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潛艇沉沒奇聞錄

潛艇沉沒奇聞錄

眾所周知,潛艇隱蔽性良好,具有強大的作戰和威懾能力,是各國海軍裝備的重要戰鬥艦艇之一。但自潛艇誕生以來的數百年間,因事故造成的潛艇沉沒屢見不鮮。尤其是一些因各種莫名因素和離奇原因導致的潛艇事故,多年來已傳為奇談。而那些在驚心動魄的潛艇戰例的背後,又有著不少趣聞和傳奇。這些既引人入勝又不僅令人扼腕的故事一方面記錄著當年發生在大洋深處的生死瞬間,一方面為今天的世人積極關注潛艇的安全敲響著警鐘。

勇士的悲歌

千百年來,人類都一直有兩個看似毫無可能的夢想:像鳥一樣在空中翱翔和像魚一樣在海底暢遊,而人們設計建造早期實用化潛艇的進程是比飛機領先許多的。根據資料記載,早在300多年前的17世紀,就有多名發明家曾為潛艇的設計構想甚至實際建造付出過努力。而在那個充滿著未知和冒險的年代,這些飽含探索精神的嘗試也伴隨著生命的代價。

1774年,來自英國德文郡的木匠約翰.戴伊(John Day)弄到了一艘50英尺長的帆船“瑪利亞”號,在船體中部加裝了一個12英尺長的水密船艙,然後用繩索在船體周圍捆綁了75個木桶作為壓載水艙。在船的龍骨處安裝了兩個各重10噸的壓艙物,以鐵條和螺釘固定,船艙內還安裝有額外的10噸重的壓艙物。戴伊還在水密船艙內準備了吊床、蠟燭、餅乾點心和飲用水等物。甲板上還安裝了信號浮標用於為觀眾示意,白色浮標代表一切順利,紅色則代表他健康欠佳,出現黑色浮標就意味著危險迫在眉睫……看起來一切準備工作都齊備了,戴伊也對他的潛艇信心十足。然而在6月20日,戴伊駕駛的“瑪利亞”號“潛艇”在普利茅斯港附近水域潛入170英尺深的水下,然而卻再也沒能浮出水面,甚至人們連一個浮標也沒看到。儘管人們沒能打撈起殘骸,而事故原因也未查明。但據推測,戴伊低估了水壓的威力,船體很可能被水壓擠破,造成大量進水而沉沒。在人類潛艇發展史上,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慘痛而深刻的教訓。


約翰.戴伊(John Day)的“瑪利亞”


“瑪利亞”號沉沒處

一扇艙蓋引發的慘劇

作為一種水下兵器,潛艇的水密性能對於自身安全而言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在艙蓋的關閉問題上發生疏漏會導致怎樣的後果。人類總是善於遺忘——這類事故自從潛艇誕生的早期就在不斷發生。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居住在新奧爾良的詹姆斯.麥克林托克(James McClintock)設法買到了一台從一艘蒸汽船上拆下來的二手蒸汽機,並據此設計了一艘40英尺長的潛艇。該艇在前後甲板分別安裝了帶有密封防水襯墊的牛眼觀察孔。艇內設計有完善的壓載水艙、抽排裝置和海水閥,通過連桿操縱艇體後部5英尺長的兩部鰭板實現潛艇沉浮。潛艇上的螺旋槳由8人手搖驅動,資料顯示該艇在良好海況下可達到4節的航速。然而在1863年8月,就在建造完成一個月後的一次下潛試驗中,由於忘記關閉觀察孔,潛艇大量進水並迅速沉沒至水下42英尺,艇上9人中有5人喪生。該艇後來被命名為“漢利”(Hunley)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第一次因潛艇事故而造成傷亡的記錄。


詹姆斯.麥克林托克(James McClintock)


