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王昭君出塞是因為「性飢渴」?

王昭君出塞是因為「性飢渴」?

王昭君出塞是因為「性飢渴」?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說的是漢元帝時期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王昭君以秀女的身份被選入宮中,由於宮中的美女甚多,元帝沒有時間一一挑選,便讓畫工將每名宮女的相貌畫出,他再對著畫像選擇美貌的秀女引入臨幸。因此宮中的秀女為能得到皇上的寵幸,紛紛賄賂宮中的畫工,要求將自己的容貌畫得生動漂亮,但王昭君入宮後耿直清高,不肯賄賂畫工,於是得罪了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把她畫得面目醜陋,皇帝自然不肯臨幸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入宮稱臣,並要求和親示好,元帝便派人找一相貌普通的秀女冒充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這樣畫工就推薦了王昭君。結果王昭君入宴相見的時候漢元帝才發現王昭君竟是一位絕世佳人,元帝當即心生悔意,但君無戲言,又事關漢匈兩族的友好關係,便只得忍痛割愛,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事後漢元帝查清事情原委,心下大怒,將毛延壽斬首處死。
  王昭君真的是受毛延壽的陷害才無奈出塞的嗎?認為昭君被迫出塞有哪些依據呢?
  東晉時期,葛洪所撰《西京雜記》是這種解釋的最早記載:「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按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卞劉白、龔寬,並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醜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於是稀差。」其中並沒有將全部責任加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只是將毛延壽描繪成這些畫工的頭目,到了張時起《昭君出塞》及吳呂齡《夜月走昭君》等作品時,罪過已經全是毛延壽一人的了。馬致遠的《漢宮秋》繼承了原有的傳說,更將毛延壽塑造成了敗類的形象。
  對於昭君的出塞,還有人認為毛延壽不僅不是罪人,甚至是千古功臣。據說王昭君入宮後,宮廷畫工毛延壽見她美麗異常,怕漢元帝召見後沉溺於美色不能自拔,於是故意將王昭君的畫像畫醜,不讓她有見到漢元帝的機會,這樣王昭君便一直被冷落在後宮中。直到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的時候,毛延壽為免除後患,便向元帝推薦將王昭君遠嫁匈奴,一來可以徹底將王昭君與漢元帝分開,二來可以安撫匈奴的情緒,免除兩國之間的戰爭,王昭君就這樣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明代江陰士子題《昭君詞》就這樣寫道:「驪山舉火因褒姒,蜀道蒙塵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虜,畫工應是漢功臣。」但這種觀點多起於案頭遐想,沒有依據。
  實際上,毛延壽操縱整個事件的故事並不可靠,宋人王觀國就說:「殺畫工毛延壽之事,尤不可信。按匈奴和親,乃漢家大事。若以宮女妻之,而未嘗簡閱其人,憑圖畫以定大事,恐當時君臣,不致如此之鹵莽。漢賜單于閼氏,乃披畫圖擇貌陋者賜之,又非和親之意。蓋小說多出於傳聞,不可全信。」毛延壽的出現是人們不能解釋為什麼王昭君貌美如花,元帝還遣送其出塞的動機。於是便將畫工拿出來,使其成為阻礙元帝與昭君相會的罪魁禍首。
  那麼昭君出塞的真實原因到底是怎樣的呢?
  《漢書》多次提到昭君,但均是一筆帶過,如《漢書·元帝紀》詔曰「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漢書·匈奴傳》載「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等。《後漢書·南匈奴傳》則說:「昭君字嬙,南郡人。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琴操》傳為東漢蔡邕所著,其中也這樣記述:「……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偽不飾形容。元帝每歷後宮,疏略不過其處。後單于遣使者朝賀,元帝陳設倡樂,乃令後宮妝出。昭君曠恚日久,乃便修飾,善妝盛服,光輝而出,俱列坐……帝大驚,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誤矣!』遂以與之。」
  以上記載離昭君出塞發生的時間較短,因此較為可信,從以上記載看得出,王昭君是主動要求出塞的,而她之所以甘願遠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也就是由於入宮很長時間了,卻一直沒有得到皇上召幸的機會,因而心生悲怨,於是決定出塞。這其中與畫工沒有任何關係。畫工毛延壽的事情只是詩詞、傳奇、戲曲中的杜撰。王昭君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後,生了一個兒子,呼韓邪單于死後,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風俗,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並生了兩個女兒。王昭君的一生為聯結漢朝與匈奴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她的出塞下嫁使漢朝與匈奴歸於和好,消弭了邊塞戰爭達50年之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