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潛艇撞擊事故

潛艇撞擊事故

潛艇的碰撞發生在如下三種狀態:水面航行、潛望鏡深度航行與水下航行。潛望鏡深度航行與水下航行時發生碰撞最危險,潛艇預備浮力小,艦體撞破了非常危險,一旦掉到極限深度以下,肯定艇毀人亡。若是耐壓艇體被撞破了,基本就是個死。水面航行就好得多了,倖存的機會較多——當然,死多活少的例子也有。

潛艇分為單殼結構、雙殼結構與混合結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核潛艇一直採用單殼大分艙結構,蘇聯潛艇則偏好雙殼小分艙結構,有的國家潛艇則採用混合結構(比如德國的212A、214型潛艇)。


美國長尾鯊級核潛艇渦輪機艙要細一截,外邊用非耐壓艇體包覆


有圖有真相,美國長尾鯊級核潛艇渦輪機艙是雙殼結構


無獨有偶,美國拉斐特級SSBN渦輪機艙也細了一截,外邊用非耐壓艇體包覆

蘇聯潛艇預備浮力30%以上,其抗沉性標榜“兩櫃一艙”破損進水也不沉,也是出於安全性考慮,至少理論上蘇式結構的潛艇抗沉性更好些。不幸的是,蘇聯沉沒的潛艇數量最多,所以沉與不沉,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

潛艇在什麼狀態發生的撞擊多呢?水面航行與潛望航行都比較多,水下航行時撞擊比較少,畢竟世界上潛艇數量數得過來,擱進茫茫大海,簡直是滄海一粟,想撞到一起不容易。此外,由於活動海域關係,又大大地劃出去一塊,減少了很多水下碰撞事故。啥意思?打個比方吧:法國、英國的核潛艇不會去太平洋、黑海、波羅的海活動,因此與其它國家潛艇在這些海域撞擊的概率為零,亞洲國家的潛艇也不會跑大西洋溜達去,諸如此類。

水面撞擊事故

分開說,先從潛艇水面碰撞事故說起。這事兒說起來有點繞,還得先從船艦碰撞說起。

船艦在水面航行,目標大、便於肉眼、雷達發現,可及早採取避讓措施。在夜航時還有航行燈,必要時還要鳴號提示。而在能見度不良時,比如濃霧天氣,艦船要根據航道情況採取降低航速甚至停航措施,還要輔以鳴霧、笛霧號與燈光信號提示對方,以避免碰撞事故。由於觀察是雙向的,便降低了相撞危險——即使這樣,艦船碰撞事故還是綿綿不絕,基本是人為操作失誤導致。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情況基本與艦船無異。

潛艇碰撞後果不等,輕的刮傷,中的得修復,嚴重的艇毀人亡,各種情況都有。一個國家的潛艇碰撞事故與它的潛艇數量多少有關,此外機械狀態、人員對海區的熟悉程度、相互間的配合程度、技術水平與處置能力、勞累疲憊程度、責任心、精神狀態等等都有關。影響安全或曰導致碰撞的因素很多。

潛艇出海時比較煩漁船。漁船追著魚群跑,航向航速每個準譜,潛艇把漁船拱了、潛望鏡挑了都常見。此外繁忙航道、狹窄水域、淺海水域也比較懸,潛艇操縱性不是太好,有時躲不開。


蘇聯海軍漫畫:蘇聯核潛艇拱翻挪威漁船


1925年9月,美國S-51(SS-162)號在水面航行時與一艘商船相撞,這種潛艇太小,實在不經撞,結果被撞沉了,36名艇員裡只有3個死裡逃生撿了條命。這是正在打撈沉艇

德國(不含聯邦德國)共建造了1153艘潛艇,艇多事故就多,德國也有不少潛艇發生碰撞事故。即使在不大的波羅的海,德國人就因事故損失了15艘潛艇,其中有幾艘是碰撞事故導致。此外,德國的狼群戰術對潛艇的戰術配合與安全航行的要求很​​高,保不齊就會發生碰撞。比如1943年9月,德國艇群在夜間在水面狀態對開往加拿大的一支船隊發起攻擊,結果遭遇反擊。海面上炮聲隆隆、狼奔豚突、一片混亂。夜裡麼,兩眼一抹黑,結果兩條德國潛艇在混亂中相撞沉沒。二戰中還有另一類碰撞:故意撞擊。有許多德國潛艇是被盟國商船、軍艦撞沉的。