“漢利”(Hunley)號三面圖


“漢利”號最後總裝的場景


2000年“漢利”號被打撈出水,重見天日

無獨有偶,英國牧師加雷特(Garrett)和瑞典發明家諾登菲特(Nordenfelt)設計的“諾登菲特II”型潛艇儘管性能優異,卻在1887年開始的試航中因為人為疏忽幾乎導致艇毀人亡——當時的加雷特正在指揮塔上,潛艇正準備緩慢下潛,這時水面上一艘小艇從側面毫無徵兆的急速駛來。由於指揮塔艙蓋忘記關閉,小艇激起的海水大量灌入,潛艇於是像石頭一般迅速下沉。情急之中加雷特迅速關閉了艙蓋,艇上工程師也迅速操縱壓水艙排水,眾人在間不容髮之際拯救了潛艇和全體艇員的生命。正因為這次事故,加雷特後來對潛艇艙蓋的設計尤其關注。


瑞典發明家諾登菲特(Nordenfelt)


“諾登菲特”級潛艇線圖

進入20世紀後,儘管潛艇設計與建造技術得到了顯著進步,但潛艇艇員訓練不足、未照章辦事、玩忽職守仍然是釀成事故的根本原因。1917年7月,剛剛服役的俄國海軍AG-15號潛艇在一次訓練下潛過程中因為艙蓋忘記關閉而沉沒,艇上18人喪生;1920年3月27日,涅瓦河上的“鰻鱺” (Ugor)號潛艇因為潛艇尾部的魚雷發射管蓋未能完好關閉造成的進水導致潛艇沉沒;在東方,1923年8月21日,日本海軍潛艇呂-31號在神戶附近海域沉沒,同樣是因為潛艇下潛時艙門未關閉,艇上88人全部喪生。伊-174號艇也是因為魚雷發射管艙蓋忘記關閉而導致潛艇大量進水,於1944年4月3日沈沒。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種人為事故仍在發生——1983年6月23日,前蘇聯“查理-I”級巡航導彈潛艇——K-429號在勘察加半島海域進行下潛操作時通風道忘記關閉,造成海水大量湧入。雖然部分艇員迅速從艇首魚雷管和逃生口逃出,但仍造成17人喪生。當然,以下的例子也許更為悲情——1917年4月16日,英國皇家海軍C-16號艇在與“莫蘭普斯”(Melampus)號驅逐艦在哈里奇附近海域發生相撞後沉沒到水下60英尺深的海底。艇員們只能讓海水灌滿艇內後設法從艇首艙蓋處脫離。但艙蓋被異物阻塞,最後的逃生之路被關閉了。後來打撈上來的潛艇殘骸內艇長博斯在一個玻璃瓶裡留下的遺書記載了上述艇員們的最後求生經過。


英國皇家海軍C-16號潛艇

啼笑皆非的“五月島之戰”

在人類歷史上一系列最為離奇的潛艇事故中,英國人的K級潛艇也許最為出名。該艇早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暴露出引發事故的風險,而事實上服役期間也的確釀就了層出不窮的悲劇。

從設計上看,該艇的建造費用驚人,單艇造價達到了30萬英鎊!而且艇上蒸汽鍋爐關閉的時間需要5分鐘之久,然後再撤空鍋爐艙、關閉排風系統才能開始下潛。完成這一切下潛準備的最快紀錄是K-8號艇創造的,但竟然也花費了3分25秒。而海水從煙囪進入鍋爐艙,導致鍋爐熄滅造成潛艇暫時失去動力的情況也很常見。由於艇上設計有12個艙蓋和上百個閥門,水密性差成為了最突出的問題,然而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K級潛艇上驚人的鍋爐艙

K級艇服役後,災難開始降臨。一次,搭載著未來的英國喬治六世親王的K-3號艇在下潛過程中失去控制,潛艇尾部朝下迅速下潛至150英尺深的海底。在進行了20分鐘驚心動魄的努力後,潛艇終於從海底的淤泥中脫身重新上浮到海面;K-13號遭遇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困境,潛艇潛航時水密不嚴密導致大量進水沉沒,艇員們花費了整整48個小時在艇殼上切開了一個洞,艇上67人中僅有半數獲救;1917年11月,與第12潛艇艦隊的K-1號潛艇一同在丹麥沿岸海域執行任務的皇家海軍輕巡洋艦“金發女郎”(HMS Blonde)號為了躲避前方第4輕巡洋艦中隊的3艘艦艇而緊急轉向,緊隨其後的K-1、K-3、K-4和K-7號潛艇不明所以,也一同急轉,於是悲劇發生了。K-4號艇撞上了K-1號的指揮塔,K-1號艇員不得不被轉移到“金發女郎”號上,潛艇後被炮火擊沉。


