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德意志級裝甲艦

德意志級裝甲艦

德意志級裝甲艦(德語:Panzerschiffe der Deutschland-Klasse)是德國海軍在《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之下建造的一種萬噸級裝甲艦。

設計建造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其海軍受到《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制。按照合約規定,德國被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一萬噸,主砲口徑超過280公釐的軍艦。德國海軍針對條約限制,結合巡洋作戰的需求,於1929年動工建造德意志級裝甲艦,德國人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由於主砲口徑超出當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巡洋艦的定義,英國海軍稱其為口袋戰艦(Pocket Battleship)[1],大日本帝國海軍稱為「豆戰艦」、「袖珍戰艦」。 。德意志級廣泛使用焊接技術,可節省艦體重量,動力選用柴油機,油耗遠低於蒸汽輪機,續航力明顯高於英、美海軍同期的重巡洋艦。德意志級突出的優勢是其6門280公釐主砲,安裝3聯裝主砲塔,在儘可能小尺度上集中最大的火力。德意志級受到排水量限制與追求重火力的情況下,裝甲防護基本與當時的重巡洋艦相當,裝甲總重量只佔標準排水量20%左右。三號艦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修改設計,增強防禦裝甲,加強防空火力。

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巡洋艦主砲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德意志級的作戰目的非常明確:火力比當時只有輕裝甲防護的重巡洋艦強,而28節的航速比當時的戰艦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符合德國海軍遠洋破交作戰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由於不再受條約限制,遂將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同型艦三艘:德意志號(Deutschland)、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 Scheer)、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Admiral Graf Spee)。

服役情況

三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均參加了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志級多次突入大西洋進行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的巡洋作戰。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的襲擊艦,轉戰於大西洋與印度洋。1939年12月,該艦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被3艘英國巡洋艦擊傷,後被困在中立國港口蒙得維的亞,隨後被迫自沉。1939年德意志號更名為呂佐夫號(Lützow),因為希特勒擔心一旦該艦被擊沉便代表著德意志帝國的覆滅。1940年末至1941年初,舍爾海軍上將號突入大西洋進行破交戰。在4個月的航行中,舍爾海軍上將號行駛了46,000海里,擊沉16艘商船,是德國大型水面艦艇很成功的一次出擊。1942年之後,呂佐夫號與舍爾海軍上將號主要在波羅的海和北冰洋海域活動,威脅盟國的北極援蘇航線。呂佐夫號於1942年12月31日參加巴倫支海海戰。該海戰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海軍司令埃里希·雷德爾的辭職。隨著德國海軍作戰重點轉向潛艇戰,德意志級被改為訓練艦,僅在波羅的海沿岸支援陸軍對蘇作戰。1945年4月9日,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基爾遭到300架皇家空軍飛機的空襲,被命中5枚炸彈,隨後傾覆在港內。32名德國艦員陣亡。1個月後,在5月4日,呂佐夫號為避免被俘獲而自沉。

同級艦
呂佐夫號,以普魯士魯德維格·阿道夫·維爾海姆·馮·呂佐夫中將命名。
舍爾海軍上將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名將萊因哈德·舍爾上將命名。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名將馬克西米利安·馮·斯佩上將命名。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
12,100噸
12,294噸(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

滿載排水量
16,200噸
16,460噸(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

全長
186公尺

全寬
21.6公尺

吃水
7.4公尺

發動機
8具9缸二行程MAN柴油機
2軸

功率
52,050匹馬力

續航距離
16,000海里/15節
8,900海里(20節)

乘員
1,150人

艦載機
2架阿拉多 Ar196

裝備
2座三連裝280公釐/L54.5 SK C/34主砲
8門單管150公釐副砲
3座雙聯裝105公釐/L65高砲
4座雙連裝37公釐高砲
10門20公釐高砲
2座四連裝533公釐魚雷發射管

裝甲
裝甲帶100+40公釐
上甲板20毫米 中甲板40-70公釐
砲塔正面140公釐 背面170公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