上圖故意撞擊的照片:1976年8月28日,蘇聯E-Ⅱ級飛航導彈核潛艇“紅色近衛軍”號被追踪它的老美軍艦煩得夠嗆,於是發飆,以半潛狀態卯足了勁撞向美國加西亞級護衛艦“沃奇”號


1958年5月30日,夏威夷附近海域,美國“刺尾魚”號潛艇與“希爾佛斯坦”號護衛艦相撞。“刺尾魚”號被攔腰撞了個正著,幾乎被切斷

以下撞擊事故沒照片。

1989年1月17日,美國“諾福克”號核潛艇與美國海軍“圣迭戈”號補給艦,在美國東海岸的切薩匹克灣相撞。

1996年5月,還是在切薩匹克灣,美國“傑克遜維爾”號核潛艇與一艘沙特阿拉伯集裝箱貨船相撞。

2001年7月,英國前衛級核潛艇“勝利”號(前衛級)在進行訓練時曾在美國停靠,把一艘美國海岸警衛隊輔助船給撞了,該艇坨大因而無恙,被撞的輔助船受損。

潛望深度撞擊

潛艇在潛望深度航行時就有點懸了,為啥呢?由於潛艇潛望鏡的目標小,水面艦艇很難察覺,觀察基本變為單向的了。若趕上特殊的氣象條件與能見度不良時,情況會更糟。

潛艇不是還有聲吶麼?不然。基於隱蔽性考慮,潛艇一般不使用主動聲吶探測,在敏感海域或執行特殊任務尤其如此,因此只能用被動聲吶。

海洋的水聲傳播情況很複雜,比如溫躍層、密度躍層之類。水聲傳播條件的變化,都會使聲吶探測受到干擾與影響。此外,繁忙航道來往船舶的噪雜噪音、喧鬧的魚群以及海面的風浪、大雨等,也都會對聲吶工作產生嚴重干擾。


潛艇聲吶操作

美國潛艇聲吶性能先進,就以美國潛艇聲吶為例:美國潛艇聲吶編制崗位多,顯示屏一字排開,聲吶兵嚴陣以待,煞是壯觀。其聲吶顯示圖像被美國艇員稱為“瀑布”,每條綠瑩瑩的細線代表一個監測到的發聲體,包括水面來往的艦船、水下的潛艇以及海洋生物。若海面有狂風暴雨,嘩嘩的海浪與落到海面的雨點也會在上面顯示。在繁忙的航道與惡劣氣象條件下,顯示屏上的聲線會異常密集紛亂,絕對夠聲吶兵忙碌的。

若是艦船停車了會怎樣?那顯示屏上就沒任何顯示了。自然,耳機裡也休想聽到對方螺旋槳噪音,潛艇浮起時一旦發生碰撞就悲劇了,這方面有過血的教訓。

其實水面艦艇停車守株待兔,也是水面艦艇在反潛時常用的伎倆,舉例說,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美國軍艦發現了蘇聯潛艇,貓捉老鼠般的追了半天。老美估計蘇聯潛艇電量不多了,乾脆不追了,就地停車守株待兔。結果一艘蘇聯潛艇(查了下,Б-130號)不得不浮起時,艇長爬上艦橋後一看,周圍共有4艘美國軍艦。Б-130號被圍在中間了,離他最近的美艦隻有50米!艇長一身白毛汗就下來了。

蘇聯解體後,美國拍過一個紀錄片,採訪了參加這次行動的幾位蘇聯艇長,“50米”是Б-130號艇長自己說的。美艦還發信號問他“需要幫助麼?”,簡直是拿他開玩笑。

在潛望深度航行,因潛望鏡升上水面的高度不能太高,視距其實很有限。目標剛一露頭就被發現的可能性不大,需要桅杆露出一定高度後才能發現來船,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龐大的潛艇在操縱響應上也會出現滯後,這些都可能導致相撞發生。

雖然新型潛望鏡採用了電視攝像與夜視技術,大大提高了觀察效率。但在同等條件下,與水面艦船相比,潛艇觀察方面的先天不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潛艇的航行安全除了靠技術、戰術素養,也要靠運氣。

潛艇出海時始終處在疲憊與危險環境下,人為因素一直佔了大頭,處置不當或違規操作都會導致嚴重後果。發生在近些年的各國潛艇事故,許多都是人為因素導致。訓練與經驗不足、玩忽職守、疲憊緊張等等都是事故因素。