1917年擱淺的K-4

如果說上述事故事發偶然,那麼所謂的“五月島之戰”則完全可以看作是人禍的最充分體現。1918年1月31日,英國海軍部出動主力艦隊的戰列艦、巡洋艦和潛艇組成編隊由斯卡帕灣和羅塞斯出發前往北海進行演習。第13潛艇艦隊在“​​伊休麗爾”(Ithuriel)號輕巡洋艦的引導下,由K-11、K-17、K-14、K-12和K-22號依次編隊前行;第12潛艇艦隊的K-4、K-3、K-6和K-7號潛艇則在“無畏”號輕巡洋艦的率領下在夜幕中高速航行。


K-12號潛艇

當到達福斯峽灣附近的五月島海域時,打頭的K-14號潛艇突然發現前方出現了幾艘掃雷拖船,身後的K-11號一頭撞上正進行緊急規避的K-14號潛艇,然後是K-17號和K-22號接連與K-14號相撞,造成K-14號魚雷艙內的2人當場喪生。由於當時各艦各艇均實行了燈火管制,撞擊發生後其他艦艇對事故一無所知,依然按原編隊前進,27分鐘後,排水量20000噸的“不屈”(Inflexible)號戰列巡洋艦一頭扎進了在海面動彈不得的K-22號潛艇的艇首,所幸的是即便遭到了這樣劇烈的碰撞,K-22號仍未沉沒。緊接著,仍然保持高速航行的“無畏”號撞上了橫在正前方的K-17號潛艇的艇首,造成指揮塔和艇首嚴重損毀,潛艇在8分鐘內即宣告沉沒,艇上48人全部喪生。“無畏”號後方的K-4號及時進行了減速,但仍然撞上了K-3號。K-6號與躲避不及的K-4號相撞,幾乎將其切為兩半,自身也嚴重受損。K-7號則較幸運,由於K-4號瞬間沉沒,K-7號只是從其上方駛過。


“無畏”號被嚴重損壞的艦艏

這場歷時75分鐘的碰撞大戰結束後人們才驚訝的發現,共有7艘艦艇相撞、2艘潛艇沉沒、3艘重傷、總計105人喪生。直到1924年,K級潛艇的噩運還未結束——K-2號與K-12號在離開波特蘭港時相撞,K-2號在K-12號艇的艇首撞出了一個大洞,並且在其艇身上留下了一條6英尺長的凹陷。


五月島上的“五月島之戰”紀念碑

成也魚雷,敗也魚雷

圍繞著魚雷而引發的潛艇事故也許最為離奇。因為這種本是用於攻擊對手的武器卻一次次導致己方潛艇的沉沒,而且防不勝防。1918年1月28日,英國皇家海軍E-14號潛艇在近距離上向一艘商船發動了魚雷攻擊。不料魚雷入水後過早引爆,潛艇也因此被擊傷而進水。E-14號被迫上浮後很快遭到了來自卡萊附近土耳其岸炮陣地的砲擊,艇長懷特(GS White)被當場擊斃,潛艇也被擊毀,9名艇員淪為戰俘。


