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二戰時期日本的“潛水航母”

二戰時期日本的“潛水航母”

“潛水航母”概念的早期實踐

在人類雷達發明之前,海平面上肉眼所能達到的最大觀測距離還不到6英里。對於一名潛艇艇長而言,考慮到如何更早的發現敵情和及時隱蔽自己,這實在是個大問題。把潛艇和飛機結合起來的概念,也正是因此應運而生的。

1914年11月,德國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比利時澤布呂赫港分別建立了自己潛艇基地,後者其目的是用裝載12公斤炸彈的FF.29a水上飛機攻擊英國人的水面艦艇。由於飛機的航程有限,起初的攻擊嘗試都遭到了失敗。此時,駐紮在這裡的德國海軍U-12號潛艇艇長沃而特.弗斯特曼(Walter Forstmann)在與德國海軍航空兵方面商議後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新穎的設想,那就是用潛艇裝載飛機,並在離攻擊目標盡可能近的海域發動攻擊。1915年1月6日,一艘搭載了一架FF.29a的德國潛艇離開碼頭,在距離英國海岸不到15英里的海面放下飛機。飛機從海面起飛後直撲英國肯特郡的海軍港口,令英國人大驚失色。這次突襲行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潛艇和飛機均安全返回澤布呂赫港。一個全新的武器就此誕生了,這就是“潛水航母”,而潛艇上的飛機則主要用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和空中偵察。


搭載FF.29a的德國潛艇

從1916年開始,英國、德國、美國、意大利和法國相繼開展了載機潛艇方面的研究和試驗,德國人甚至秘密設計了專門用於潛艇搭載的水上飛機——U-1。這種飛機採用全木製結構,裝有兩個浮筒,可以折疊安裝在一個直徑1.8米、長7米的艙室內。但都由於擔心潛艇在水面施放飛機作戰風險太大,各國因此陸續終止了研究計劃。



卡斯帕U-1拆解後體積很小

日本也沒有落在各國後面。利用從德國購買的U-1水上飛機,日本人仿造了自己的潛艇載機——橫所(Yokosho)1-Go。該機於1927年首飛,並搭載在日本海軍伊-21號潛艇上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試驗。這是日本海軍對“潛水航母”概念的早期實踐。1937年,新型的E14Y1水上偵察機誕生,這種飛機航程可達900公里,速度達246千米/小時。該機性能指標非常優越,完全可以滿足潛艇載機作戰的需求,截止1943年共製造了126架。新的水上飛機又陸續在噸位更大的伊-51、伊-5和伊-6等潛艇上進行了試驗,並在二戰爆發前夕陸續進入日本海軍列裝服役。至此可以看做是日本海軍“潛水航母”作戰力量的初步建成,而這是其他國家在二戰中​​雖有試驗卻未曾實際做到的。


日本仿製的橫所1-Go水上飛機



E14Y1水上偵察機在潛艇上彈射起飛與回收

日本海軍載機潛艇的作戰活動

作為“潛水航母”概念的創始者,德國人也曾考慮將載機潛艇投入作戰。但二戰期間的德軍潛艇噸位均在千餘噸左右,若想裝載水上飛機尚有一定不足。若是建造更大型的載機潛艇,就更容易被北大西洋海域的盟軍反潛力量發現,所以採用了折衷的辦法——裝備Fa 330旋翼機執行海上短距偵察任務。



U艇上的小風箏——Fa 330旋翼機

而在日本方面,考慮到潛艇在偵察及兩棲登陸作戰中的作用,早在潛艇載機試驗之前,日本海軍司令​​部就曾將其納入到二戰初期的南下進攻作戰計劃中去。載機潛艇在日本海軍的作戰活動中大行其道,也是跟日本海軍將潛艇作為與大型水面艦艇協同和遠程偵察力量使用的思想聯繫在一起的。

大戰之初的日本海軍潛艇力量較為薄弱,偷襲珍珠港時,日本海軍僅有64艘潛艇,其中41艘是遠洋型潛艇,其餘都是中小型潛艇。但大型遠洋潛艇雖然航程遠、航速高,但也帶來可操縱性差和下潛速度慢的缺點,這一點在美軍反潛力量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尤其明顯,日本潛艇往往在接近目標之前就會被發現和攻擊。所以,為了擴大偵察範圍,能夠搭載水上偵察機的大型潛艇就被日本海軍加以改造,用來執行遠程偵察任務。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潛水航母”就投入了實戰。由於當時的美軍情報機構對此並不知情,日軍載機潛艇的作戰取得了一定成功。特別是在1942年,日本海軍伊-25號潛艇使用艇上搭載的E14Y1水上偵察機向美國本土俄勒岡州投擲了燃燒炸彈,爆炸引發了小規模的火災,但很快被當地居民撲滅。日本海軍的潛艇載機甚至從澳大利亞和印度洋水域起飛,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幾個主要城市實施了空中偵察。最遠甚至曾到達馬達加斯加至索馬利亞一線的東非水域。


