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南韓新黑豹K-2戰車

南韓新黑豹K-2戰車


XK-2在2005年公開的第一批兩輛原型車之一,模組化裝甲、主動防護系統以及主砲自動裝填系統是主要的技術特徵之一。

乘員 3 (車長,砲手,駕駛)
長度 10公尺(7.5公尺 底盤)
闊度 3.10公尺
高度 2.20公尺
重量 55噸
裝甲與武器
多層次軟殺和硬殺反飛彈系統
ERA反應裝甲,NERA反應裝甲
未知的複合裝甲
主要武器 萊茵金屬授權生產55倍徑120公厘滑膛砲 (40發)
次要武器 .50口徑(12.7 mm)的K6重機槍 (3,200 發子彈)
7.62 mm同軸機槍 (12,000發子彈)
發動機 MTU MB-883ka500
4衝程, 12汽缸水冷柴油引擎
1,500匹
懸掛系統 臂懸吊系統(油氣壓)
平地時速 70 公里/小時 (0到32公里/小時 加速僅7秒)
馬力/重量 27.2匹/噸
行動距離 不明

基本架構
K-2算是現役K-1主力戰車的延續,整體架構與技術特徵完全不脫離現役西方主力戰車的範疇;但在各項系統與裝備上,可以輕易地發現K-2致力於追求頂級,堪稱西方第四代戰車技術的集大成者。以西方主力戰車的標準,K-2的構型較為緊致,車長較短,只配置六對承載輪 ,每對承載輪間距相同,戰鬥重量約55ton,這些數據與法國雷克勒主力戰車相似 。由於東方人體型較為低矮,因此K-2的體積得以設計得比多數西方戰車緊致,內部空間適中,人體工學設計完全符合南韓士兵體型,車內並有良好的空調,能將 車內人員艙區的溫度控制在攝氏35度以內,將電子裝備艙的溫度控制在攝氏25度以內,可保障電子裝備運作環境及人員空間的舒適。相較於K-1,K-2的砲塔為全新設計,體積有所增加,雖然使備彈面積增大,但也使內部可安裝裝備的空間與人員活動空間更為寬敞,利於人員長時間作戰的體力維持以及後續的裝備升級。K-2採用新的 複合裝甲技術,砲塔外觀擁有較為複雜的避彈外型;而在砲塔的內部配置則明顯參考了俄系戰車,顯然南韓陸軍在獲得俄羅斯抵債用的T-80戰車後,也費了一番功夫進行研究 。K-2的砲塔兩側還有儲物架,遭敵火命中時,具有「間隔裝甲」的效用,降低敵彈的穿甲威力。


2007年3月公開的XK-2原型車。相較於上圖的首批原型車,新版XK-2的車頭造型略有變更,砲盾上方也多了一個與主砲同軸的感測器模組,而雷射接收警告器也從砲盾兩側移至砲塔兩側上方。

動力承載
動力方面,XK-2原型車採用 德國生產的歐洲動力包件(EEP,詳見德國PzH-2000自走砲一文),此包件近年頗受西方新型主力戰車青睞,包括最大功率達1500馬力的MTU MT 883 Ka-500柴油發動機,以及擁有5個前進檔、3個後退檔的Renk HSWL-295自動變速箱 ,此等動力比先前K-1車系的1200馬力高出許多,使K-2擁有27.27hp/tonne的高推重比 ,在50km/hr的速率下能於3.1秒內制動煞停。量產型的K-2則改用MTU授權南韓斗山重工生產的MT 883 Ka-500柴油機,並搭配ST公司 生產的電子制動變速箱。承載方面,K-2採用南韓自製的半主動液氣壓/圈狀避震彈簧搖臂(Semi-Active Hydropneumatic In-arm)懸吊系統,以獲致最良好的避震與穩定效果 ,同時也具備改變車體俯仰角度的能力,最大俯角約10度,最大仰角約20度,利於在崎嶇地形運用與射擊。K-2使用南韓東洋卷光公司新開發的雙鞘式履帶 ,履帶板可加裝橡膠墊來減低對路面的破壞,並設置履帶張力調整器,能降低接地壓力,履帶行駛壽命約6000公里。K-2還 可加裝涉水用的引擎進氣管及車長瞭望塔等設施,在車長艙門附近加裝一套四節式潛渡通氣管後,便能涉渡4.1m深的水域,故韓國號稱K-2是目前世界上潛渡能力最佳的戰車;通氣管不用時,可放置在砲塔右側。K-2的駕駛席艙蓋設有三具固定式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能加裝熱影像夜視系統。


