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觀音文化

觀音文化

觀音文化
釋尊化世之際,在各大乘經中,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就以佛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觀世音菩薩是十八位大菩薩之一。但是,在印度、西域、越南、日本、韓國,特別重視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各地古代佛教美術中,發現所有的繪畫及雕塑,以觀音聖像占有多數的比例。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譯為「光世音」、「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但在唐朝,因為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個“世”字,略稱“觀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衆生遇到種種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為什麼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屬于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根”為“能生”之義,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職。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卻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諸根的作用。
  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一.是當他經過八百裏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邪妖,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二是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三是玄奘正在橫度八百裏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玄奘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裏,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裏,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玄奘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為什麼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太虛大師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注: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衆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見《太虛全書•雜藏》551頁)
中國第一佛
  在我國,西藏的密教中心,便是觀音信仰,沒有觀音便沒有西藏的佛教。西藏的“六字咒語”或“六字真言”( 注:“唵(om)嘛(ma)呢(ni)叭(pad)彌(mc)吽(hom)”),六字真言,漢音譯為是藏傳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語,是觀音菩薩的明咒,密教蓮花部的根本真言。西藏珍貴文物珍珠唐卡完好保存在昌珠寺,文物唐卡《珍珠觀音菩薩憩室圖》這幅用珍珠串成的唐卡長2米,寬1.2米,使用珍珠29026顆,共計26兩之多。唐卡上鑲嵌鑽石一顆、紅寶石兩顆、藍寶石一顆、松石0.55兩、黃金15.5兩、其他寶石0.55兩,是西藏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文物遺存之一。至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的民間,以及南洋的華僑,他們盡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所以俗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在我國大多數佛教徒的心目中,佛的形象無比崇高,高高在上,和紅塵人間、凡夫俗子相距遙遠,使人既有莊嚴感,又有隔距感。然而觀音菩薩卻不同了,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故事為人們喜聞樂道,其普渡衆生同登彼岸的宗旨為人們所心悅誠服,其時出蓮座導化有情的行蹤為人們所仰慕稱頌,使人既有慈悲感,又有親切感。
  觀音、大勢至(注: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以及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表現出一切佛的大悲心,被佛教信徒看作是最徹底、最迫切的救世者。觀音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渡往西方淨土,安居極樂世界。然而,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並非虛幻、遙遠的來世,而是現實、眼前的今生,諸如生存溫飽、消災避難、化險為夷等具體問題。因此,佛教徒便將風風火火的危急、瑣瑣碎碎的小事、形形式式的難題,甚至連婚嫁、生育、學業、仕途等,統統求諸這位最有慈悲之心、最能接受求告、最肯助人為樂的菩薩。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音菩薩能現三十二化身,救七十二種大難。而且,觀音菩薩“隨類化度”,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貴賤賢愚,均一視同仁,甚至連罪犯也不例外,敦煌壁畫中,有一幅很著名的圖,描繪的是犯人念觀音名號,“枷鎖自落”、“牢門自啟”的情景。據說北朝東魏有個叫孫敬德的犯人,罪孽深重,自以為永世不得超生,在臨刑前懺悔反思,念《觀世音經》,劊子手一刀砍下,屠刀頓時斷為三截。這類故事,在佛教徒中廣為流傳。
觀音形象