英國皇家海軍E-14號潛艇


E-14號的進出路線以及沉沒地點

1944年10月底,美國海軍潛艇“刺尾魚”(Tang)號在台灣海峽追擊日本運輸船隊的戰鬥中,取得了擊沉3艘油輪和3艘運輸船的戰績。至此,該艇在西太平洋海域展開的為期8個月的巡邏中擊沉日本艦船的總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4艘。10月24日,在艇上只剩最後一枚魚雷的時候,艇長理查德.H.奧凱恩(Richard H. O'Kane)決定向海面上一艘被擊傷的日本商船發射這枚魚雷,然後返航至夏威夷的珍珠港進行休整。然而魚雷發射出水後,馬上沿一條弧線軌跡開始偏轉,最後直奔“刺尾魚”號而來。大驚之下奧凱恩下令緊急規避,但就在幾秒鐘之內,劃在水面劃了一個圓圈的魚雷還是掉頭直撲“刺尾魚”號而來並準確命中艇尾。由於被魚雷擊中前奧凱恩果斷下達了關閉指揮塔艙門的命令,在劇烈的爆炸和隨後的大量進水後仍有一部分艇員得以逃生,15名艇員得以利用救生器材逃生,並被迅速趕到的日本驅逐艦救起。而在日軍的戰俘營中,最後倖存的只有7人。事後原因查明,魚雷是因機械故障而卡住了方向尾舵,造成魚雷沿固定角度偏轉了整整180°後命中了自己。


美國海軍潛艇“刺尾魚”(Tang)號


“刺尾魚”號在最後一次攻擊一艘日本商船時被自己發射的魚雷擊沉

而實際上,這並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這一時期美軍裝備的魚雷屢次暴露出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定深不當和過早起爆上。除了“刺尾魚”號外,美國海軍“白鮭”(Tullibee)號(SS-284)潛艇也於1944年3月26日在帕勞群島海域攻擊一艘日本運輸船時被自己發射的魚雷命中擊沉,艇上僅有當時正在指揮塔上的一名艇員倖存。“六線魚”號潛艇幾乎在1942年10月18日的一次戰鬥中重蹈覆轍:當該艇向一艘日本貨輪發射魚雷後,第二枚魚雷在水中繞了一圈後直撲自己而來,幸未命中;1944年7月,“絨球魚”號潛艇在鄂霍次克海的一次戰鬥中也險些被自己發射的魚雷命中。


“白鮭”(Tullibee)號(SS-284)潛艇是美國劣質魚雷的另一個受害者

王牌對王牌

在不到百年的潛艇作戰史上,潛艇與潛艇之間的對決並不罕見。而正是這種狹路相逢的碰撞,又往往演繹著電光火石般的驚心動魄。根據資料,在潛艇作戰中首開紀錄的戰例發生在1914年10月21日,德國海軍U-27號潛艇將英國皇家海軍E-3號攔截在了北海埃姆斯河口海域,後將其擊沉。然而,世界海軍史上獵殺敵艇的專業戶卻是英國人。


北海埃姆斯河口海域的E-3殘骸

C-24號艇於1915年6月23日在北海歌德內斯50海里處海域擊沉了德國海軍U-40號潛艇;C-27號則在“路易斯公主”(Princess Louise)號拖網船的掩護下,於1915年7月20日在奧克尼附近的費爾島海域擊沉了德國海軍U-23號潛艇。U-6號潛艇於1915年9月15日在挪威海岸被英國皇家海軍E-16號潛艇擊沉。E-54號艇則宣稱擊沉了兩艘德國潛艇,分別是1916年7月6日在北海海域在不到400碼的距離上發射兩枚魚雷擊沉的UC-10號和1917年5月1日在英吉利海峽西南海域擊沉的U-81號。H-5號艇於1916年7月14日在威希河河口水域擊沉德國海軍U-51號潛艇。1917年4月5日,英國皇家海軍C-7號潛艇在北海施恩灣海域擊沉了德國海軍UC-68號潛艇。此外H-4號艇曾於1918年5月23日在亞得里亞海海域擊沉UB-52號潛艇。1917年10月15日,皇家海軍E-45號潛艇在北海海域擊沉了UC-62號潛艇,其姊妹艇UC-63號也於同年11月1日在多佛海峽附近海域被E-52號艇擊沉。1918年5月10日,德國海軍UB-16號潛艇在哈里奇附近海域被E-34號潛艇擊沉。而德國海軍排水量達1512噸的大型巡洋/運輸潛艇之一——U-154號則於1918年5月11日在馬迪爾拉島附近海域被皇家海軍E-35號潛艇擊沉。1918年5月12日,在英吉利海峽海域巡邏的D-4號潛艇發現了正準備攻擊美國運兵船“奧林匹克”(SS Olympic)號(該船當天曾撞沉德軍U-10號潛艇)的德軍UB-72號潛艇,D-4號艇在600碼距離上連射兩枚魚雷將其擊沉。


