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台灣地區殯禮習俗

台灣地區殯禮習俗

【奉腳尾飯】
.由來:當死者生命在彌留狀態時,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的一切,首先 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鋪上,床鋪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稱為「徒舖」 或「搬舖」。直到死者臨終時,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以布或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牌位,稱作「遮神」,家屬在死者身上蓋「水被」(白布中央縫上紅綢的被單),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使死者不至於挨餓,再以一盞白蠟燭做為長明燈,照明陰間的路。並以厚紙或白布,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作為「魂帛」,暫時替代神主牌位,供於正廳的一角,燃燭燒香,稱為「豎魂帛」。此外,大門上也要斜貼白紙條,以及「嚴制」(父死時用)、「慈制」(母死時用)或 「喪中」等字樣,告知左鄰右舍家中有喪事。

.設置位置:靈桌與帛設於正廳的一角

.供品:辭世時,需備十二種菜碗供於死者靈桌;若有請僧尼誦「開魂路」或誦經靈桌上還需再供三樣水果。此外,還需準備「腳尾飯」:即米飯一碗、飯上置熟鴨蛋一只、飯上插一雙筷子。

.金銀紙:燒腳尾錢,如銀紙、往生錢;有的家屬會燒「腳尾轎」給死者充作在陰間的交通工具,也是藉以對天奉告死亡事件。由於腳尾飯上插有筷子,所以平日禁止小孩將筷子插在飯上,以避不祥之兆。另外「守舖」時,忌諱貓跳到屍體身上,以免屍體會被嚇得跳起來抱住旁人,傳說貓屬虎性,若不幸遇此意外時,可使其抱住扁擔或其他物品,屍體便可回復原狀而不會禍害於人。



【接板(接棺)】
.由來:當屍體要準備入殮前,得先準備好棺木,稱為「買壽板」,擇吉日吉時將棺木接回家中,一般是以吹角樂音做為引導,由四名以上的抬棺者(或土公)用小卡車運到喪家,途中若有過橋或經過十字路口時,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稱為「放紙」。棺木運到喪家時,稱為「接板」或「接棺」。棺木進屋時,得頭先進,以便入殮時頭內腳外。要放板前,得先在左鄰右舍的門口貼上紅紙條,作為避邪用。

.祭品:米一包、細竹圈(象徵團結)、掃帚(驅邪)、金鼎(燒金用)。

.金銀紙:壽金拜土地公,小銀拜死者,均由子媳在接板時的門外板邊燒化。接棺後,家人就可行「圍庫錢」的儀式,將隨身庫錢燒化,等於悉數歸還死者生前向庫官庫吏所借來的庫錢。



【辭 生】
.由來: 死者在被裝入棺木入殮前,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告別餐宴,即為 「辭生」,這種告別餐宴必須是六葷六素的十二道菜,家屬也應請來一位好命的人,把這十二道菜一一端起,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的樣子,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

. 供品:十二道菜,六葷六素

. 金銀紙:銀紙

. 禁忌:傳說屍體入殮時,禁忌遭逢雷鳴,遇雷鳴的話,死者腹肚會腫脹,需以銅鑼蓋其身上,才可鎮壓住。


【孝 飯】
由來:當死者已被裝入鋪著庫錢、銀紙及生前用品的棺木,待大殮封棺後,翌日清晨家屬就要為死者準備「孝飯」,又稱「奉飯」,亦即祀奉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猶如生前一般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香、銀紙;黃昏時再上香供其晚餐。如此直到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才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到了合爐之後,才改為依年節祭祀的方式。
供品:早晚飯如米飯、雞肉、米粉等。
金銀紙:銀紙(約一炷香後才燒化銀紙)。


【作 七】
.由來:死者逝世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負責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 俗稱「作七」,共有七個日期,分別是「頭七」,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二七」 由媳婦負責;「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四七」由姪女負責;「五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六七」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七七」或稱「滿七」由孤哀子負責;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的習俗略有不同,而以「四七」為女兒七。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即頭七、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

. 時間:每逢作七的凌晨子時開始作七,到中午才拜菜。一般作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時供品會較為隆重。

. 供品: 作七拜菜時先準備一份三牲拜土地公,如豬肉、公雞、魚、酒。拜死者時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飯、米粉、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 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當議員),肉片、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等;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象徵子孫 團圓興旺)、麵頭山(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 金銀紙: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銀紙。


【作 旬】
.由來:原本死者於作七結束後,家屬會繼續「作旬」祭拜,每十天為一旬,共有四旬,來拜祭四位十殿閻王的判官。當五旬時是第九十九日不作,而改於次日舉行「作百日」,一般各地有將「作七」和「作旬」混為一談者,而只「作七」不「作旬」。

. 供品:如作七般的供五味碗。

. 金銀紙:銀紙

. 禁忌:居喪間未出殯之前,不可以過日,遇祖先忌日也不作。出殯後有祖先忌日則如往日祭拜,但過節(如清明、端午、中元、冬到、除夕)祭祖時,必須提前一日中午祭拜新亡者,翌日再祭祖。


【作功德】
.由來: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應請專門的道士或和尚為死者舉行 超度和供養的法事,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德,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 作功德」。因為是非常專業的法事儀式,所以道壇多會為家屬準備相關的儀式用品。當進行「還庫」時,家屬才進行燒庫錢的活動。

. 時間:為出殯前一晚開始,延續到天明,看是施行一朝、二朝或三朝的功德法事。

. 供品:豐盛的牲禮、香花、素果等。

. 金銀紙:庫錢、銀紙、往生錢。


【家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末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輓聯、果品,而這也是由家屬和親戚,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家奠」,但一般多以「家祭」稱之。在抬棺出院子轉柩後,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得先由家屬供上五醴生祭,稱為「起柴頭」或「起車頭」,「五醴」是由出嫁的女兒或外孫,分別從婆家送來的「牲禮」,擺在靈桌上後,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此時喪家需跪地回禮。

. 供品:五牲醴、水果、禮品等。

. 金銀紙:銀紙

. 禁忌:喪事時,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相傳這位流淚的人將會發瘋。


【公 奠】
.由來: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在出殯的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著各方朋好友致贈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機關團體集體上香、鞠躬或捻香,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公奠」,但一般多以「公祭」稱之。

【出殯(路祭)】
.由來:當家奠、公奠完畢,也請專業的道士前來誦經,封棺後,送葬隊伍抬棺正式出發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稱為「出殯」或「出山」。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要先將銀紙燒化,再行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 供品:路祭時供有牲禮、水果、酒、鮮花、臘燭。
   
. 金銀紙:銀紙。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