  由于觀音應現及其形像的差異,在許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數量分類。《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六種觀音: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天人丈夫觀世音、大梵深遠觀世音、師子無畏觀世音,大光普照觀世音。《諸尊真言義抄》,舉有十五種觀音。《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舉有二十五種觀音。 普通于《佛像圖匯》中,則有三十三種觀音像。
  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乃至四十臂、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西游記》中觀音的形象是端莊寧靜、親切和善、不怒而威,是非常人性化和母性化的,所謂知子莫若母,孫悟空的一切脾性觀音都了如指掌,而對觀音孫悟空也從來不敢含糊,由小說中孫悟空與觀音相處的融洽關系看來,觀音菩薩與其說是神,不如說是具有女性光輝的母親。
  據學者們考證,觀世音菩薩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一對孿生小馬駒,它神通廣大,能使盲人複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象征着慈悲與善,被尊奉為雙馬童神。佛教創立後,尤其是大乘佛教興起後,神馬駒逐漸成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薩,稱為“馬頭觀世音”(密宗至今仍供奉馬頭觀音,又叫馬頭明王)。
  有學者認為,觀音菩薩之所以常常被人尊稱為“東方維納斯”,不是一個簡單的比附,而含有多重文化深義。從視覺形象上講,她是一尊東方美神;從文化意義上講,她是融匯東西文化的典型符號;從心理意義上講,她是中土人民心中的保護天使;從情感意義上講,她是中華民族創造性發展的愛神;從人類學意義上講,她還是一個蕃衍子息的生殖女神。諸種文化信息的交疊使敦煌觀音菩薩蒙上了一層神聖的迷離色彩,不同符號意義的多重組合使觀音菩薩具有更加神聖的魅力。
  在位于“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緣的新疆庫車縣境內發現一尊古佛像,佛像材料采用古銅精密鑄造,佛像高18.3厘米,直徑為10.2厘米,重0.83千克。佛像造型為一尊坐觀音,觀音雙手合十,端坐在蓮花上,端莊而慈祥的面容,整體生動流暢,栩栩如生。尤其是服飾飛舞飄逸,將觀音的世俗化和個性化以及親和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獨特的造型風格以及佛像造型保留了原始風格。考古專家指出,這尊傳世觀音古銅佛像是早期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見證。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根據造型和風格,佛像可能是明朝時期的文物。
  重慶千手觀音像位于寶頂山大佛灣南崖,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龕高7.7米,寬12.5米,面積88平方米,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據了解,現存于世的千手觀音石刻造像一般只有10來只手臂。而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像,刻有手臂1007只,每只手掌中還有一只眼睛,手執各種法器,因此又名"千手千眼觀音"。整龕造像狀如孔雀開屏,流光閃爍,是中國同類造像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之一。
  文革期間,許多古代佛像受到嚴重破壞,令人痛心疾首。古代的觀音造像琳琅滿目,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寶。每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加以進行保護。
觀音的性別
  在現代影視書籍資料中,觀音菩薩是一個慈眉善目、面帶微笑的婦女。“其實在唐朝以前,觀音菩薩像都還是以男性形象出現,是一個長得慈眉善目,修飾幹淨的男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泓教授說。
  《楞嚴經》卷六說,觀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衆生,為了說法教化,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那便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等的變化身)
  為什麼觀音常常現身女像?典籍的解釋是:第一,女人的苦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見的。其實根據佛家的理論,到了四聖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輪回,無所謂男女性別。四聖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觀音菩薩,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來。為度衆生,迹現菩薩,當然超越男女性別,屬大丈夫身。但教化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或現男身,或現女身,全視乎所教化衆生之根性而定。
  在觀音的性別上,佛教中的菩薩本無所謂性別,或男或女是菩薩在人間的顯化。其顯化在民間另有說法。觀音為什麼顯女相?有人說,觀音在行醫治病的過程中發現一婦女難產,為了解救婦女的苦難化裝成女巫,使產婦轉危為安。但是大袍子下還露出一雙男人的大腳呢。另一說法:有條河流沒有橋常常船毀人亡。有一趕考的舉人也遭遇了此事。他當了頭名狀元,決定修橋,但苦于沒錢。這時有一美麗的弱女子想了個辦法。如果誰用金銀擊中河心舟中的才貌雙全的美女,美女就嫁給誰。想娶美女的豪門富戶所投金銀無數,但是誰也沒有投中。這時有位神仙看出這美女是觀音,就砸一元寶,正好砸在姑娘肩上,這一砸,觀音變不成男人了,只好成為女人。
  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時,在中國信衆眼裏,觀世音還依舊是男身。我們從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觀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其明顯的標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他在中國的性別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入唐以後,觀音像臉龐漸趨豐腴圓潤,爾後則臉形更加俏麗,雙眉細長,黑發披拂。盛唐時代其着裝似為透明輕薄的裙據,呈雍容華貴狀,這與當時的女子美的特點是相符的。此時似乎已出現了女觀音,但多數觀音像卻尚未完全變為女性。到了宋代,觀音像才變成了女相。宋僧壽涯禪師曾用“金蔭西裙”來描繪觀音的服飾。而明代吳承恩筆下的那位“眉如小月,服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的“女真人”觀世音,乃是唐以後特別是元明之際的一尊中國佛教女菩薩和典型的中國淑女。
