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武則天是如何迷倒唐高宗李治的?

武則天是如何迷倒唐高宗李治的?

  貞觀二十三年(649),這種平淡無奇的日子終於熬到了頭。可是熬到頭並不等於熬出頭,武則天的命運不料想又陡然下降一大格。事情的起因是,太宗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快要不行了。太宗早年就患有「氣疾」(呼吸系統的毛病?),貞觀二十一年(647)二月間,又因中風而加重。好不容易好了,到了這年三月又復發,竟嚴重到不能辦公了,讓太子李治聽政。四月,到專門用於療養的終南山翠微宮養病。在這裡又染上了痢疾,需各妃嬪輪番在這裡入侍。太子在下朝後也必來,端茶煎藥。到最後晝夜不離太宗之側,有時數日不食,急得連白頭髮都生出來了。不管怎麼努力,人命終抗不過天命。鐵打的馬上天子晚年意志消沉,又迷信丹藥,一病,身子骨馬上垮掉。挺到五月二十幾日,他自己也知道不行了,叫長孫無忌、褚遂良入臥室,托付了後事,寫好了遺詔。二十六日,一代英主喘出最後一口氣,馭龍而去了。太宗於二十九歲登極,享國二十三年,死時才五十二歲,也算是英年而逝了。所以,歷來有人說他的死因是醫療官為尊者諱,其實是服了印度僧人那羅邇娑婆的丹藥暴卒的;也有人說是征高麗時在安市城下中了箭,箭創發作而死的。依此看來,服丹藥求長生而縮了壽是可能的,中箭說則太過離奇了。
  幾天後,太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高宗是個大孝子,為了給父親追福,他決定讓太宗的妃嬪們剃度出家--都唸經去吧,好讓老爸的靈魂安寧。如此,武則天這一大幫寡婦,就都去了感業寺當尼姑。這個轉折,還不如原來被冷落呢!青燈黃卷,遠離榮華,到死,只能留下一個不載姓名的墓碑「大唐故亡尼七品大戒」而已。那可就真成了恆河沙,在滔滔的年代流逝中,連個響動都沒有了。武則天的命,真有這麼苦嗎?
  關於感業寺在長安城的位置,說法有好幾種,到宋代就已經不可考了。有一種流行說法是,感業寺就是崇德坊的靈寶寺。但是人認為,感業寺應該就在禁苑之內,離大內宮城並不遠,是皇家的專用尼寺。那樣的話,出家在這裡,精神上雖然寂寞,生活上的落差還不至於太大。武則天從小受母親影響,一度還穿過尼姑衣服,對佛教頗感興趣,在這樣一個氛圍裡,還不至於有太大的不適應。問題的關鍵在於,既然來了,又怎麼走出去?
  北朝以來的慣例,先帝的妃嬪,有子女的,可以去依附子女;沒有子女的,需終身為尼或當女道士。至於改嫁,那是絕無可能了。如此一來,武則天的上進之路,不就走到頭了嗎?鐘磬香煙中,她一方面反思宮內生涯的得失,一方面考慮得最多的大概就是這個問題。實際上,她的路,沒有絕,而是有豁然開朗的可能。說來難以置信,機會已經是有了,就看能不能抓住。一個人,慾望有多大,成功的幾率也就有多大吧。在宮內處於邊緣位置的武才人,其實早就有往中心挪一挪的圖謀了。
  唐太宗不欣賞她,她也沒有非分之想。誰來拯救她呢?另外有人。這人就是,太子李治!武媚娘在伺候病榻上的太宗的時候,就媚倒了前來陪床的李治。李治,字雉奴,是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之一。他生性懦弱,排行最末,原封為晉王,太子原本是輪不上他當的。他是在貞觀中期激烈的奪嗣之爭中,揀了一個大便宜,才坐上這位置的。按照禮法中的「立長立嫡」原則,大哥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6)十月就當了太子,那時李治還沒出生呢。承乾少時聰明,很得太宗喜愛。在貞觀之初太宗就有意把他培養成合格接班人。太宗凡是有事外出,都會令太子承乾監國,就為了好好鍛煉鍛煉他。但承乾的器局還是不夠,地位一穩,年紀一長,就開始放縱自己,而且搞兩面派,漸漸地,不走正路了。
  東宮的一幫輔導老師,都是像孔穎達、于志寧、張玄素這樣的大儒,他們看不過去,屢有勸諫。太子承乾當面悔過,暗地裡卻企圖坑害這些老師。可是,老是像這麼打左燈,向右轉,能瞞得了幾時?太宗終於還是知道了這些事,大為不悅。這就給老二魏王李泰提供了機會。李泰比他大哥強得多,有心計,富文采,這時候就圖謀立賢,使出手段離間太宗與承乾的關係,一心想博得父親寵愛。他禮賢下士,對父親也畢恭畢敬。太宗在對比之下,當然對李泰就更好一些,專門給魏王府設置了文學館,讓他和眾多學者交往。李泰不負父親的厚望,果然組織一批人寫成了《括地誌》一書,共五百五十卷。這是一部超級規模的地理書,開創了漢代以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
