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德國人研發不可思議武器

德國人研發不可思議武器

一戰中的K 型車

1917 年6 月,在第一輛A7V 坦克走下生產線之前,德國陸軍部下令建造一種巨型超級坦克,這就是至當時為止所設計出來的最大坦克:K 型車(K-Wagen ,K 即Kolossal 的縮寫,意為巨型)。K 型車被設計為一個全身插滿小槍大砲的移動要塞,用來打破僵持的戰局。它全長超過15 米,寬6 米,車體高2.9 米,重達150 噸,動力卻只有兩台小小的200 馬力發動機(後來被兩個650 馬力發動機取代)。該車預計能跨越4 米寬的壕溝,最少配有4 門77 毫米火砲,設計草案由福爾默博士(Vollmer )完成。很快設計者就發現K 型車太過沉重,以至於不得不將其長度削減到12.8 米,以減去30 噸重量,最終的計劃建造數量為10 輛。這種大型作戰車輛擁有27 名車組成員:1 名車長,2 名駕駛員,1 名信號員,1 名火砲指揮員,12 名砲手,8 名機槍手和2 名機械師。在項目進行之初曾有人提議再加上1 個火焰噴射器,但之後遭到了否決。車長通過電燈信號來指揮整個車組,坦克的火控系統和驅逐艦類似,因此德國人將這種車輛視為一艘名副其實的“陸上艦船”。駕駛員看不到路面,只能在車長的指揮下盲視駕駛。顯然因為巨大的車重它不能進行長距離行進,因此運輸時將被拆成各重約30 噸的四部分,經鐵路運到出擊地點的前線後方。


K 型車是一戰期間德國開發的巨型坦克,因戰爭結束沒有來得及投入實戰


K 型車側視彩圖,可見與普通德國士兵的比例

德國不是坦克發明國,之前並無生產坦克的基礎,更不用提生產如此巨型的車輛。K 型車自立項起就不斷有人提出反對聲音,由於缺乏相應的加工技術和標準組件,使得其遍布圓弧的車體非常不利於生產。在確定這種坦克的製造廠商方面,陸軍部決定向數家擁有築橋經驗的公司招標,履帶則由一家推土機公司單獨提供。K 型車的整個項目被很多人認為是“徹底荒謬”,軍隊積極地試圖阻止生產的進行,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車輛非常脫離實際,是對本就緊張的戰爭資源的巨大浪費。不過後來大部分抗議的意見都銷聲匿跡,人們紛紛猜測是興登堡個人希望建造這種車輛的意願使反對者閉上了嘴。到戰爭結束為止,有兩輛K 型車的原型車投入了建造,其中一輛接近完工。按照一戰後的條約所要求,德國不能擁有坦克,已造好的車體因此被分解為碎片。單就體積而言,K 型車甚至比二戰時期斐迪南·波爾舍博士設計的“鼠”式坦克還要龐大,因此成為有史以來德國人製造出的最大坦克,即使它從沒投入過實戰。1942 年,希特勒下令複製了一個K 型車的全比例木製模型,用來與當時德軍的巨型坦克作對比。


K 型車四視線圖

弗雷德里希·格布爾的陸地巡洋艦

1915 年,一名祖籍裡加(Riga )的德國工程師弗雷德里希·格布爾來到德國陸軍部商業測試委員會,為他設計的“裝甲陸地巡洋艦”的動力版縮小模型進行展示。弗雷德里希·格布爾是德國坦克設計領域的先驅者,早在坦克發明之前的1913 年便首先提出了“陸地巡洋艦”的概念,預見到地面戰中將出現一種集火力、機動性和裝甲防護的終極武器。他製造出了一種“行走式”動力系統的“陸地巡洋艦”縮小模型—車體是一輛去除輪子的4 噸級NAG 軍用卡車,然後一組木頭支架系統作為“陸地巡洋艦”的“腳” ,車體隨著“腳”的向前轉動而前進。

這一發明最終被駁回,因為它太過於不現實,動力不足,並且缺乏可靠的轉向機構。但格布爾沒有氣餒,之後他又拿出了一款模型,這是一種單履帶坦克,非常類似於英國人曾經設想過的一款“大履帶坦克”。再一次,委員會駁回了他的設計,並認為他是在浪費錢財。此時已是1917 年5 月,A7V 坦克已經開始研製。德皇威廉二世的大兒子威廉皇儲(Wilhelm )聽聞了格布爾的挫折遭遇,便安排他於1917 年6 月再進行一次展示。這次格布爾修改了設計,去掉了履帶行走系統,代之以巨型滾珠軸承般的鋼球,移動時整輛車就好像架在小腳輪上一般,但這輛車仍然被認為缺乏實際操作性。


