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7.62毫米施卡斯(ШКАС)航空機關槍

7.62毫米施卡斯(ШКАС)航空機關槍

施卡斯機槍,作為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聯空軍的重要機載武器,理當得到更​​多介紹,其開發歷史與型別差異,更值得廣大航空愛好者了解。



施卡斯機槍的研製

上世紀30 年代初,施普塔尼設計局在高級工程師柯馬里斯基的指導下,開始設計一款導氣式自動方式的轉膛航空機槍。這款機槍,就是後來我們所熟悉的KM-35 “施卡斯”(ShKAS:施普塔尼-柯馬里斯基高射速航空機槍)。

國家為新機槍下達的設計指標特別有挑戰性,她必須能使用標準的陸軍步槍彈,即納甘步槍所用的7.62X54 毫米底緣彈,射速不低於每分鐘1,500 發。雖然新機槍主要由彈鏈供彈,但是設計局還是在開發的最初階段,為了使防御用的槍塔型號能使用75 發彈鼓而下了不少力氣,但很遺憾,這方面努力沒有收到效果,之後的施卡斯機槍也全部是彈鏈供彈。

施卡斯機槍的設計完成於1932 年,同年2 月13 日,開始製造七挺預生產型用於測試,7 月伏羅希洛夫視察了新機槍,當月14 日得到了測試許可,10 月7 日的測試結果也令人滿意,四天后的1932 年10 月11 日施卡斯機槍定型。像許多其他高性能武器的樣機一樣,KM-35 機槍的樣槍遭遇了很多問題,但專用的特殊7.62X54 毫米槍彈的研製成功,加快了機槍的試制,因為這種特殊槍彈比普通的步槍彈有更多發射藥,從而提高了膛壓。經過各種改進,到1935 年施卡斯機槍已經可以穩定地以每分鐘1,800 發的射速射擊,而且絕少卡彈故障。NM 艾利扎羅夫(有趣的是,蔣經國的俄文名字也是N.艾利扎羅夫)設計的穿甲彈,曳光彈和燃燒彈,又進一步提高了機槍的毀傷效能。

實際上施卡斯的射速還有進一步提高的能力,1939 年出現的一小批進一步改進型——超級施卡斯機槍,甚至可以以3,000 發每分鐘的射速射擊,但是這種機槍的可靠性不好,因此沒有大量裝備。但是這還不是施卡斯潛力的極限。1935-1937 年,KN 魯德涅夫,VN 波呂賓,AA 特洛品科夫設計出了一種輪流射擊的雙聯"鏈接"施卡斯,其射速是6,000-6,400 發每分鐘,且後坐力沒有超標,可惜由於要集中力量開發新型大口徑機槍,這方面的研究沒有堅持下去。


超級施卡斯機槍

這裡有必要進一步介紹一下這種特殊的槍彈,施卡斯機槍使用的槍彈都在彈底打有識別標記即西里爾字母“SH”,底火塗紅色,以與步槍彈相區分,且彈殼底部錐度較大。很多人據此提出,那些施卡斯機槍的外國用戶是因為不明白蘇軍地勤所熟悉的兩種彈藥的識別方法,而在航空機槍上錯誤地使用了陸軍彈藥,才頻繁遭遇那些給他們帶來極大困擾的可靠性問題。(例如,德軍1943 年版的繳獲武器手冊極其詳盡地描述了彈藥的標記和尺寸,卻就是對這種彈底標識隻字不提)。關於這種彈藥,還有一些軼事,比如有說法稱,衛國戰爭中的蘇聯狙擊手經常會帶上幾發施卡斯的專用槍彈,來打那些優先目標,這可是種特別冒險的行為,因為這種彈藥的高膛壓可能會讓她/他們的步槍在手裡炸膛。

7.62 毫米航空機槍彈藥


7.62 毫米施卡斯機槍彈藥 I

A:普通彈,銅被甲,覆銅鋼彈殼C:普通彈,無塗層鋼彈殼
B:露天存放一段時間後的普通彈D:鋼被甲普通彈


7.62 毫米施卡斯機槍彈藥II

1:曳光彈2:ZP 爆破彈3:穿甲彈4:穿甲燃燒彈5:穿甲燃燒曳光彈


施卡斯機槍彈藥的彈頭結構

1.輕彈2.重彈3. B-30穿甲彈4. B-32穿甲燃燒彈5. T-30/T-46曳光彈6. BT穿甲彈7. BZT穿甲曳光彈8. BZ-46(改進型BZT)穿甲曳光彈9. ST/PZ爆破彈


航空機槍彈與普通彈對比

上圖左側是航空機槍彈,右側普通彈,請注意彈殼錐度

一般地說,雖然以上圖示中的槍彈都是銅被甲,但鋼被甲槍彈也採用一樣的色環識別方式。

這裡有必要就ZP 爆破彈, 和施卡斯彈的標誌,做一補充說明。

ZP 爆破彈有何特別之處?

根據其他資料,ZP 爆破彈是在三十年代末開發的,它不是一種達姆彈,而是實實在在的爆破彈,內裝PETN 炸藥。這種彈結構複雜,除了引信,還有防跌落安全裝置。ZP 彈的彈頭塗成紅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在大部分能找到的ZP 彈都是航空機槍彈,但ZP 彈並不是為了專門施卡斯機槍而開發的,它本來是用於陸軍的步、機槍的。原資料來源特地註明,這種航空機槍ZP 彈由於其高膛壓,用於步槍不安全。

如何區分航空機槍彈的標記與某些步槍彈上的相似標記?