  研究指出, 從觀音菩薩石窟圖像的發展,觀音菩薩走過了一個由男性變為女性的過程,其間所經曆的由男身而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直至完全女性化的整體衍變過程,在敦煌石窟中都能找到明顯的軌迹。如果說,北涼和北魏時期多現男相,西魏呈非男非女,北周時朝已出現男身女相及較為典型女性特征的話,那麼,自隋代開始,在前期承繼其男身女相特征的基礎上,後期已出現女身男相這一飛躍。到了唐代,已基本走完菩薩性別的演變過程,身相化為女性,比例合度,發束高髻,頭戴花冠,素面如玉,肌膚如冰雪,酥胸富彈性,身姿呈S形曲線。有的菩薩相肢體修長,亭亭玉立之態,一派嫵媚動人景象。開元、天寶年間,甚至還出現有“豐腴膩體”、“曲眉豐頰”的“玉環式”美體。
觀音信仰
  有趣的是,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斯裏蘭卡、泰國、尼泊爾等以及在近代的印度,信奉觀音者極少且多為華人,而在北傳佛教國家中,尤其在我國,觀音信仰卻長盛不衰,曆史上甚至達到家家供觀音,人人念觀音的程度。
  觀音形象崇高偉大,一經中國化、藝術化,深孚民心,實為觀音信仰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首先從其內在品性來說,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尋聲救苦著稱。這正是大乘佛教入世度生精神的集中體現,它與中 華民族素以仁義存心的教化相結合,極易在人們心中引起共鳴,它是一種內在道德美;其次從其外在的表象來看,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形象最為特殊、最為豐富多采的菩薩,何以見其特殊?且不說從婆羅門教的雙馬童神到密宗的馬頭明王,單說從佛教傳入我國之初的偉丈夫形象到南北朝以後形成的女性形象,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創造。
  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崇尚仁義,愛好和平,習慣于實用理性思維。老百姓信教除了對真善美的向往外,更多的是追求神通感應、現世的消災免難、福壽康寧。而觀世音菩薩形象內在的道德美與外在的藝術美相結合,符合順應了民心民情,感召力强,因而使觀音信仰在廣大群衆中自發地發展起來。
  正由于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故從曆代以來有關佛教的史傳之中,言及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迹的,可謂俯拾即是。此外,一些法師 和民間文人出于宣傳需要,將一些觀音經典及靈感故事整理改編為變文、寶卷、小說等形式,豐富了祖國的文學寶庫。著名的《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傳奇小說描述古代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位文附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已舍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這一傳話,將觀音完全中國化了,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影響,近代甚至將此書改編為多部話劇和電影。
  有學者認為,正由于觀音理論體系的日趨完備,有關觀世音菩薩的文學、藝術形式及內 容的豐富多彩,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觀音信仰的發展。觀音信仰在我國得以長盛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1、觀音形象的中國化、藝術化,使她成為了中印文化結合的典範,成為佛教慈悲精神與儒家仁義之教相結合的象征。因而觀音信仰的發展對于化導、撫慰人心、穩定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2、觀音信仰的發展,拓展、豐富了我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意境、內容和成就。例如著名的神魔小說《西游記》中觀音的影響隨處可見。又如雕塑和繪畫藝術,我國的觀音像作品不僅數量、種類異常豐富,而且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以至我國藝術家可以自豪地說:“西方有維納斯,東方有觀世音。”3、觀音信仰增進了中華民族與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以及與各少數民族間的相互理解、文化傳播和友好交往。在中國曆史上,觀音像常被作為友好的“使者”和尊貴的禮品穿梭于各國、各民族之間,產生了良好影響。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曆史上觀音信仰的過度發展,給社會正常的政治、經濟生活帶來一定的沖擊,各地大量興建觀音殿堂及觀音雕塑等,往往失控,加重了人民群衆的負擔;有的以觀音信仰進行騙錢斂財,甚至搞封建迷信時有發生。這些實有違觀世音菩薩入世度生,尋聲救苦的慈心悲願,有違古聖先賢弘揚觀音文化之初衷。因此我們在繼承觀音文化優良傳統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或克服其負面的影響。
觀音聖誕
  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的將這三日並稱為觀音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的起源和依據,現在均無法考定。每逢這三個節日,寺院均要舉行慶祝儀式。
  有人在去深圳仙湖植物園的宏法寺,在進了植物園後的路上碰到了好多的修友三步一拜,到宏法寺去。他們中有老人,有年輕人,也有小孩子。因為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所以很多信佛的居士提前一天去拜觀音菩薩。