美海軍對抗演習時一艘美國潛艇潛望鏡拍的,對面應該是艘美國萊希級或貝爾納普級巡洋艦(這兩種軍艦太像,區別在艦尾)。潛望鏡的視距有限,軍艦真高速迎頭開過來,留給潛艇規避的時間並不多

由於海洋水聲情況與作戰環境複雜,即使明明知道對方近在身邊,碰撞也會發生,上幾個例子:

1963年4月12日,蘇聯K-33號核潛艇(H-2級)與一艘芬蘭貨船在丹麥卡特加特海峽(日德蘭半島和瑞典西海岸之間)相撞。

1966年1月,北約舉行演習,美國“鸚鵡螺”號在上浮時與美國“埃塞克斯”號航母相撞,潛艇圍殼被撞爛。


悲劇的“鸚鵡螺”號

1981年4月9日,美國“喬治華盛頓”號SSBN在太平洋舉行演習時,與日本商船“日昇丸”相撞。美國潛艇只輕微受傷,人員無恙,日本商船被撞沉,船員後被日本“秋雲”號護衛艦救起。

1982年11月,美海軍在菲律賓附近海域對抗舉行演習,美國“艾迪森”號核潛艇在潛望深度與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相撞,“艾迪森”號艦橋前臉被撞了個滿臉花。


“艾迪森”號核潛艇

1984年3月,蘇聯K-314號核潛艇在監視、跟踪美國航母編隊時,與“小鷹”號航母相撞,潛艇受損,美國航母也被撞得不輕。

1998年3月19日,美國的“肯塔基”號彈道飛彈核潛艇與“聖胡安”號攻擊型核潛艇相撞。當時“肯塔基”號正在水面航行,而“聖胡安”號正在潛航,兩艇均受損。

2001年2月10日,美國“格林維爾”號核潛艇在進行緊急浮起演練時,撞沉了日本漁業實習船“愛媛丸”號。2002年1月,該艇在阿曼附近海域再次發生碰撞事故,把自家兩棲艦“歐加登”號撞漏了,導致該艦燃油外洩。“格林維爾”號艇長攜夫人出庭。


“格林維爾”號艇長攜夫人出庭

2007年1月9日,也是凌晨,在霍爾木茲海峽,美國“紐波特紐斯”號核潛艇和日本“最上川”號超級油輪相撞。

2009年3月20日,美國“哈特福德”號核潛艇與美國“新奧爾良”號兩棲登陸艦在霍爾木茲海峽相撞。


“哈特福德”號碰撞的照片

其實這已不是“哈特福德”號第一次出事了, 2003年10月,該艇曾在意大利瑪達萊娜港觸過礁,導致艇體受損。


潛望深度航行時,潛望鏡被撞歪的照片。



1920年代被撞的兩艘美國潛艇


1950年代被撞的美國潛艇


1995年葡萄牙潛艇“梭魚”號被撞

水下撞擊事故

水下撞擊事故

相對於水面航行、潛望深度航行的撞擊事故,總體講,潛艇水下撞擊事故比較少。如前所說,在水下航行的潛艇,水面艦船想撞也撞不上了。畢竟世界上潛艇數量數得過來,即使敞開了撒到茫茫大海去,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想撞到一起都不容易。此外,由於各國潛艇活動海域關係,又大大地劃出去一塊,減少了很多水下碰撞事故。比如法國、英國的核潛艇不會去太平洋、黑海、波羅的海活動,因此與其它國家潛艇在這些海域撞擊的概率為零,亞洲國家的潛艇也不會跑大西洋溜達去。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少不等於沒有。大致歸納一下潛艇的水下撞擊,應該有如下幾種情況:意外碰撞、故意撞擊與水下觸礁。


冷戰時期,尤其是1980年代,美蘇核潛艇水下對抗相當激烈

意外撞擊

意外碰撞好理解,潛艇在水下就是個瞎子,全靠被動聲吶偵測。若對方噪音小,或海洋背景噪音太大,淹沒了對方潛艇噪音,或戰場環境很危急,兩艘倒霉的潛艇恰好航線、深度交集,相撞將難以避免。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2月,英國前衛號與法國凱旋號水下相撞事故。

有一點一定要弄清楚:這兩艘艇都是彈道飛彈核潛艇,彈道飛彈核潛艇乃國之利器,出海時一向溜邊兒躲著走,不會去主動追踪其它潛艇的,追踪不明潛艇是攻擊型核潛艇的活兒,SSBN不會去幹狗捉耗子的事兒。