伊-25號潛艇彈射E14Y1水上偵察機轟炸美國本土。平時飛機就拆解後放在彈射器後面的容器中。

伊-25號的成功給予日本海軍極大的信心。由於盟軍在太平洋海域的海空軍力量優勢明顯,日本海軍載機潛艇為了充分執行海上偵察任務,往往要在最大航程內甚至超出航程飛行,並用無線電報告情況。1942年,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即用潛艇搭載飛機攻擊巴拿馬運河以破壞美軍部隊與作戰物資的調動,爭取日軍一定的兵力優勢。為了解決遠程偵察和攻擊的問題,日本海軍開始改進“潛水航母”的戰術和裝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伊-400級大型載機潛艇以及愛知(Aichi)公司為其設計的M6A1“晴嵐”(Seiran)水上偵察機,但伊-400級潛艇最終僅有3艘投入了實戰——伊-400號、伊-401號和伊-402號。1945年4月,伊-401號艇奉命前往中國大連運載長途奔襲巴拿馬運河所需的燃料,但因在瀨戶內海觸雷受損而被迫返回。同年4月12日,接替伊-401號艇的伊-400號繼續執行水下運油任務,最終得以順利返回吳港。不過,由於此時日軍的戰況日益惡化,盟軍的艦隊已在日本本土附近大量集結,巴拿馬運河的攻擊計劃根本無力執行,於是被迫放棄。1945年7月,新的作戰計劃誕生,為攻擊位於烏利西環礁的美國海軍航母基地,日本海軍第一潛艇支隊的伊-400、伊-401、伊-13和伊-14號潛艇共搭載10架M6A1“晴嵐”從大湊出發經由4條不同的航線前往作戰海域。7月16日,伊-13號遭遇美國海軍驅逐艦“勞倫斯.泰勒”號(Lawrence C. Taylor)和護航航空母艦“安齊奧”號(USS Anzio),潛艇很快被美軍飛機擊沉。伊-401號也不順利,潛艇由於遇到了強烈的風暴而受損,伊-400號則發生了一次由電子設備故障引起的火災。在還沒達到預定集結地點的途中,各艇接到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作戰於是被迫終止。伊-400號潛艇也於1945年8月28日在本州以東海面向美軍投降。


M6A1“晴嵐”(Seiran)水上偵察機,下方為折疊存放狀態

關於伊-400級潛艇及其載機

日本海軍在二戰期間設計建造的潛艇噸位多數較大,伊-400級更是無與倫比,是那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1943年1月18日,伊-400號在吳縣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伊-401號及伊-402號不久後在佐世保開工。伊-400採用雙殼艇體,艇長122米,滿載排水量6560噸,最大乘員220人。艇上安裝4台7​​700馬力柴油機和2台1764千瓦電動機。伊-400的水面最大航速18.7節(水下最大航速6.5節),其航程是令人驚異的:由於具有超大容量的燃油箱,該級艇在14節航速下最大航程可達37500海裡!最大下潛深度也達到了100米。這對於曾經制訂的攻擊美國本土的作戰計劃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伊-400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

從伊-400級潛艇的外觀和結構上看,該艇的設計十分特別,其艦橋和指揮塔的位置不在甲板正中,而是左偏2.2米。為了平衡,巨大的機庫則右偏0.6米。這麼做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在以2節低速水下潛航時,潛艇必須7度右舵才能保持直線前進,魚雷攻擊時更是必須考慮艇體左轉和右轉半徑不一致的情況。特別是在潛艇進水的時候,如何保持艇體平衡更是關鍵的問題。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該級艇耐波性較好,完成緊急下潛動作僅須56秒。


伊-400級潛艇的艦橋和指揮塔左偏2.2米,機庫右偏0.6米

在伊-400的甲板上設​​計有一個35米長,直徑3.7米的密封機庫,在機庫下方右舷內外兩層殼體間有一個特殊的工作艙室用於檢修測試飛機發​​動機,旁邊是機載彈藥庫,可儲存4條航空魚雷、15枚炸彈以及航炮用的砲彈。耐壓殼體裡面還有一個彈藥庫,裝有更多的砲彈和潛艇自身使用的高射砲彈。機庫是這種龐大的“潛水航母”的核心部分,裡面可以容納3架折疊起來的愛知M6A1“晴嵐”式水上飛機。戰時這些水上飛機會從液壓艙門裡拖曳出來,在前甲板上組裝好,加油掛彈,最後用前甲板的一部26米長的蒸汽彈射器發射升空。任務完成後,飛機會降落在潛艇附近的海面上,用艇上的大馬力吊車回收入庫。


在伊-400的甲板上設​​計有一個35米長,直徑3.7米的密封機庫

愛知M6A1“晴嵐”式水上飛機原型機於1943年10月完成,共完成28架。該機全長11.6米,翼展12.3米,空重3362公斤,最大起飛重量4900公斤。在3000米的高度上最大平飛速度可達575千米/小時,最大升限9600米,航程1200公里。這種飛機的浮筒、機尾和機翼都可以折疊,操作十分簡便,經過訓練的人員可在7分鐘之內完成一架“晴嵐”的組裝、加油和掛彈,做好彈射出擊準備。如果丟棄浮筒,“晴嵐”還可掛載附加油箱和炸彈,執行無法返回和回收的“神風”特攻任務。