  李承乾心知李泰有奪嫡的圖謀,卻不好好考慮該如何應對,越發的胡鬧起來。他令近百名家人學突厥語、穿突厥衣、跳突厥舞。又讓他們按照突厥習俗在東宮院裡設帳而居,派他們去盜竊民間牛羊,宰了以後胡吃海喝。他本人也與手下人同樂,扮成突厥可汗的樣子,假裝倒地死去,讓眾人圍著他跳舞。而後突然一躍而起,嚇人一跳。這完全就是瘋了。他居然還揚言:「我做天子,當肆吾欲(要隨心所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也不知是誰教給他的?天下要是這麼容易就能搞定,皇帝這職業也未免太輕鬆了。魏王李泰見此,奪嫡之志愈堅,把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人網羅至門下,廣交朝中大臣,看上去是志在必得了。
  那麼李承乾作何想?老爸就是奪嫡搶到了皇位的,大伯死得不明不白,難道現在又要上演「新玄武門」?他大起恐慌,索性派人去暗殺魏王李泰,不成。就派人假稱是魏王門客,到玄武門上書,捏造魏王種種不法事。太宗很感驚異,派人去查,發現全是扯淡!於是對李承乾的態度就更不好了。李承乾見奈何不了李泰,便遷怒於老爸,糾合了一幫對太宗不滿的人,如太宗庶弟漢王李元昌、大將侯君集等,圖謀造反。同謀者以刀割臂,以帛拭血,誓同生死,要帶兵殺進太極宮。
  太宗這時候倒是看得長遠,不願意兩子爭嗣而引起政局動盪。貞觀十六年(642)六月,特發佈文告,追認哥哥李建成的太子稱號,通過這個,多少對玄武門之變有所追悔,向世人傳遞了不擬換太子的信息。貞觀十七年(643)正月,魏徵去世,太宗又借此機會表態,說要力保太子,但他的計劃被一場意外打亂。三個月後,也就是四月裡,太宗第五子齊王李佑謀反。李承乾在此時就應該格外小心了,但他竟口無遮攔,說了句笑話:「齊王亦欲反?何不與我連謀?我宮西牆至大內不過二十步,即時可至,比齊王近多了!」不想李承乾的部下也有參與齊王謀反的,在齊王事敗之後被逮,供出了太子謀反的意圖。
  太宗得報後,感到非同小可,立刻指派老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會同刑部追查。一查,查出太子李承乾確有謀反跡象。這還了得!我能逼老爸,你們怎敢逼老爸!震怒之下,太宗將李承乾貶為庶人,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統統殺掉。李泰見哥哥自己敗了,大喜,對老爸就更加慇勤。按例,他也應該依次當立,沒什麼問題。太宗在李承乾案暴露後,也答應過,要立李泰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不同意,他提出晉王李治才是合適的人選。諫議大夫褚遂良也附和這個提議。
  這一片大好江山,交給一個懦弱的人,能行麼?乍聽起來,這是個餿主意。也許是長孫無忌不願有一個強勢的嗣君吧,他想到的是太宗一旦去世之後自己的地位。但是,太宗卻考慮,這也有道理。道理在哪兒?那就是李泰也靠不住。李承乾雖然栽了,卻一萬個不服,曾當面向父皇申辯:「臣貴為太子,更復何求?」他說他是被李泰給逼的,為了謀自安之道而被人蠱惑。現在要是立李泰為太子,父皇就正好著了李泰的道。
  太宗認可了這個說法,對侍臣說:「我若立李泰為太子,那便成了儲君之位人人可求而得之。這哪裡使得?」而李泰就怕老爸這時候猶豫,他知道太宗也是很愛李治的,就故意撒嬌,撲到太宗懷裡說:「臣今日才真正成為陛下愛子,有如再生之日。臣只有一子,臣死之日,為不辜負陛下愛晉王之心,要殺子傳位給晉王。」太宗很受感動,一下子又傾向於李泰了。他對侍臣說,李泰如此大仁大義,真不忍再另立別人為儲君了。
  褚遂良當即提出質疑:「陛下萬歲後,魏王繼位,怎肯殺愛子傳位給晉王?陛下先既立李承乾為太子,又恩寵魏王,以致兄弟爭位,釀成大禍。若陛下定要立魏王為儲君,請先把晉王安置好,方可保全。」這話擊中了太宗的軟肋。太宗聽罷,潸然淚下,說道:「我不能這樣做呀!」隨後起身,蹣跚入內。李泰聽到風聲,怕太宗真的會立李治,就跑去威脅李治:「你素與漢王元昌友善,元昌今敗,你得無憂乎?」他這是要擊垮李治的意志,警告李治不要在這個時候攪局。李治是個膽小的人,經這一嚇,果然憂心忡忡。太宗見他一副朝不保夕的樣子,很納悶,問了好幾次。李治被追問不過,只好照實說了。太宗立刻明白了癥結所在若立李泰,自己一撒手人世,李承乾、李治就都沒有活路;而立了李治,李承乾和李泰卻都能平安無事。
