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淮安商路通南北

淮安商路通南北

  「居兩京之間,當南北之衝,綱運之上下必經於此,商賈之往來必由於此,一年之間搬運於四方者不可勝計。」這是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的財政部長(戶部尚書),有「弘治中興」總設計師之稱的邱濬對淮安地理位置的一段評論。淮安地處黃、淮、運三河之間,由於黃河奪淮入海,常年水災不斷,農業生產並無優勢。但它扼南北兩京漕運咽喉,離明太祖龍興之地中都鳳陽不遠,距海道也不過百里,兩淮又是全國最重要產鹽區,因此成為南北商路的樞紐之地。
  刻印於明朝後期的著名商書《一統路程圖記》,詳細描述了經過淮安的多條商路。其中有以北京為中心,順漕河南下至南京者;有順漕河北上至北京、山東布政司、遼東者;也有以淮安為中心,水路由南河至河南汴城(開封)、水陸並行由河北至陜西潼關、水路至山東沂州(今臨沂)、陸路至海州(今連雲港安東衛所者。
  明代中期,黃河在山東曹州與江蘇徐州間頻繁決口,使得運河水量不足,漕船受阻。因此明政府一度禁止兩淮以北的官商民船在運河中航行,江南貨物北上,需要在淮安清江浦及王營鎮換乘舟車。即便運河水量正常年份,在漕運旺季,大量漕船堵塞河道,也造成其他商船難以通行。《一統路程圖記》中的商路描述,給了商人們以更多選擇餘地。
  明朝時商品經濟日漸發達,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市場逐步形成。大宗商品,如茶葉、紙張、瓷器、鐵器等,從江南經淮安北運,或供皇室消費,或大量傾銷於北方,此即明人所謂「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江南」是也。黃河以北生產的商品性原材料,也沿淮安南下供應手工業興盛的江南地區再加工。如江南是全國棉紡織業中心,北方廣大地區則大量種植棉花,北棉南運,主要運出的就是河南、山東的棉花。
  淮安在這個「全國一盤棋」的大市場中,角色至關重要。這也是淮安鈔關自設立之日起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清代前期的淮安,依然是南北運輸的交通要衝,江蘇地方誌上記載雲,「在海道未通之前,為南方諸省北上捨舟登陸之要道,帆檣林立,盛極一時」。漕船過境、淮鹽轉運及豆、麥、棉等大宗貨物來往貿易,使淮安迎來了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