2007年版南韓官方陸軍武器圖鑑中的K-2戰車量產型想像圖。注意砲塔左後方的三角形不明物體。

被動防護
防護方面 ,K-2的車體與砲塔由昌原特種鋼鐵公司研製的新型滾軋均質鋼甲焊接而成,並廣泛採用模組化的裝甲設計,車頭正面、砲塔四圍等部位均被 複合裝甲模組覆蓋;模組化裝甲不僅在受損時易於更換,在更先進裝甲科技問世時也能立刻安裝於戰車上,使其防護能力升級 。K-2的複合裝甲由韓國自行研製,據信由兩層厚度不等的高抗彈性鋼板、內夾超高硬度鋼甲與若干非金屬材料構成。除了被動裝甲模組之外,砲塔與車頂還進一步加裝ERA反應裝甲 。 日本方面推測K-2的砲塔正面對抗動能穿甲彈的抗擊能力大於580mm,對抗高爆穿甲彈的防護能力大於800mm,加裝附加裝甲後對高爆穿甲彈的防護能力可增至1375mm以上,完全足以對抗北韓的各型戰車主砲。與2005年公開的頭兩輛原型車相較,2007年3月亮相的XK-2的車頭裝甲造型略有不同,後者增加了一個長條狀的斜面。此外,K-2車體兩側設有側裙以保護懸吊系統。

主動防護系統
K-2另一大重要防護設施,就是包含軟/硬殺的主動式防護系統, 由南韓三星公司主導研發,並獲得俄羅斯KBM公司的技術支援。俄羅斯戰車工業在主動防護科技領域向來領先全球,而KBM公司以往便有研發這類系統的經驗 ,而K-2這套主動防護系統的技術據信源於KBM先前開發的競技場(Arena)車載主動硬殺攔截系統 。在頭兩輛XK-2原型車上,砲塔貼近砲盾兩側各設有一組光電接收裝置(2007年3月公開的原型車則將之移到砲塔兩側上方) ,可偵測150m內的熱源或雷射、雷達波等輻射訊號;光電接收裝置的外側各有一具多角形豪米波雷達(每具整合有三個方形的豪米波陣列天線),隨時監控車體 前半球的範圍 。當前述感測器接收到敵方雷射標定信號後,主動防禦系統便會立刻警告戰車乘員並提示威脅方向,同時啟動煙幕彈發射器,對威脅方向投擲煙幕彈來阻絕敵方視線與探測系統。硬殺部分,K-2的主動硬殺防禦系統結合了控制電腦、豪米波雷達與一具位於砲塔後段頂部的攔截發射器,控制電腦中儲存了各種敵方反戰車飛彈、火箭與砲彈的資料,以及各種不同的預置反擊編程。當豪米波雷達一旦發現速度超過300m/s的物體迫近 ,便在瞬間將資訊傳給控制電腦,電腦便立刻判斷敵方武器的類型與大小,並依此尋找出對應的攔截編成,進而在瞬間指揮發射器投射高爆攔截彈藥,將來襲武器擊落,反應時間僅0.1秒 。此套系統能在戰車100m外擊落水平來襲的反戰車武器,或者在200至250m距離外擊毀攻頂彈藥;而如果電腦判斷來襲武器不足以對戰車構成威脅時,就不會對攔截發射器下達指令,以免浪費彈藥 。此外,這套主動防護系統遂行攔截作業時,還會對四周發出警告音,提醒伴隨步兵立刻尋找掩蔽 ,以免被攔截時產生的大量高速破片波及。此一系統的攔截發射器為六聯裝, 其構型與德國推出的AWISS系統十分類似 。不過砲塔前方的豪米波雷達只能提供車體前半球的預警,車體後半部的偵測如何解決,或者就讓其變成防禦死角,目前尚不得而知。K-2這套主動防禦系統的研發工作在2001年展開,預計於2011年 完成所有的研發工作。車內防護部分,K-2的主砲彈艙與乘員艙之間有完善的 防爆裝甲隔離,乘員艙設有防中子襯壁,車上並設有消防抑爆系統以及核生化(NBC)防護裝置。 在整合了主動防護系統的先期預警/攔截以及模組化複合裝甲/ERA反應裝甲的堅實抗擊能力後,咸信K-2戰車將擁有高水準的優異防護能力。