一戰結束後被德國人鑿沉的UBIII級潛艇

不過一戰中德軍潛艇也曾還以顏色——1918年6月28日,皇家海軍D-6號潛艇在愛爾蘭西部伊尼什特拉哈爾島附近海域被德國海軍UB-73號潛艇擊沉。C-34號則於1917年7月24日在費爾島附近海域被德國海軍UC-74號潛艇擊沉。

二戰期間各國海軍潛艇部隊間的搏殺更為激烈,而擊沉潛艇的戰績仍以英國人居首。1940年4月16日,英國皇家海軍“海豚”號潛艇在挪威南部海域擊沉了德國海軍U-1號潛艇;1941年3月31日,“鰮鯨”號在斯特隆博利島南部海域擊沉了意大利海軍“皮埃爾.加伯尼”(Pier Capponi)號潛艇;1941年8月20日,“抹香鯨”號潛艇也在比斯開灣海域發射魚雷擊沉了德國海軍U-51號潛艇。1943年7月29日“騎兵”號在奧特蘭託海域發射一枚魚雷擊沉了意大利海軍布雷潛艇“皮特羅.米卡”(Pietro Micca)號;“荊棘”號也於1942年1月30日在亞得里亞海布里俄尼群島以南海域擊沉意大利海軍潛艇“美杜莎”(Medusa)號。1943年11月13日,“金牛座”號潛艇在馬拉加海峽海域擊沉了日本海軍伊-34號潛艇;1944年7月17日,“特勒馬克思”號在同一海域再次擊沉了伊-166號;1944年2月14日,皇家海軍“發現”號潛艇在馬來亞檳榔海域擊沉了U-232號潛艇;1943年9月23日,“銳利”號潛艇在檳榔附近海域擊沉了德國海軍U-859號潛艇。1943年6月4日“兇猛”號擊沉了德國海軍U-308號潛艇,而在1945年4月12日,“貘”號艇在挪威卑爾根西北海域擊沉了U-486號潛艇。


正在下沉的德國U艇

美國海軍“鯡魚”號曾於1943年3月21日在菲尼斯特雷角西北海域擊沉德國海軍U-163號潛艇。1944年7月18日,“鋸鰩”(Sawfish)號發現了正處於水面航行狀態的日本海軍伊-29號潛艇,當即齊射了4枚魚雷並準確命中目標。伊-29號中彈爆炸後幾乎瞬間便宣告沉沒;“闊鼻鱸”(Scamp)號於1943年7月27日同樣發射4枚魚雷擊沉了伊-168號潛艇;“青魚”號則是在1945年7月15日擊沉了日本海軍伊-351號潛艇。相反的,“石首魚”(Corvina)成為了大戰期間唯一被日軍潛艇擊沉的美國潛艇,1943年11月16日,該艇在特魯克島以南海域被日本海軍伊-176號潛艇發射的兩枚魚雷命中沉沒。


日本海軍伊-176號潛艇

荷蘭皇家海軍“茲瓦德維西”(Zwaardvisch)號艇於1944年10月6日在爪哇島以北海域擊沉了德國海軍U-168號潛艇。當時該艇在不到600碼的距離上齊射了6發魚雷,目標沉沒後還救起了27名德國水兵,其中3人還是從水下120英尺深的潛艇殘骸中成功脫逃。而最為精彩的潛艇水下對決發生在1942年5月,當時正在北海海域巡邏的前蘇聯海軍M-176號潛艇突然遭到德國海軍U-702號潛艇的魚雷攻擊,由於艇上聲納操作員及時偵聽到了魚雷入水聲,使得潛艇得以及時規避來襲魚雷。在這場長達3小時的水下格鬥中,雙方互射了10餘枚魚雷未分勝負,而M-176號艇笑到了最後,最終擊沉了U-702號。