  可是李治,他行嗎?英雄暮年,真是諸事不順啊!太宗這個蓋世君王,被立儲問題攪得左右為難,竟然被逼得像婦人那樣淚流不止。大臣們也分為擁魏王和擁晉王兩派,爭論不休。太宗經過激烈的內心衝突,終於做出決定。他知道,要立李治,就要斬釘截鐵,於是想好了一場政治秀。一天罷朝,太宗叫長孫無忌、房玄齡慢走一步,有事要說。長孫無忌猜到事情就要揭開蓋子了,便示意晉王李治也留下。眾人洗耳恭聽,只聽得太宗說了一句:「朕弟元昌與子承乾,不忠不孝,實為寒心!」說罷,就一頭栽倒在御座上。眾人大驚失色,忙將皇帝扶起。太宗卻又嗖地拔出配刀,作欲自刎狀。
  褚遂良知道太宗這是要有非常之舉了,便眼疾手快,奪下刀,交給一旁的李治。眾人不勝惶恐,都問:「陛下要幹什麼嘛!」
  太宗這才緩過一口氣來,說:「我欲立晉王!」
  長孫無忌心領神會,便大聲道:「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如此操演一番,眾臣也就知道,太宗是鐵了心了,遂不再有二話。那位眼看就要成功了的李泰,立馬就被降成了郡王,後又貶到了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不過,李治當太子,也有他的問題,就是太軟弱。太宗便為他配備了一個強有力的東宮班子,讓他們把他硬扶也要扶起來。同時又編寫了一本《帝范》,將自己總結的十二項治國經驗統統傳授給他。正是這一安排,為唐朝政局後來戲劇性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太宗智者千慮,但就是沒想到,這個軟弱兒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沒能抗住自己小老婆的誘惑。江山易打,人心難測!英雄又能怎樣?唯一能使他感到安慰的是,新太子李治好歹是個本分小子,盡忠盡孝是不成問題的,不會把老爸氣暈。自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患病以來,李治開始聽政,政治上的才幹長進了多少不說,只要一下朝就守候在太宗左右,這個癡勁兒其他兒子做不到。太宗有時心疼他,讓他去花園裡玩玩,他也不去。小子,太憨了!太宗心有所動,讓人在自己的寢宮旁邊專設了一所「別院」,讓李治住,省得來回跑太辛苦。想不到這一來,李治就與同在這裡入侍的武則天擦出了感情火花。這種事,始於何時,如何觸發,是當事人之間的秘密,不可能史有明載。《唐會要》中僅僅是說:「時上(李治)在東宮,因入侍,悅之。」大部分史書,都本此說,另有說法的,我們等會兒再來分辯。
  李治時年二十二歲,比武則天小四歲,且這時已有了太子妃王氏,但他卻擋不住武媚娘的「美容止」,乖乖做了俘虜。當然,也可能是雙方早有好感,只不過今日才有機會罷了。兩人好到了什麼程度?不詳。有現代史家說那是一段激情歲月,看來是可以推測、但無確證,恐怕早已超越了眉來眼去的階段。病入膏肓的唐太宗,十有八九綠帽子已經戴上。關於武才人究竟是如何投入了太子的懷抱,史上也有另外的說法。《新唐書·則天本紀》說,在武則天為尼後,「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這個說法,要禮貌一些。把悅之的時間大大延後了。老子死了,兒子看上小媽,娶回了家,也不算太違背倫常。而且同一書裡還有一個更冠冕堂皇的說法,說是「武才人貞觀末以先帝宮人召為昭儀」,這是說,高宗(也就是李治)後來把老爸太宗的宮女封為自己的高級妃嬪了。武則天在貞觀時代的身份,在這裡被大大降了等。
  這兩個另類說法,都是為了掩飾一件事,那就是武則天實際是李治的庶母,差著輩呢!且悅之是在先帝未瞑目之時,那就更不好說出口。唐初皇族於男女倫理之大防,沿襲了北朝,並不那麼嚴格。但這樣的事情也還是屬於不可忍。至於高宗自己後來講,在伺候老爸時,他在嬪嬙之間,未嘗迕目,也就是在那幫美麗的年輕媽媽們當中目不斜視,引起太宗歎賞,就把武氏賜給了他。這個說法,就更是欲蓋彌彰了。
  那麼,武則天是不是為了功利目的主動去勾引了太子呢?「勾引」不排除,功利目的卻不一定。因為從先帝妃嬪到嗣君的老婆,這中間真有萬水千山要跨過!武則天那時候有什麼把握?其實,究竟是不是她主動的,都很難說。武則天在性格上與唐太宗不是佳配,與李治卻是一對兒上佳的伴侶。武則天要強、善謀斷,李治內向、怯懦,這種互補是他們倆一見鍾情的前提。而且,今人已有懷疑李治是否有戀母情結的了,我看可能有,否則姐弟戀不可能在那種特殊時期、特殊環境裡發生。但是,這一段戀情,僅僅是曾經的火花。能否把感業寺的漫漫長夜照亮,還要等待機會才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