K-2的主動硬殺防禦系統,右下角為與之類似的德國AWISS主動硬殺防禦系統。

武裝
武裝方面,最初K-2打算採用一門全新開發的140mm滑膛砲,爾後則改為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Rh-120-L55型120mm 55倍徑主砲,此砲亦被德國本身的豹二A6戰車採用,砲身比萊茵金屬第一代的120mm 45倍徑滑膛砲長了1.3m,是目前全球現役威力最強的戰車砲;而K-2也是全亞洲第一種配備此型主砲的戰車。以Rh-120-L55主砲發射德國最新開發的DM-53鎢合金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 號稱能在2000m外擊穿810mm的滾軋均質鋼甲。不過為了防止日後不能順利取得Rh-120-55的配套彈藥(南韓目前仍使用上一代的德製DM-23 APFSDS彈藥供K-1A1的120mm滑膛砲使用),南韓還是自力開發了120mm滑膛砲用彈藥,其中 在2006年公開的K-276型APFSD的尺寸與DM-53類似,採用鎢合金彈蕊,以M-256型120mm 45倍徑滑膛砲發射時,能在1000m外擊穿700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在2200m外擊穿640mm的滾軋均質裝甲,威力雖稍遜於DM-53,但已經勝過南韓陸軍現有120mm彈藥。此外,南韓還一併開發了K-277多用途高爆彈。除此之外, 三星還為K-2開發一種智慧型射後不理砲飛彈(Smart Target Activated Fire and Forget,STAFF),此型砲彈重13kg,配備豪米波雷達尋標器,發射後完全以自身能力攻向目標,而無須戰車的射控支援 ,射擊精確度極高,且發射時產生的火光與煙硝較低。STAFF砲射飛彈的射程達8000m,能 根據任務特性選擇不同的高、低飛行路線,並根據天氣與射程而使用不同的彈道編程,能瞄準戰車最脆弱的頂部加以攻擊,或飛越掩蔽物攻擊躲在後面的目標,甚至可用來對付直昇機,大幅增強了K-2的打擊能力 。一般而言,K-2會配備4至6枚STAFF砲射飛彈。K-2的砲管能直接從正面由外部抽出、裝入,無須拆卸砲塔,大幅增加了維修的便利性。考量到亞洲人的體力、戰鬥效率速度等因素,K-2的主砲採用 莢式自動裝彈系統,可透過控制面板選擇裝填的彈種,戰鬥實用射速高達6發/分。這套自動裝填系統位於砲塔尾部,其彈艙內有16發備射彈,車內另外儲存有24枚備用彈藥,總計40發的120mm砲彈搭載量超過了K-1A1的32發 ,進行裝填時砲管需設定至固定仰角 ;由於120mm砲彈的尺寸較大,K-2砲塔尾艙的容積比K-1戰車增加了約50%。與歐美許多現役主力戰車類似,K-2的砲塔尾艙上方也設有洩壓板,萬一彈艙遭到引爆,能將爆炸的壓力引導往上方宣洩,避免波及車內人員。頭兩輛XK-2原型車的主砲彈再裝填艙門設置於砲塔尾部左側,在2007年3月公開的X-2則將之移至砲塔尾端右側。為了配合自動裝彈機的設置,K-2的砲手席由以往的砲塔右側改至左側,以利在裝彈機故障時進行故障排除,或者改為手動裝填。也因為自動裝彈機的設置,K-2只需編制三名乘員,省略了以往的裝填手。次武裝方面,K-2配備一挺7.62mm同軸機槍 以及一挺12.7mm車長用防空機槍,車內儲有3200發12.7mm彈藥以及12000發7.62mm彈藥,砲塔正面兩側各有一組與主動防護系統連 結的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這兩組煙幕彈採用適形安裝,內嵌於砲塔兩側的裝甲內。XK-2前兩輛原型車的煙幕彈發射器採用一列六管的配置,而在2007年3月公開的XK-2則改成上下兩列,每列各三管。