擊沉U-168的荷蘭皇家海軍潛艇“茲瓦德維西”(Zwaardvisch)號

擊沉潛艇的潛望鏡和土豆

古往今來的潛艇作戰史中,能致潛艇於死地的並非只有深水炸彈、魚雷和火砲。在擊沉潛艇的戰例中,一艘美國海軍“大馬哈魚”級潛艇也許尤為特別,該艇用艇上的潛望鏡鑿開了一艘日本貨船的船體,從而創造了用潛望鏡擊沉敵船的奇蹟。這艘“海豹”(Seal)號潛艇於1942年11月16日當天在菲律賓海以東海域執行戰鬥巡邏任務,當時“海豹”號發現了一支由一艘驅逐艦護航的5艘貨輪組成的日本船隊正經過帕勞群島一線。“海豹”號向為首的目標發射魚雷後,潛艇與近處的一艘貨輪相撞,潛望鏡損壞。不久潛艇又遭到了深水炸彈攻擊,數小時後才重新浮出水面。艇員們這才發現潛望鏡因穿入日本貨輪船殼而彎曲折損,雷達天線也因此損毀。而與“海豹”號發生碰撞的3500噸的日本貨輪“波士頓丸”號也因為“海豹”號的潛望鏡鑿出的大洞引起船身大量進水而沉沒。


“海豹”(Seal)號潛艇首開用潛望鏡鑿沉商船的記錄

除了擊沉敵艇外,潛望鏡還在其他場合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海軍“黃貂魚”號潛艇於1944年6月在馬里亞納群島海域執行了搜救被擊落美國海軍飛機飛行員的任務。當時一名美軍飛行員據報告稱正在距離日軍佔領的海灘不到1海浬的海面上掙扎,“黃貂魚”號冒著日軍岸炮炮火實施了4次潛航接近。在最後一次努力中,美軍飛行員設法抓住了“黃貂魚”號潛艇的潛望鏡桅杆的頂部,“黃貂魚”號也就順勢將他拖離了威脅水域。

如果說潛望鏡擊沉潛艇的戰例足夠離奇的話,那麼土豆擊沉潛艇的故事則更為離譜——1943年4月5日,美國海軍“奧班農”號驅逐艦(USS O'Bannon,DD-450 )在所羅門群島新喬治亞海域返航途中發現一艘日本大型布雷潛艇呂-34號。而後者對美軍驅逐艦的存在一無所知,直到浮出海面時日本潛艇官兵才驚訝的發現美艦幾乎近在咫尺!目瞪口呆之下,雙方甲板上的水兵開始四下尋找可以用於近戰的武器,但“奧班農”號的艦炮俯角有限,根本無法射擊眼前這麼近的目標,而雙方官兵手邊都沒有任何輕武器可以使用。這時呂-34號迅速調整航向,日軍艇員們開始奔向甲板炮試圖射擊“奧班農”號,情急之下美軍官兵從甲板附近的儲藏室內搬出一箱土豆向對面潛艇上的日軍投擲。很明顯驚慌之下的日本人誤以為這些土豆是手榴彈,忙著將這些土豆踢到海裡甚至拿起來投向“奧班農”號,而無暇去操作甲板炮。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奧班農”號果斷轉向,與日軍潛艇拉開了一點距離,並迅速開砲命中了呂-34號潛艇的艇橋。被擊傷的呂-34號潛艇雖然緊急下潛,然而還是被“奧班農”號從正上方投下的深水炸彈擊沉。有趣的是,當緬因州的土豆種植協會得知此事後,於1945年6月專門送來了一塊金屬牌和嘉許狀,以紀念臨危不懼的“奧班農”號驅逐艦全體艦員的功績。後來美國著名的《讀者文摘》雜誌也刊登了這次匪夷所思的土豆擊沉潛艇的詳細戰況。


美國海軍“奧班農”號驅逐艦(USS O'Bannon,DD-450)



緬因州的土豆種植協會送來的金屬牌

可見潛艇作戰,本來是緊張嚴肅和性命攸關的事,然而歷史卻為其穿插了不少傳奇般的奇聞趣談。它們或喜、或悲,既有發人深省的教訓,也有忍俊不禁的笑料。講述一些潛艇史上正史事件的同時,偶爾聊些坊間的逸聞軼事,卻也十分精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