出事後,英國《衛報》曾就此調侃:“好消息是,此事證明英國核潛艇確實難以探測;壞消息是前衛號太難以探測了,以至在大西洋和法國核潛艇撞上了”。


法國報紙關於這次撞擊事故的報導,報紙照片是資料照片,不是帶傷返航時所拍

法國人比較搞笑,撞完了都不知自己撞了啥,法國國防部說“貌似撞了一坨水下不明物體”。直到英國人跟法國通報,他們才知道怎麼回事兒。據說法國潛艇撞得比較慘,艇首的聲吶導流罩都撞爛了,花了一大筆維修費。英國前衛級的造型,威猛有殺氣,看上去比法國凱旋級堅固結實。

這次撞擊就屬於典型的意外撞擊,報導稱它們的水下航速都比較低。換言之,都處於低噪音航行狀態。為避免暴露,SSBN游弋基本都是這個狀態。法國人一向特立獨行,不肯告知自己的活動海域,結果兩國核潛艇活動區域重疊合了,發生碰撞是早晚的事——當然話說回來了,與老謀深算、陰險毒辣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打交道,留點心眼兒本身也沒錯。英國佬給法國人使狠招兒也不是一回兩回了,用太粗的話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啊!

題外:個人感覺英語國家相互間合作相當好,一旦有戰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傳統是同仇敵愾、共同對敵。舉凡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伊拉克阿富汗戰爭,莫不如此。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真是不假。就美英的核潛艇來說,他們協作配合一直不錯,美英核潛艇經常在北冰洋海域展開聯合行動,最著名的例子是俄庫爾斯克沉沒事故。當年俄海軍軍演時,美國、英國都派了核潛艇在軍演海域執行情報蒐集活動。此外,兩國還經常在北極聯合反潛演習。


德國狼群戰術對潛艇的戰術配合與安全航行要求很高,遭遇反擊四散逃命時意外相撞是相當大機率事件

說完最新的潛艇水下意外碰撞後,說說二戰時德國潛艇發生水下碰撞事故。須知,狼群戰術對潛艇的戰術配合與安全航行要求很高,加之盟軍反潛戰相當凶悍(最著名的要算“黑色五月”了,1943年5月,盟軍在一個月之內,擊沉德國潛艇41艘,擊傷37艘),U艇在夜間襲擊船隊時一般採用水面追擊與攻擊方式,但遭遇護航艦反擊時,是要潛到水下躲避攻擊的。四散逃命難免會手忙腳亂,U艇全副精力左突右沖地都用來躲深水炸彈了,因此意外相撞的可能性相當大。

那時潛艇水下航速都不大,加之電得省著用(滿電全速開,頂多了跑不到一個小時),輕易不敢開全速,自然撞擊力道也不大(當然,艇體也單薄,抗沉性不好)。有沒有過水下相撞不好說,趕上寸勁兒肯定也能撞沉;即使撞傷了浮起,也肯定被盟軍擊沉;若不浮起,只好掉到極限深度以下,被大海壓個粉身碎骨,結果還是一樣。死人不會說話,德國艇員怕是沒機會說出真相了。

水下撞上障礙物

說完意外撞擊,再說水下撞上障礙物。

撞了沉船、觸礁都屬於這類。觸了歷次戰爭中遺存的水雷不在此例,純屬活該倒霉了。二戰後,有些國家的艦船、潛艇因不明原因失事,戰時佈設的水雷是重點懷疑對象。

每年世界上發生的船難不少,許多船難會導致沉船,因此國際海事組織、航運組織會發航海通告,報知沉船位置等通報。此外,還有歷次大海戰被打沉的艦船也長眠水下。在演習中投放、但因種種原因未爆炸的彈藥(魚雷水雷航彈之類)也存在這個問題。


一艘正在作業的海洋科考調查船

大海茫茫,海流洋流不定,沉船會被海流挪動位置,因此不是所有沉船的位移都會被發現並被探知的。在自家近海、航道附近,尚可通過探測等手段及時發現沉船變動情況。但若是在別國海域,有的國家由於沒錢沒技術等因素,沒有能力探測這些水下的妨礙航行的危險物,潛艇若是在這些國家周邊海域活動就有點危險了。

此外,在敏感海域,出於軍事保密需要,很多自己知道的水下障礙物是不會對外報知的,比如佈設的水下監聽基陣這類高度敏感設施。上個實例:2005年,俄AS-28號深潛救生艇在堪察加維護這類設施時,就被電纜之類的纏住,差點沒能回來。由於距“庫爾斯克”號潛艇失事事件沒幾年,俄政府擔心再次救援失敗民意對己不利。萬般無奈,只好請來美國、英國聯手救援,但水下監聽基陣的位置無疑是暴露了。在蘇聯時代,碰到這種情況,請對手來救援想都不要想。這些艇員注定是要被犧牲的,跟“庫爾斯克”號一樣。