觀測射控/情報管理系統
K-2擁有LG研發的先進車載射控與資料傳輸系統,其觀測/射控改良自K-1A1。K-2的車長與砲手均擁有獨立的瞄準儀,射控系統的核心為一套最先進的數位彈道計算電腦。車長瞄準儀是K-1A1的「南韓車長獨立觀測儀」(Korean Commanders Panoramic Sight,KCPS)的改良型,位於砲塔右側上方,具有360度全週界觀測能力,配備了最新科技的第三代焦平面凝視陣列技術的紅外線熱影像儀,兼具中/長波操作模式,解析度在640X480以上;至於K-2的砲手瞄準儀也是K-1A1的「南韓砲手觀測儀 」(Korean Gunner Panoramic Sight,KGPS)的改良型,位於砲塔左側上方,配備新型紅外線熱影像儀、二氧化碳護眼雷射測距儀以及日/夜間電視攝影機 ,而為彈道計算機提供風向資料的橫風感測器則位於砲塔後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K-2的砲盾頂端有一個與主砲同軸的感測器模組,推測可能裝有豪米波雷達模組, 能對目標進行精準而持續的3D動態追蹤(這是雷射測距儀辦不到的),隨時修正主砲射擊參數的前置量,使得K-2具備目標自動追蹤、鎖定能力,在野外場合於運動中射擊同樣在移動的目標時,仍保有85%以上的命中率 ;在2005年公開的頭兩輛原型車,此一感測器模組像是額外附加於砲盾上,到了2007年3月亮相的XK-2,這個裝置便與砲盾整合在一起。 相較於原版的KGPS,K-2使用的改良版的最大區別,是增加與日本90式戰車類似的目標自動追蹤/鎖定功能,所需的持續追蹤、測距標定能力由前述的豪米波雷達模組提供;只要將目標置於瞄準十字線中心並啟動追蹤功能,系統就會自動追蹤目標的動態,將目標保持於瞄準線中央 。除了前述精密的觀測/射控系統外,砲身左上方還有一具管狀直接瞄準鏡,與主砲同軸,放大倍率為八倍, 作為輔助的瞄準裝置。K-2的車長艙蓋處設有全週界潛望鏡塔,除了前方被車長瞄準儀擋住外,其餘方位的觀測視野均相當良好。K-2擁有先進的雙向穩定系統,連結車長、砲手觀測儀以及砲身的電子式俯仰/迴旋伺服機構,能抵銷行駛時車身的震動與傾斜,使瞄準儀與砲身能 精確而穩定地保持指向,具有行進間接戰能力。K-2先進的射控系統使其具備全天候的「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砲手接戰一個目標時,車長繼續以觀測儀搜索下一個目標,等砲手完成接戰後,只要按一個鈕,伺服裝置就會將砲口與車長瞄準器重合,再行測距,就能迅速攻擊下一個目標。
車上的豪米波雷達配合雷射測距儀和水平感應器,融合成新世代的FCS 既可以追蹤低飛飛機用主砲擊落,也能追蹤到來襲的砲彈。"鎖定"模式中可以把目標資訊載入電腦,經過電腦運算持續提供目標方位資訊,讓戰車在行進間也能擊中另一移動目標。鎖定模式就算使用夜間熱成象儀也能追蹤到9.8公里遠。另一大特徵是FCS內建板機延遲裝置。其他主力戰車包含法國 勒克萊爾主力戰車,都有類似的一體化電子,感應和火力控制系統,會在發砲時的瞬間震動使瞄準機制偏離目標一瞬間。所以此延遲設計原理是雷射收發儀連線的FCS系統是用基本的機械構造連結到主砲板機。然而雷射測距儀是安裝在主砲上方,接收儀則在砲塔基座。只有在雷射發射儀和接收儀訊號光束對應到時才能發砲。因此當砲手扣下板機時會直接啟動FCS,如果此時戰車正行進在不規則地表,雷射儀發現自己瞬間偏離目標,此時FCS會自動延遲發砲一瞬間等待雷射光重新定位,之後FCS才自動發射。此系統機制是極為先進的裝備並強化了行進間越野射擊能力。


