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趙匡胤猝死之謎

趙匡胤猝死之謎

  趙匡胤並沒有來得及完全統一中國。滅掉南唐之後,趙匡胤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再一次北征,打算滅掉北漢,實現統一全國的願望。公元976年八月,他以黨進、潘美、楊光義為將,分兵三路北伐,沿途屢挫北漢軍隊。十月底,宋軍已經攻到了北漢首都太原城北,眼見北漢可滅、霸業可成的時候,躊躇滿志的趙匡胤卻莫名其妙地猝死了。關於趙匡胤猝死的原因並沒有留下太多記載,只是說他去世於萬歲殿,時年五十歲。從此之後,趙匡胤的死因成了北宋開國的最大懸案。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著名的「斧聲燭影」傳說。據說當天晚上星斗燦爛,趙匡胤本來心情不錯,但突然間陰風四起,雪雹驟降,於是他找來弟弟趙光義一起喝酒,隨侍的人都在外等候。飲宴結束後,大雪已經積了幾寸,人們遠遠望去,只見燭影下閃爍的身影。又聽到趙匡胤用斧戳雪的聲音,隨後他解衣安寢,鼻息如雷。到五更時分突然沒了聲響,原來他已經悄然去世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一天半夜,他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趙匡胤盛怒之下順手抄起床邊的玉斧砍趙光義,但力不從心,反而被趙光義殺死。
  又有人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下毒殺害的。因為在趙匡胤創業之初,趙光義就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從陳橋兵變到平定江南,他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而然地認為在趙匡胤死後,皇位應該由自己來繼承。但趙匡胤並沒有要將皇位傳給他的意思,卻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德芳,於是趙光義就趁趙匡胤出兵北漢的時機,下毒將他殺害,奪取了皇位。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當趙匡胤在世時,已經按照母親杜氏的吩咐,決定將皇位直接傳給弟弟趙光義。他是一個孝子,將傳位詔書封在匣內,密存於室,向眾人說明以後要讓趙光義繼承皇位,到時開啟密匣即可。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按照這種說法,趙光義根本就沒有必要為了篡位弒兄,趙匡胤應當是因病猝死的。
  其實若從情理上來說,還是趙匡胤被鳩殺的可能性更高一些。首先趙匡胤去世時已經有了兩個兒子,並且還有了皇孫,按照中原王朝自秦以來的皇位繼承習慣,絕沒有傳弟不傳子的理由。雖然趙光義功高,但趙氏族中功高者遠不止他一人,而且趙匡胤去世時不過五十歲,之前還在指揮北征北漢的大事,如果說是猝死而又無正式記載,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斧聲燭影故事中的疑點也很多,以趙光義這一外王的身份,趙匡胤是否願意把他留在宮中過夜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而且傳說中的「斧聲」之斧,其實是一柄杖頭飾有玉片的金權杖,這樣的斧子很難奏出「斧聲」,更難用來砍人。將這些情況綜合起來考慮,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趙匡胤被打算篡位的趙光義鳩殺。
  趙匡胤篡周自立,在位十七年,雖然在政策上重文抑武,但本人仍舊是以軍功為主。他削平南方,對北幾次用兵,轉戰南北,以恢復燕雲十六州、重現漢唐盛世為己任,初步完成了統一大業,使得在經歷了長期動亂之後的中原再現太平盛世的契機。與五代十國的動盪政局相比,趙匡胤所開創的宋代的政治生活中野蠻、蒙昧的因素在消減,理性、人道、文明的色彩在增多,政治運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從而對整個的兩宋社會產生了積極的規範和影響。
  又因為趙匡胤施政得當、心思縝密、待人寬厚,使得北宋沒有繼五代而為第六個短命的朝代,而且他確立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立國宗旨,將一個分裂的帝國重新聚攏起來,注重軍事技術與財政組織兩者之間的協作,使得北宋一朝雖然內斂,卻也湧動著勃勃生機,在重文抑武、守內虛外的保守政策的指導之下,與周邊張牙舞爪的鐵騎強族對抗了三百多年。從這個角度出發,應該說趙匡胤是一個非常大氣的政治家,這種大氣建立在他對人情世故的敏銳直覺和對天下大勢的極強洞察力上。因此他顯示出一種恢弘大度的行為氣質和上善若水的王者風範,這種氣質也強烈地感染著他所開拓的帝國,使得宋朝體現出了空前絕後的溫柔、和平、繁華與富足。中國歷史也在經歷了長時期的金戈鐵馬、血雨腥風之後,再度顯現出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的萬種風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