與航空機槍彈相似的步槍彈是1954 年生產的,因為戰後的步槍彈彈底年份標誌的形式由數字改成了西里爾字母。1954 年生產的7.62X54 毫米步槍彈彈底打有西里爾字母"E",與航空機槍彈的"SH"相似,但航空機槍彈底部總有衛國戰爭時期的兩位年份數字,1956 版步槍彈沒有,且航空機槍彈彈底的標記總數是3 個,1956 版步槍彈是兩個。

KM-35 施卡斯機槍的型別

施卡斯機槍從一開始就有機翼/機身固定安裝(後者有協調器)和槍架/塔活動機槍三種型號,其中機翼安裝型和活動型之間區別很小。機翼安裝的型號以一根裝在槍機上的金屬棒取代了活動型號的拉機柄,同時用一根連接擊發機的鋼索代替了扳機,而且除去了一些裝飾。兩種型號之間不存在結構上的差別。在戰地條件下,只要有需要的零件,就能很容易地把一種型號的施卡斯機槍改裝成另一種。

以下提供一些各型施卡斯機槍的基本數據:


產量

1933 年365,1934 年2,746,1935 年3,566,1937 年13,005,1938 年19,687,1940 年34,233,1941 年為生產大口徑機槍減少產量,生產3,500 挺機槍,30,000 根槍管,1943 年29,450,1944 年36,255,1945 年36,255(數據不全)。

活動型KM-35 機槍在1934 年憑藉著自己標誌性的高射速,先於同年裝備部隊的機翼固定型號,跳過試裝備,直接進入了蘇聯空軍的武器庫。由VN 薩里什謝夫,KN 魯德涅夫,VP 科托夫設計帶有協調器的型號,是在1936 年生產的。

這型活動機槍一般都裝在槍塔里,比如斯勃轟炸機上的TUR-9 型機背槍塔。以這種形式安裝的施卡斯機槍裝有多種形式的瞄準具。但是計算散佈和提前量的方式是相同的,而且儘管瞄準具不同,機槍本身卻沒有變化。



裝備標準星-環瞄準具和加裝用於修正提前量的第二個準星的施卡斯機槍

裝備在斯勃轟炸機前部砲塔是特殊的雙聯施卡斯機槍的準確型號,現​​在還沒​​有資料。這套武器系統以後也被用在TB-7 上,其改進型號還裝備了其他幾種飛機。該武器系統在出廠時是無塗裝的,但當裝配到飛機上之後,會被用IMP(工業金屬底漆)塗成淡藍色或相近的顏色。


斯勃二轟炸機機頭砲塔機槍,注意槍身前部用於連接兩挺機槍的金屬箍

固定式施卡斯機槍有有同步裝置和沒有同步裝置兩個版本,但是跟活動型機槍沒有性能區別,只是取消了瞄準具。因為拆除了握把等零部件,固定型機槍的槍身上不再有扳機,擊發機由鋼索連接到駕駛桿上的扳機。飛行員可以利用簡易拉機柄手動為機槍上膛。有意思的是,還是在那本1943 版的繳獲武器手冊上,德國人描述了施卡斯機槍使用的長度不等的附加槍管。我們還不清楚,這究竟是KM-35機槍的量產型號,還是某種實驗型號。


施卡斯機槍,無射擊同步裝置

同步裝置的結構很簡單,該裝置安裝在導氣管前部,其伸出部分落在活塞後端的刻槽內,即活塞桿接觸槍機框前部的位置,這樣就可以頂住槍機框,防止其前移。勃列金機槍上的同類機構也是同一工作原理,但是看起來不那麼“管狀”。


施卡斯機槍,有射擊同步裝置

所有施卡斯機槍都是左側進彈,彈鏈供彈。彈鏈一般用鍍銅的輕鋼片製成,上面的鉸鏈個頭不小,彈鏈的連接方式如下圖。(兩圖中的彈鍊是不同的)



所有施卡斯機槍都是左側進彈,彈鏈供彈。彈鏈一般用鍍銅的輕鋼片製成,上面的鉸鏈個頭不小,彈鏈的連接方式如下圖。(兩圖中的彈鍊是不同的)

下圖是在伊-16 戰鬥機上安裝的試驗型三聯施卡斯機槍,請注意進彈鬥和機匣蓋。



施卡斯機槍的改進

施卡斯機槍性能優異,在射速方面超過了所有同時代口徑相似的機槍,如維克斯,MG-15/17 等,精度也很不錯。但槍管壽命只有1,500-2,000 發這一問題還是困擾著早期的施卡斯機槍。為了延長零件壽命,設計部門1933 年開始對機槍進行了持續的改進。最後使槍管壽命提高到了5,000 發,復進簧壽命從2,500-2,800 發提高到了14,000 發,並且用五件全新設計的零件,替換了十三個原有零件,精簡零件數量七個。到1934 年,新型機槍已經完全成熟了。

結束語

施卡斯機槍是一種劃時代的武器,從國內來看,她是蘇聯研製的第一個型號的高速航空機槍,與外國的同類機槍比較,她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優勢。

定型後的施卡斯機槍,受到了蘇聯空軍的熱烈歡迎,到1936 年,她已經成為了蘇聯空軍最重要的主戰武器,並且在西班牙內戰,哈勒欣河空戰,和中華民國抗日戰爭,都有良好的表現,儘管由於航空技術的進步,到衛國戰爭開始時,7.62 毫米口徑的機槍對付有裝甲的空中目標已不再那麼有效,但她還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她的後人——20 毫米口徑的施瓦克(ShVAK)機炮,更成為了整個衛國戰爭中蘇軍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施普塔尼參與設計的兩代航空槍砲,都為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