  普陀山是世界聞名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並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衆數千。"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史稱"震旦第一佛國"。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衆聚緣佛國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信仰被世人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不謬也。
  觀音法會唱(贊偈):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菩陀宮,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熏盟,千層浪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文化研究
  觀音文化是佛教範疇內最能反映廣大群衆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宗教、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其範圍十分廣泛,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多個領域,對我國哲學、宗教學、考古學、醫藥學、建築學、曆史學、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工藝等各項事業都產生着深刻的影響。在中國曆史發展中,觀音文化也延伸為連接海內外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
  在台灣的觀音文化研討會上,與會者關注:「觀音信仰之形成與發展」、「觀音修行法門與儀軌」、「觀音圖像藝術與文學研究」、「觀音信仰與人文、社會關懷」、「觀音菩薩民間信仰」等內容,探討觀世音菩薩于不同時代、不同宗教、不同文獻、不同顯化的過程中帶給人類的影響。
  2006舉行兩岸觀世音文化研討會,閩台兩地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長期以來維系閩台兩地民衆精神紐帶的觀音文化現象。由福建省旅游協會、民俗學會、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台胞聯誼會、金胞聯誼會和金門縣兩岸經貿文化觀光發展協會等10余家民間團體聯辦、廈門台灣民俗村承辦的是次研討會,吸引30多位閩台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閩台觀音文化的內涵特征”、“閩台觀音文化和兩岸文化交流”、“閩台觀音文化與‘和諧社會’構建”、“閩台觀音民俗信仰的淵源傳承”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專家認為,台灣最早的觀音廟系明代從大陸閩南民衆移居台灣後所建、供奉。自此以來,觀世音成為閩南、台灣之閩南移民信衆共同奉祀主要神祀,觀音信仰、觀音文化深深紮根于閩台民衆的精神生活之中,展開兩岸觀音文化的研討和交流,對增進兩岸民衆的相互了解和彼此親情,有積極的作用。
  實際上觀音信仰與媽祖信仰一樣,是一股洶湧澎的洪流,已經沖破地域和意識形態的隔離。民間信仰對死硬台獨分子是有力的鞭達,在促進我們國家的統一,增進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認同,增進兩岸人們的交流和情誼,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觀音與道、釋
  民間信仰受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及道教神團體系的影響,把觀音置于等級森嚴的神階制下,于是,向上觀音要受玉皇大帝、如來佛甚至太上老君的管束,向下觀音又可支配各類鬼怪神卒。觀音的名號是玉皇大帝封的,甚至連觀音身下的坐蓮也是玉皇給的。有關此類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極多。《鬼神傳》中講述了一則故事,說是有一對夫婦,心地非常善良,平日修橋補路,布施貧人,但直到四十歲尚無子嗣。觀音有心幫助,卻要將此情況“一一上奏天曹……玉皇觀諾准奏,即遣天吏往太上老君求取廣嗣靈丹兩顆”([清]不題撰人,《鬼神傳》第9回,《雷峰塔傳奇•狐狸緣•何典》,華夏出版社,1995年12月,頁287)。可見,觀音有事還要上奏玉皇,而玉皇卻把賜子這種觀音最拿手的事情交給了別人,最終竟是太上老君的“廣嗣靈丹”起了作用。
  民間受道教求簽問卦傳統的影響,在把觀音拉入道教神靈體系的同時,還將預測吉凶的職能賦予觀音。當然,觀音具備非凡神通,對于預測吉凶之類的事情自然不在話下。佛教反對在命運問題上的各種無知和僥幸心理,不提倡預測未來吉凶禍福,反對道教的求簽問卦等占蔔活動。可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佛教的這些原則已失去了約束之力,受道教蔔卦習慣的影響,中國民間逐漸把觀音塑造成一位預蔔未來、指點迷津的大神仙,形成了解疑釋惑型觀音信仰形態。
  釋道同源,仙佛並存。《起世界經》雲:“佛言,我譴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可見三教本來同源!延壽禪師說:“但有利益于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寧夏中衛縣高廟保安寺。是近代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如寺內有橫批“三教同源”。磚牌坊之磚柱上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天在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殿內塑像有佛像,神仙和孔聖牌位,反映出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融合、和諧相處的狀況。在遼寧千山的所有道教廟宇中,大多數也都供奉了觀音菩薩。
  對普通的百姓來說,不懂儒教、佛教、道教的教義,需要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靈。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寺廟道觀,同時供奉孔子、觀音菩薩、關公。分明可以看到平民百姓對教育、扶困解難、忠義的關注和追求。
  地球上陽光普照,也有萬千苦難。只要世間還有苦難,人們就希望能有心靈的籍慰。即使百姓比過去富足,科學比舊時昌明,但天下間還有處處的狼煙,凶猛的天災,致命的瘟疫和情感的創傷。在可預見的未來,海內外的百姓還祈望觀音能為蒼生消災免難、化險為夷。我們相信,觀音文化研究也不會辜負大家的希望,辜負時代的要求,能獲得與我文明古國地位相稱的新成果。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