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高雄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

高雄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太僕寺卿沈光文西元一六六三年逃入羅漢內門,結茅為僧,奉祀觀音,以漢文教授番黎,他曾在普陀幻住庵詩中自 稱「逃禪漫學誦經文」,內門鄉的觀音信仰可追溯到此。爾後,移民漸眾,祖籍福建省德化縣五穀溪的郭文良,育有六子,根據郭家族譜記載,郭文良死後,其妻朱氏在康熙卅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與四個兒子,次子元欽、三子元樞、四子元興、五子元章,渡海來台,在現在內門鄉觀亭村番子路落腳。                                       

  當時的移民習慣,大都將家中原供奉的神像或香灰,隨同攜帶來台,一方面聊慰鄉思,並克服對渡海路途險惡的心理畏懼,另一方面家鄉神明也成為遊子在海外創業時的精神支柱。

       郭家四兄弟渡海移居內門時,從家鄉奉迎三尊觀音菩蕯神像同來,先在當時內門漢人開墾最興盛的中埔番子路一帶落腳,後來逐漸發展而分枝,元欽奉迎大佛祖移居東勢埔,元樞、元章奉迎二佛祖遷往石門坑,四子元興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


郭元興將觀音佛祖安奉在家中廳堂內,早晚燒香祭拜,雍正十年,某天清晨燒香時,香爐竟然不見了,遍尋不著。幾天後,才在今內門紫竹寺寺址的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令人詑異的是,爐內依舊香煙裊裊,香火未熄。

經郭元興請回後,香爐再次不翼而飛,又再次在寺址的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個神奇的現象,終於引起庄民注意,大家議論紛紛,最後由當時分駐羅漢內門的台灣縣丞葉文炳提議請示神意:以石榴樹處為香火地,郭氏獻佛,庄民共同建寺。庄民聞悉,熱烈響應,依據台灣縣志記載,殿宇工程在隔年的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就完成。

廟宇完成後,信徒公議應將大佛祖、二佛祖迎回同祀,結果在東勢埔的大佛祖請回,但坐鎮石門坑的二佛祖,因當時漢人進入該地開墾,時常與土番發生爭鬥,地方擾嚷不靖,當地民眾不肯讓二佛祖離去而作罷。


觀音佛祖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護神,因「飛爐」神蹟顯赫而由庄民共同出資建寺,更因神威遠播,南北信徒慕名前來參拜者日眾,內門紫竹寺已成為全省最具歷史與規模的「觀音媽廟」。

內門紫竹寺建廟至今,經過五次重修,分別在乾隆十七年,嘉慶十九年,光緒九年及民國十七年。直到民國五十七年七月廿三日,信徒代表大會認為香客與日俱增,現在寺宇已太擁擠,而且建築物久經風吹雨蝕日曬,已顯破舊不堪,因此決議重建。公推黃承城先生為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理人游讚芳先生為副主任委員,負責重建工作。

今日所見巍峨大廟,是民國五十八年七月廿九日(農曆六月十六日)卯時動土興工,群山屏障,頗具靈氣。

建之初,寺內存款僅四十萬元,與龐大的重建費相比,簡直九牛一毛,但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承城堅持「不主動對外募款」,並未大肆對外募捐,而自開工以來,經費源源不絕,從不短缺。重建工作歷時十二年才完成,包括堂皇的主殿,及牌樓、功德亭、九品蓮花池、十八天王洞,龍樓鳳閣、九龍壁、香客大樓等附屬建築,共耗資三千多萬元。

 

內門紫竹寺不但是內門鄉的信仰中心, 也是全省觀音信仰的中心寺廟,每年農曆二月十九佛祖誕辰日、六月十九佛祖得道日、九月十九佛祖出家日,來自南北各地的香客,絡繹不絕,尤其以二月十九日佛祖誕辰最為盛大熱鬧,這一段香期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平時寧靜的內門鄉,這時全鄉幾乎沸騰起來。


尤以民國七十年農曆十二月十四日建醮普渡日、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三至十六日「佛祖遶境出巡」,造成空前人潮,鑼鼓聲、鞭炮聲和人群的吵雜聲交織,人神交會,整個山區都為之震動。

內門紫竹寺除了重視慈善事業外,更不斷推動文化教育事業,設立清寒優秀子女獎學金,並接受由台糖旗尾廠退休的鄉紳游信義建議,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一日在萃文書院設立圖書館,由於館內設備完善,成為鄉內學子一處讀書的好處所,並延聘游信義為圖書館管理員,直到民國七十八年八月一日,鄉公所興建完成現今位在寺方左側的新圖書館,內門紫竹寺將原有圖書全部移交鄉公所接 管,而新圖書館約一百多坪的用地也是由寺方無償捐獻。


移交時館內藏書三千三百多本,目前則擴充至一萬七千多本,是鄉內精神文化食糧的所在,帶動讀書風氣,居功厥偉,而其初基則由內門紫竹寺奠定。

觀音佛祖在民間信仰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內門紫竹寺在歷屆主任委員領導擘畫下,又積極推動地方公益事業,弘揚觀音佛祖「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救難精神,除了過去辦理的貧困救助、清寒獎學金、圖書館、長青俱樂部等之外,擬再設立長青養老院、幼兒院,及開辦醫事學校為遠程目標,期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使社會朝向大同理想境界邁進。

1.鎮殿觀音佛祖


2.大佛祖 妙音


3.二佛祖   妙元


4.三佛祖  妙善


5.紫竹寺外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