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縫紉技巧高超的察必皇后

縫紉技巧高超的察必皇后

忽必烈的皇后名叫「察必」,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以縫紉技巧高超聞名的皇后,她曾經改裝蒙古軍隊的戎裝盔甲,還被收納到中國歷代戎裝甲冑的史冊中。

元世組忽必烈出身元朝皇室貴族,他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年輕的時候,在蒙古草原上遇到一個年輕美麗的蒙族女子,名叫察必,察必出身也很高貴,她是蒙古親王之女,自幼就習得一首好針線功夫,和忽必烈可說是門當戶對,於是忽必烈向察必的父親提親,締結一段良緣。
西元1260年,忽必烈正式登基為皇帝,察必就被封為皇后。

縫紉傳奇

察必從小就有一手精良的針線手藝,她對美的事物感受敏銳,又喜愛打扮,察必15歲的時候,就已經以精湛的縫紉,剪裁和刺繡技藝,聞名蒙古大草原。

有一次,她在市集上看到一位身穿華麗衣飾的貴婦,覺得她的衣服十分華美,心生喜愛,便跟在貴婦的後面,仔細觀察這件服飾的衣料質地,剪裁,和各種設計,回家以後,憑著驚人的記憶,在紙上繪製草圖,重新設計,然後加以製作改良,竟然縫製初一件更為華麗精緻的服飾,察必穿在身上,更引起轟動。

察必不僅自己縫製衣服,更因為精湛的女紅技巧,聞名於王公貴族間,不少貴冑家族婚嫁的時候,都喜歡請察必縫製喜服,上面的刺繡,據說栩栩如生,十分精緻。

盔甲改良

西元1274 年,蒙古軍隊在忽必烈的指揮下,勢如破竹,但江南不比蒙古草原,江南天氣燠熱,蒙古軍隊盔甲笨重,不通風,在烈日燒烤下,不但人人汗流浹背,行軍更是疲倦,此時又在軍中引發疫病,死傷無數,蒙軍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

一日退朝後回到後宮,皇后看他鬱鬱寡歡的樣子,就問他發生何事,忽必烈告知元軍甲冑笨重燠熱的困擾,皇后說,「這種女紅的事情,何不讓臣妾為之。」忽必烈一拍腦袋,才想到自己的皇后正是縫紉高手。

不久,皇后命侍女取來元軍的盔甲,細細觀察,發現在日照下,果然容易造成悶熱且視線不清等現象,於是,她想到,如果能在盔甲上加一塊硬襯做成的帽簷,或許可以改善,於是,便動手縫製,一頂有前後帽簷的盔甲就誕生了。

當晚,察必把這頂改良過的盔甲拿給忽必烈看,忽必烈非常滿意,下令負責織造的部門大量產製,果然解決元軍盔甲的問題。

二次改良戎裝

《出使蒙古記》記載︰元時,有一種衣服,前無衽,後身長,無領無袖,綴上兩個帶子,名叫“比甲”。騎射既暖和又方便。據載爲忽必烈的察必皇后所制。直到現在,蒙古人穿的坎肩或坎肩式女長袍都是由此發展而成。

有一次,察必皇后跟隨忽必烈檢閱軍隊的時候,細心的察必發現,元軍雖然軍容壯盛,士氣高昂,但戎裝過於笨重,不利於長期征戰。
當晚,察必回宮後,立刻著手翻閱中國歷代戎裝服飾的資料,又實地多次到軍營勘查元軍的軍裝,開始著手設計改良新式戎裝,並實地設計多種樣本供軍隊試穿,經過多次反覆修正後,終於設計出一種叫做「比甲」的軍服。

這種「比甲」,奇特之處在於沒有領子和袖子,有「裳」(上衣)但無「衽」(就是傳統中國服飾上衣交叉的設計),而且後面的長度幾乎是前面的兩倍,軍人穿在身上很是服貼舒適,對於習慣騎射的蒙軍來說,簡直如虎添翼,後來,這樣的設計,便被列入《中國歷代戎裝甲冑的史冊中》。這位傳奇的皇后,也因為這樣傳奇的女紅技巧,而流傳後世。

《夷俗記》記載:明代,新婚婦女,「披長紅衣,戴高帽子」,此高帽亦爲固姑帽。還有一種帶簷的蒙古帽。據說這種簷帽的最初設計者,就是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蒙族的帽,古時並無簷,「頭戴各色扁帽,帽緣稍鼓起,惟帽後垂緣寬長若棕櫚葉,用兩帶結系於額下,任風飄動。」據史料記載:元代第一個皇帝忽必烈每年六、七、八三個月,必到上都(今正藍旗境內)避暑狩獵,九月再回大都。察必皇后看見世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蒙古帽加了前簷。

察必皇后是元外戚濟甯忠武王按陳(居地今克旗達裏諾爾)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隨事諷諫,多裨時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爲皇后,始終勤儉自律,事事用心。據傳在其所居王宮丹墀前,她親手栽種了一株從成吉思汗興業故地帶回的青草,名爲「誓儉草」,用以告戒皇宮子孫保持崇儉風尚。史稱「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二月,察必皇后不幸逝世,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察必皇后的孫子成宗即位,五月,追謚她為昭睿順聖皇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