格布爾的一款“陸地巡洋艦”縮小模型,車體採用去除輪子的4 噸級NAG 軍用卡車,注意車體下部的“腳”狀行走機構


格布爾的另一款“裝甲陸地巡洋艦”縮小模型,利用鋼球的滾動前進,其越野性能可想而知

1917 年末,格布爾設計出了他的最後一款“裝甲陸地巡洋艦”,行走機構由橢圓小球和橫條履帶組成。這輛車的結構與現代坦克相似,駕駛室在前部,動力室在尾部,裝有很厚的裝甲。他先是造了個小比例模型,之後造了一個全比例模型。該車相對於格布爾的其它設計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已經太晚了,他的方案與A7V 方案被共同遞交給戰爭總務第七處的交通科。正如名字所顯示的,德軍最高統帥部已經決定生產A7V “突擊裝甲車”(Sturmpanzerwagen ),而弗雷德里希·格布爾和他的發明則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果這種“裝甲陸地巡洋艦”得以投產,格布爾估計它會有36 米長、5.2 米高、550 噸重,並且裝有100 毫米厚的裝甲。


格布爾的最後一款“裝甲陸地巡洋艦”縮小模型,採用雙履帶結構,可惜這個比較正常的設計來得太晚


格布爾駕駛著他的“裝甲陸地巡洋艦”縮小模型進行越野演示

“布爾什維克坦克”和KV-VI

二戰期間德國設計的P1000 “老鼠”並不是人類最早染指1000 噸級坦克的領域。1932 年,渴望實力的蘇聯政府委託德國工程師E ·格羅特(E`Grotte )設計了一款名為“布爾什維克坦克”(Bolshevik Tank )的巨大戰車,從數據可以看出它的尺寸是多麼誇張:1000 噸的重量,擁有24000 馬力的並聯發動機,6 個砲塔和60 人的車組。蘇聯曾在20 世紀30 年代成功研製出T-35 這樣的超級多砲塔坦克,但是其重量也僅僅只有幾十噸而已,1000 噸級的坦克只可能成為停留在紙面上的一個春夢。


後人描繪的格洛特“布爾什維克坦克”想像圖,明顯借鑒了P1000 “老鼠”的一些設計,比如6 條履帶,但是從車體形狀和多砲塔等特徵又可以看見T-35 的影子。旁邊分別是K 型車和“鼠”式坦克的側影圖,由此我們比較出“布爾什維克坦克”有多麼巨大,簡直就是一個蘇聯版的P1000 “老鼠”

不過順著格羅特的設計思路,蘇聯人又搞出另一種超級機器,那就是外號為“巨獸”(Behemoth )的KV-VI 。1941 年7 月,史達林聽說一輛KV-2 遲滯了德軍一個師的前進腳步,蘇聯領導人便回想起格羅特的“布爾什維克坦克”計劃,下令以KV-2 為基礎在最短的時間內研製出一種巨型的“無敵坦克”,火力要盡可能強大。為滿足史達林的個人味口,務實的蘇聯設計師們利用現有的KV-1 、KV-2 、BT-5 、T-38 和T-60 坦克的零件,很快拼湊出一種名為KV -VI 的坦克。它的全長為15.5 米,高4.6 米,寬3 米,重138 噸,最大時速20 千米,車組成員16 人,裝備6 個砲塔,其武備更是作到了極致:2 門152 毫米火砲,2 門76.2 毫米火砲,1 門45 毫米火砲,2 挺12.7 毫米機槍,16 挺7.62 毫米機槍,2 座火焰噴射器,1 座16 聯裝的BM-13 火箭發射架。

在審批這個項目時,有人質疑這種長條狀的坦克無法轉向,史反駁道:“它不需要轉向,而是會直衝向柏林。”這也許是他講過的最有趣的話了。史對這種他親自導演出來的“怪胎”充滿信心:“我打賭,希特勒不會喜歡這個!”普通人很難想像蘇聯真會製造出這種不倫不類的東西,但是依舊有2 輛KV- VI 的原型車完工並投入實戰檢測,其作戰歷程非常荒謬可笑。第一輛原型車於1941 年末完工後立馬加入了莫斯科保衛戰,在它的第一次作戰中,由於冬天霧大的原因,尾砲塔意外地向中部砲塔開了一炮。這導致了一場爆炸,整車毀於一旦。第二輛原型車完工於1942 年1 月,之後被送上了列寧格勒前線。這輛車裝上了砲塔儀表以防止上次那種事故發生,但還沒等到向德國人開上一炮,它就在跨過一道深溝時折斷成了兩半。事實上,德國人根本沒有機會見識到這種怪誕坦克的“威力”,史達林對此肯定深感失望。