機庫內可容納3架M6A1“晴嵐”式水上飛機

儘管水上飛機是這種大型潛艇的首要武器,但伊-400級艇上的傳統裝備仍很強大。艇上裝有水下通氣管、大型望遠鏡、雷達和雷達波探測器,艇首有兩個魚雷艙,安裝有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魚雷20枚),甲板上裝有1門140毫米口徑甲板炮,艦橋上的25毫米高射砲共有10門,其中9門分別呈三聯裝配置,安裝在機庫甲板上。


現在保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愛知M6A1“晴嵐”

伊-400級潛艇是二戰期間唯一參加過實戰的“潛水航母”,自然也引起了美軍的興趣。戰後,伊-400號和伊-401號艇被運往美國進行分析研究,後與伊-402號艇一起於1946年拆毀。


戰後在珍珠港的三艘伊-400級潛艇

載機潛艇的現實意義及思考

如前文所述,自大型遠洋潛艇誕生以來,各國都有潛艇搭載飛機的計劃和嘗試,但把這一概念落實到實戰中的只有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軍,伊-400級潛艇也就因此具有獨特的意義。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史上唯一的“潛水航母”呢?首先,以二戰期間的潛艇建造情況來看,建造水下滿載排水量超過6500噸的大型潛艇所耗物資與人力已經相當可觀,但潛艇上的最強武器也僅有3架“晴嵐”水上偵察/攻擊機,雖被稱為“潛水航母”,機動作戰能力其實極其有限,戰鬥力甚至不及輕型護航航空母艦。且以僅有的3架水上飛機,若想突破當時佔據完全優勢的盟軍雷達與防空力量,無疑是以卵擊石。其次,潛艇本身的設計還有很大缺陷,潛艇水下航行性能不理想,機庫的防彈能力弱,在面對深彈攻擊時恐怕難以承受。而且“晴嵐”水上偵察/攻擊機自誕生之日起就問題不斷,直到戰爭結束時都未能完全解決。


伊-400級潛艇僅有3架水上飛機,作戰能力極其有限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二戰期間發展到極致的大型載機潛艇,伊-400級潛艇航程遠、攻擊範圍大,可以看作是現在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先驅​​。事實是否果真如此?以伊-400的設計思想來看,除了執行遠距離偵察任務外,戰略攻擊更是該級艇被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殺手鐧”。從日本海軍第一潛艇支隊組建以後,日本海軍司令​​部為其下達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執行絕密的“PX計劃”,該計劃準備用所屬載機潛艇機對美國西海岸和太平洋島嶼實施細菌戰。這個罪惡的計劃最終於1945年3月被取消,日軍官方說法是擔心“對美國的細菌戰將把戰爭引向對人類的毀滅”,但真正的原因是日軍當時根本無法保證細菌武器在遠距離航行中的安全和避免潛艇人員遭到感染,所以這個計劃根本不現實。而巴拿馬運河攻擊計劃的取消,也與該級潛艇燃料不足、長途航行隱秘性差、以及以水上飛機深入敵境實施攻擊的成功率低有很大關係。現代戰略導彈潛艇均採用核動力,航程遠、續航力強、水下航行噪音和可探測性低,這是當年的日本“潛水航母”望塵莫及的,相比之下伊-400級潛艇發射飛機時必須上浮至海面,且飛機的發射和回收耗時過長(均超過30分鐘),對於潛艇的隱蔽性非常不利。更重要的是,現代戰略導彈潛艇作為攻擊武器的是具備飛行速度快、可攔截性低和威力大等優點的洲際戰略導彈,這才是作為戰略攻擊武器的關鍵,這更是伊-400的水上飛機不可比擬的。所以認為伊-400是現代戰略導彈潛艇先驅的說法,明顯有誇大之嫌。




伊-400的左右兩個半圓筒殼體結構設計比較新穎

那麼,伊-400的存在意義又是否一無是處呢?並非如此。首先,它的耐壓殼體不像當時其他潛艇那樣是一個圓筒,而是左右兩個半圓筒,於是艇身裡面就分成了左右兩個大艙室,耐壓艇體之間的開門結構設計的雖很複雜,但無疑提高了潛艇的耐打擊性和生存能力。這種設計在幾十年後的前蘇聯“颱風”級彈道導彈潛艇上得到了採用,該級艇也被認為是當今世界最堅固的潛艇。其次,載機潛艇在今日世界也並非完全沒有發展前景。潛艇雖然隱蔽性強,但在水下航行時通信和偵察能力較弱,而飛機則具有高度和速度的優勢。如果可以採用潛艇水下發射無人機的方式,執行空中偵察甚至攻擊任務,在導航、傳感和自動控制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這種設想應該也是完全可行並值得作進一步研究的。由二戰日本海軍的“潛水航母”——伊-400級潛艇引發的對載機潛艇的思考,還將繼續吸引人們的關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