由於海洋地質情況復雜,地質運動會導致海底地貌發生改變或隆起,若是沒有察覺或忽略,潛艇很可能就撞上去了。2005年1月。美國“舊金山”號就在水下航行時撞了海底山脈,艇首被撞了個稀爛,艇上出現嚴重人員死傷(1死23傷)。撞成這種程度,看來該艇當時航速相當大。


“舊金山”號

2001年2月10日,美國“格林維爾”號核潛艇在進行緊急浮起演練時,把日本漁業實習船“愛媛丸”號(500噸)撞沉事故,則屬於常見的潛艇撞擊事故類型。可見,在某些情況下聲吶可能探測不到目標,或聲吶兵有疏漏,導致撞擊事故發生。

也不是所有發生類似撞擊的潛艇都能走運,1988年10月,在秘魯近海,秘魯一艘潛艇與日本漁船相撞後就沉沒了。還好失事水域水淺,有21人從水下脫險,但有29名艇員遇難。

其實在自家門口熟門熟路的海區,潛艇觸礁擱淺的事兒就很多。比如2010年10月英國“機敏”號核潛艇在蘇格蘭擱淺。隨便翻翻舊賬,美國潛艇​​這類糗事兒也不少:1986年3月,“格瑞恩”號SSBN在愛爾蘭海域擱淺;一個月後,1986年4月,“亞特蘭大”號在直布羅陀海峽擱淺;一年後,1987年4月,“丹尼爾布恩”號核潛艇在在紐波特紐斯擱淺,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故不少。水面航行或熟悉海域航行尚且如此,在不明水域發生水下碰撞,更是想躲躲不掉。

潛艇服役期在20-30年左右(日本海自的潛艇是16年),碰撞很難避免,只不過輕重有別罷了。打個比方吧:一輛車開上20-30年,誰敢保證該車不發生碰撞車禍?你不撞別人,別人卻撞你;路上井蓋沒了,土方車遺撒的碎石爛瓦;人、動物突然躥上馬路……,這些糟心事兒開車都可能碰上,遇上了算你倒霉,所​​以有些事不是賠上小心就能避免的。

瘋狂的伊凡

瘋狂的伊凡大概算是另類撞擊了。俄國人性格堅硬,愛以硬對硬。動作粗糙、剛猛、毫不在乎、猛衝猛打是俄國人的特點,根子上與他們的民族特質、文化有關。網上有人稱俄國人是戰鬥民族,真是不含糊的

公開出來的水下故意撞擊發生過幾起,都與蘇聯/俄羅斯潛艇有關。蘇式核潛艇為雙殼小分艙結構,預備浮力大,抗沉性好。加之艇大,因此在水下對撞時,對手可能會艇毀人亡,因此心理優勢在老大哥一邊。其實老大哥在撞擊時還是粗中有細的,從未發生過蘇聯人用排水量小、結構單薄的常規艇去水下對撞的事兒。


感人的照片:向老兵致敬。俄羅斯是個尚武民族


一架日本百式司偵撞擊B-29,馬里亞納群島,1945年。日本武士道講究個“七生報國,一死心堅”

說到故意撞擊,二戰時的日軍也很猛。但撞擊與自殺不一樣,日本人是抱定決死之心幹這事兒的,叫“七生報國,一死心堅”,於是找死成了第一要務,活著回來都不好意思。蘇聯軍人不一樣,講究戰術、技術,用較小的損失,消滅敵人或置敵於死地是第一位的。可見蘇軍/俄軍的剛猛的撞擊行為絕非艇長頭腦發熱、意氣用事,撞擊已經寫入蘇軍/俄軍的戰術條令裡了。蘇/俄陸海空、防空軍都有過撞擊的例子。

最著名的水下撞擊例子是1992年2月11日,北方艦隊的塞拉級K-276號核潛艇撞擊美國“巴頓. 魯日”號。

每種潛艇都有特定的音響特徵,這種特徵又被稱為“音紋”,而收集“音紋”就需要抵近跟踪收集,然後據此建立音響樣本數據庫。不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這種數據庫都是極具價值的資料。這種情報收集工作具有很大風險,尤其是跑到人家領海,一旦被對方發現,遭受攻擊的風險很大。冷戰時期,美國潛艇​​經常跑到蘇聯海軍基地附近進行情報蒐集工作,目的是獲取對方的“音紋”、了解對方的反潛偵測系統以及反潛戰術,蘇聯亦然。冷戰結束後,這種情況仍然延續下來。這艘美國潛艇是在執行類似的間諜任務。