除了先進的射控系統外,K-2也擁有 車載導航定位系統(NAV/POS,整合於車載戰場管理系統內),整合有GPS衛星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等先進導航定位裝備。K-2還擁有首見於南韓戰車上、與美國M-1 A2SEP類似的戰場管理系統(BMV),此系統由LG與三星合作開發,以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透過資料匯流排連結車上各項觀測瞄準、射控計算、電力控制、敵我識別器(IFF)及語音/數位資料傳輸系統, 能在車間傳輸的各種戰場即時數位資訊,連同戰術地圖、敵我位置(包括友軍補保單位的位置)以及敵目標威脅程度/優先攻擊排序等相關資訊,將周遭戰場態勢清楚地投射在 車內的多功能彩色顯示器上(車長與砲手席均設置一具),幫助車長迅速下達正確指令,使K-2的戰場環境意識與協同作戰能力倍增。車長可透過BMV預先設定戰場上的攻擊/防禦計畫,包括火力分配、設定行進路線,並將之傳輸給其他己方戰車。此外,這套BMV亦備有自我測試診斷機能以及內建訓練系統,能大幅簡化後勤維護工作,平時的乘員訓練工作也十分便利。 拜先進的射控系統之賜,K-2的戰鬥效率比K-1A1增加1.7倍,射擊反應速率與同時間內接戰目標數量都有所增加。

綜觀以上,無論在防護性、火力、機動力與指管通情等方面,K-2都擁有世界一流的水準,性能可望壓倒中共的98式或日本90式等周邊國家主力戰車,對付北韓的老舊裝甲部隊更是具有絕對優勢。然而,集結大量尖端科技的K-2價格 十分昂貴,初期生產的平均單價高達每輛880萬美元。


土耳其版K-2的想像圖。

經過與勒克萊爾主力戰車和豹2型戰車競爭市場後,K2終於發現它的大客戶——土耳其。2007七月,南韓和土耳其簽訂外銷合約5000億韓元(折合約5.4億美金),合約中還有賣土耳其30架KT-1教練機。

土耳其未來的主力戰車也受益於K2合約,南韓將轉移複合裝甲技術給土;而且在土耳其組裝戰車 Otokar工廠預計生產四部原型於2010年,火控系統由土耳其Aselsan公司生產。引擎由德國 MTU Friedrichshafen公司提供。

在可見的未來,南韓陸軍的主力戰車由K1及K2所形成的高低檔次搭配已然成形,由於二者之間的零件共通性及自製率都相當高,加上火炮口徑及使用彈藥相同,可大幅降低後勤補保壓力並提高妥善率,甚至連無法取得關鍵組件時的替代方案都已備妥.而我國除了當年拼裝的M-48H勇虎戰車之後,至今都沒有進一步的研發計畫,甚至連購入M1A2都還卡在預算分配的優先次序,恐怕10年都還無法獲得,要是那天真的有機會發生共軍的98式與M-60或M-48H對決的情況時,到時再來後悔今天怎麼不先備妥M1A2也來不及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