都城和郡縣治所的周邊區域,而在一些離郡縣治所較遠的地方,仍在使用石器和青銅器農具。


南越王墓出土的酒具之一,角形玉杯

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黍、粟、菽、薏米、竽、大麻子等,出土的瓜果主要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欖、烏欖、人面子、甜瓜、木瓜、黃瓜、葫蘆、姜、花椒、梅、楊梅、酸棗等。其中水稻是古越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南越國最常見的糧食作物,非常適合嶺南地區高溫多雨,水源眾多的生長環境。而荔枝是嶺南特有的水果,據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趙佗曾將荔枝作為貢品進貢給劉邦。在南越國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不少盛酒器皿,說明當時南越國已有了成熟的釀酒技術。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的家畜殘骸主要有豬、牛、羊、雞等,出土的野生動物殘骸主要有禾花雀、竹鼠等。特別是禾花雀,至今在廣東仍是一道名菜的主料。此外,南越國的墓葬還出土了大量的水產品,有魚類、鱉類和各種貝殼類的淡水和海水產品。
手工業


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彈形銅壺


據考古發掘證明,嶺南地區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並掌握了原始的青銅鑄造技術,但當時青銅器的應用並不廣泛。秦始皇統一嶺南和趙佗建立南越國之後,來自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使嶺南地區的冶鑄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僅在南越王墓和羅泊灣一號墓兩個南越國的墓葬中就分別出土了500多件和200多件的青銅器。在這些青銅器中,除了一部分兵器和日常用具是從中原輸入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南越國自身鑄造的,主要有銅勾鑃、越式銅鼎、銅提筒、銅熏爐、銅鼓、銅壺、銅烤爐、銅鍪、銅編鐘、銅鈁、竹節銅筒、銅羊角鍾等。其中的一些銅器體型碩大,胎壁較薄,鑄有各式繁雜的花紋。
嶺南地區的鐵器也是在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才開始大量出現,南越國時期,使用鐵器已經十分普通,單單在南越王墓中就出土鐵器達246件之多。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鐵器主要有農具、手工業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等,種類繁多。但是,由於南越國時期鐵礦資源缺乏,南越國本身的冶鐵規模十分有限,鐵器主要還是依靠從中原的進口,冶鐵的原材料也主要是從中原輸入,或者利用廢舊鐵來進行鐵器的加工煅造。


南越王墓出土的承盤高足杯,全器由玉質的高足杯、托架和銅質的承盤三部分組成。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最多的器具是陶器,僅在南越王墓就出土陶器多達991件。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儲容器、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專門為殉葬用的明器,以及一些建築用的磚瓦等。這些陶器大部分為南越國本土製造,多是一些有著南越風格的幾何印紋陶。
南越國的玉器製造業也相當發達,在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244件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分為四大類,包括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器用用玉等,器型豐富,用途多樣。其中的精品主要有絲縷玉衣、青白玉角杯、承盤高足杯、玉璧、龍虎並體玉帶鈎、龍鳳紋重環玉珮等。這些精美的玉器大部分為南越國的工匠製造,而玉料除了由南越國自產一部分的之外,很大一部分則來自於進口。
除了以上幾種手工業之外,南越國的金銀器冶鑄業、紡織業、漆木製造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金銀器代表作有「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泰子」龜鈕金印、虎頭金鈎銜玉龍、金帶鈎等。出土的漆器代表作有漆木大屏風等。

商業秦朝之前,嶺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基本處於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並沒有進入貨幣經濟的階段。秦朝平定嶺南之後,大量南遷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發達的貿易方式,嶺南地區才開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時代。南越國建國之後,歷代的君主都注重與鄰國、特別是與漢朝的商業貿易。前196年,南越國和漢朝建交後,趙佗即在南越國和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從中原輸入鐵器、青銅器和牲畜,引進中原的先進技術,並向中原輸出南越國出產的白璧、珠璣、玳瑁、犀牛角、珊瑚、荔枝等土特產。南越國的貨幣也是從中原輸入的,並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幣,這些貨幣主要以秦朝和漢朝的「半兩錢」為主。南越國與閩越、夜郎等其它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也十分密切,呂后與南越國交惡時期,趙佗即以財物賂遺的方式,以獲得閩越、夜郎、西甌和駱越等國的歸屬或支持。
除了陸路貿易之外,南越國的海上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據位於今廣州市中山四路的秦漢造船工場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都城番禺已具備了生產大批內河和沿海航行的船隻的能力。當時的南越國人已經開闢了通過南中國海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進行商業貿易的路線,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在南越王墓的遺址中,也發掘了一部分產自於東南亞和南亞諸國的舶來品,包括銀盒、象牙、金花泡飾、乳香等。
文化
語言文字
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銅鼓,上有漢字「百廿斤」和羽人划船的圖案