“巴頓. 魯日”號跟在剛出港的K-276號後邊,以與被追踪者保持著相同的航速。塞拉級是蘇聯第三代SSN,聲吶系統比較先進,且其航行噪音較低,所以這艘美國核潛艇被K-276號發現。這艘俄潛艇掉頭向“巴頓. 魯日”號衝了過來,兩艇發生了水下相撞,K-276號艦橋前端被撞爛,美國潛艇​​耐壓艇體遭受重重撞擊。


K-276艦橋被撞癟,但撞在這個位置並不致命


撞擊示意圖。美國潛艇“巴頓.魯日”號已經侵入蘇聯領海

指揮台圍殼是非耐壓艇體,撞在這個位置並不致命,但耐壓艇體遭受如此撞擊是非常致命的,“巴頓.魯日”號被撞得實在太狠了,三年後不得不退役。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K-276號修復後雖歷經了蘇聯解體帶給它的種種磨難,仍然服役了很長時間。今年吧,俄海軍準備對其進行現代化改裝,估計還能服役很長時間。

被撞傷的美國核潛艇從水下逃離事發海域,美國艇長的操艇水準、應急處理能力、艇員的損管技能堪稱精湛,這個值得按贊。洛杉磯級的安全性設計也相當的棒。

在好勇鬥狠的水下對抗中,還曾發生過蘇聯核潛艇把美國“隆頭魚”號(Tautog)核潛艇指揮台圍殼撞毀的事兒。這事發生在1970年6月20日。


Tautog號的餐廳,攝於1970年,撞擊後的一片狼藉可以想見

曾在“隆頭魚”號退役艇員設的網站公佈過。據介紹,蘇聯K-108號潛艇(E-2級)兇猛的撞擊,把“隆頭魚”號的休更人員從舖位上撞飛,罐頭、餐具則四下紛飛。美國潛艇上傷了不少人,潛艇也受損嚴重。

在水下撞擊中,蘇聯也並不是總佔便宜。1986年10月,蘇聯K-219號(Y級)發現被美國潛艇跟踪,跟踪它的是“奧古斯塔”號核潛艇,於是掉頭撞了過去。兩艇碰撞後,K-219號發射管裡的飛彈(液體燃料)燃料洩漏並發生爆炸,該艇立即緊急浮起。次日,由於拖帶失敗,莫斯科下令棄艇,艇員被拖船救起後該艇自沉。在115名生還者中,有3人傷重不治、11人終生殘廢。

後來美國出版了一本關於K-219潛艇事故的書《敵對海域》,由美海軍退役軍官與該艇軍官合著,序言中有一段文字:“K-219潛艇慘劇發生在冷戰將要結束時,那時發生的許多事至今還是謎團,美國海軍不肯透露美國潛艇在某些行動中的詳情”。


80年代,蘇聯K-279號(D-1級)曾與一艘美國核潛艇發生碰撞,艇首撞癟了一大塊,看來撞擊速度不是很大。還是與美國“奧古斯塔”號核潛艇相撞

在這次事件前後面,有艘英國核潛艇在北冰洋海域追踪蘇聯核潛艇時,也曾被大塊頭伊凡撞傷。返航時特意選擇夜間進港,艇首還用帆布遮蓋,對外宣稱撞上浮冰了。那時英國SSN個頭小,一旦與蘇聯核潛艇碰撞,吃虧的肯定是英國人。

除了艇與艇撞擊外,​​1983年,還發生過水下的蘇聯核潛艇(K-324號)螺旋槳絞上美國拖曳線列陣聲吶的事兒。美國正在試驗最新型拖線陣聲吶,一看這寶貝跟蘇聯潛艇糾纏不清,自是著急,一旦落蘇聯人手裡,那可是重大技術洩密。於是派軍艦把K-324號圍了起來,叫蘇聯潛艇把拖線陣聲吶交出來。蘇聯人也急的不行,螺旋槳被纏住了,潛艇在水上趴了窩,想跑也跑不了,於是急招本國艦船解圍。雙方對峙了幾天,後來潛艇被拖船拖到古巴,那段線列陣聲吶到底成了蘇聯的禮品,實在很值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