KV-VI 的模型,車體使用KV-1 的底盤延長而來,裝有6 個砲塔,火力十分強大。這種坦克留下的資料相當罕見,以至於研究者對於它是否真正存在過都一直爭論不休

薩達姆的“攻城機器人”

由於具有反猶的共同意識形態,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素來對第三帝國頗有好感。有傳聞說二戰結束之後有數名德國科學家流亡到伊拉克,為其帶來了很多先進技術和武器設計理念。在德國人的幫助下,伊拉克在薩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 )統治時期得以製造出一種巨型戰爭機器,用於在兩伊戰爭中摧毀伊朗的工事,西方情報界將之命名為“攻城機器人”。這種自行式武器的重量同樣在千噸以上,巨砲的口徑鑑於1000 到2000 毫米之間,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火砲,其發射的火箭助推榴彈足以將伊朗的任何堅固碉堡炸得粉碎。它很自然會讓人想起二戰德軍的重型自行臼炮“突擊虎”

“突擊虎”是將成熟的“虎”式坦克底盤去掉砲塔和88 毫米炮,代之以整體式上層車體和一門巨型380 毫米火箭助推臼炮的產物。“突擊虎”的火砲口徑比多數海軍艦炮的口徑還大,只需一發砲彈就可以摧毀一整棟建築,或是穿透2.5 米厚的鋼筋混凝土。雖然砲彈的體積如此巨大,“突擊虎”仍然擁有令人驚訝的多達15 枚的備彈量。只有18 輛“突擊虎”駛出了位於柏林施潘道(Spandau )的阿爾凱特工廠,它們在保衛帝國的最後戰鬥中證明了其能極好地勝任反坦克和攻擊步兵的任務。


二戰德軍裝備的“突擊虎”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戰鬥車輛,是虎式坦克重要的變型車之一。該車的設計思想來源於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的殘酷巷戰,導致德軍迫切需要一種重裝甲、超強火力的步兵支援車輛,最終德國人造出了這種長6.28 米,寬3.57 米,高2.85 米,全重65 噸,最大裝甲厚度150 毫米的敦實怪獸

“攻城機器人”的底盤採用四個獨立的履帶系統,每個履帶系統就像是一輛四輪汽車的一個輪子。履帶之上是巨大的箱型車體,大得駭人的火砲位於車體前部,粗壯的砲管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以調整射擊角度。如果去除底盤部分,“攻城機器人”看起來像是一個放大版的“突擊虎”。伊朗人在兩伊戰爭期間否認遭到過“攻城機器人”的攻擊,波斯灣戰爭中聯軍部隊也從未聲稱遇到過這種“巨獸”,更不用提繳獲了。關於它是否真實存在過,西方的研究者們一直爭論不休。也許它只是海珊虛張聲勢的宣傳攻勢的一部分,還也許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虛構出來譴責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個藉口罷了。


薩達姆的“攻城機器人”想像圖,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超級自行巨砲,口徑在1000 毫米以上。如果它真實存在過,肯定會成為當時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大書特書的製勝武器,而且很有可能會改變兩伊戰爭中陣地戰的格局

結語

雖然具備一些實際操作性,但是如同第三帝國時期大批前衛的先進武器設計理念一樣,德國設計師的“陸地巡洋艦”絕大多數只是紙上談兵的幻想而已。裝甲車輛在設計圖紙上變成巨型、超巨型的龐然大物,暫且不論實戰效果和經濟影響,單是技術方面就是對他們所處時代科技水平的極大挑戰,因此必然遭受各方面沉重的製約。對於這些近乎“癲狂”的設計理念,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來區別對待,既需要看到它們不合理、不現實的特徵,還得從積極的一面進行長遠思考。就如同歷史上達芬奇(da Vinci )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曾描繪出坦克、直升機、滑翔機、機槍、潛水艇等設計一樣,這些超越他所處時代的工業產物在當時完全是天方夜譚,但並不影響它們在幾百年以後的戰爭中大出風頭。我們在這裡並不是認同或推崇“陸地巡洋艦”的理念,也並不是對這種具備強大殺戮能力的機器“飽含讚譽”,只是單純從技術的角度希望從中能有所借鑒,畢竟武器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

二戰後,德國的戰車設計師延續了先輩們的優良傳統,造出了豹1 、豹2 等一代名車,可見德意志傳統陸權強國在這方面的雄厚實力,也可以認為是對那些“坦克王國”奠基者們的一些告慰。也許現在看來“陸地巡洋艦”的理論已經過時,它並不適應我們目前所要面對的戰爭模式,但誰也不能確定的一點是:若干年以後像電影《終結者》中巨大的HK 坦克碾過髑髏堆的 ​​場面一定不會變為現實。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