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華夏人使用古華夏語外,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目前分佈在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的壯侗語系就被認為是古越語的直系後裔,而現在分佈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被認為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為秦漢隸書。現代嶺南考古未發現有南越國時代的土著文字,故推測當時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居民還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未有演化出自己的文字。

音樂舞蹈南越國的民族都是一些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鍾、磬、勾鑃、鐃、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為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各侗台民族地區均有發現。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漢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漢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風俗


廣西和浦縣望牛嶺一號墓出土的干欄式銅屋,該文物為干欄房屋的銅製模型,該墓是西漢中後期的墓葬


南越國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民族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他們和中原漢人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他們當中的大部份人喜歡把頭髮剪得很短,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顏色和花紋的文身。由於南越國南面臨海,境內河網眾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們擅於利用船來進行漁獵,喜歡食用各種魚類和貝類,在一些出土的銅鼓上還描繪有他們競賽龍舟的習俗。古越人的房子多為巢居和干欄,巢居是指營建在樹上的房屋,干欄是指利用多根柱子做支撐,把房屋凌空建在柱子上,這兩種凌空建造的房子都是為了避免蛇蟲走獸的侵擾和適應當地高溫多雨的環境。干欄建築至今在各侗台民族的聚居地區依然可見。
南越國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仍保留有一些不人道的習俗,比如人殉和獵首。在南越王墓中,即發現有15具的殉人,這些殉人都是南越文王趙眛的寵妃和身邊近待,多數是被擊砸後腦致死,其狀慘烈,而在南越國的其它墓葬中亦發現有殉人。獵首的情形則描述在一些南越墓葬的出土文物上,表現了南越國的越族人在交
遺迹南越國的遺迹多分佈在中國廣東和廣西兩省區內,其中以南越國都城的所在地,即現今的廣州市分佈最多。目前在廣州市範圍內的共有四處南越國遺迹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分別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和蓮花山古採石場。此外,至1995年為止,廣州市共發現南越國的墓葬多達250多座,是南越國墓葬發掘最多的地區。在廣州市之外的廣東省地區,仍有很多的南越國遺迹,它們包括南雄的橫浦關、陽山的陽山關、樂昌的趙佗城、仁化的秦城等南越國的關防遺址,以及零星分佈在肇慶、樂昌、曲江、南海等地的南越國墓葬。廣西的南越國遺迹主要以墓葬居多,它們主要分佈在貴港、賀州、平樂、合浦、梧州、柳州等地。其中較重要的墓葬有貴港羅泊灣一、二號墓,賀州金鐘一號墓,此外在平樂銀山嶺、合浦望牛嶺、貴港風流嶺等地的漢墓群中亦有南越國時期的墓發現。
南越國宮署遺址


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銅提筒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等。御花園遺址是1995年被發現的,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迹;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現的,目前只清理完其中一座大型宮殿的「散水」部分。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眾開放部分已整理修復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迹,並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眾展出。
南越文王墓南越文王墓通常稱為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陵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象崗山上,是一座鑿山深埋多室結構和有斜坡墓道的石室墓。該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包括銅器500多件,玉器240多件,鐵器246件,另有金器、銀器、陶器一批,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等最為珍貴,此外還在該墓發現有殉葬者15人。1988年2月8日,在原墓址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20日該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泊灣一、二號墓羅泊灣一、二號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羅泊灣附近,離貴港市區約5公里。羅泊灣一號墓是1976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大型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墓道南側有車馬坑,槨室之下還有殉葬坑和器物坑等,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殉葬者7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羅泊灣二號墓是在1979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帶墓道的大型木槨墓,該墓曾被嚴重盜擾,只出土隨葬品123件,殉葬者1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王侯一級官吏的配偶的陵墓。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