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史記》中的墨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史記》中的墨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湧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人考證說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於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但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繁瑣的「禮」,學習大禹刻苦簡樸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墨子的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
  墨家學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廣大小生產者、小私有者階層的利益。墨子的學說,如「天志、明思」等仍脫離不了殷周的傳統思想,但賦以了「非命、兼愛」的內容,以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極力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他更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獻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向。他提出「非樂」、「節用」、「節葬」的主張,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的腐朽生活。他意識到了勞動人類生活的基礎,提出強調重視生產和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改善勞動者和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提倡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並且提出尚賢和尚同的觀點,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對於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墨子有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並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但是,墨家精神並未失傳,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儒學和道學關於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書。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71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53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樣一個時代裏,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漢書藝文志》墨家類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無卷數。《隋志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均錄「《墨子》十五卷」。《宋館閣書目》著錄「《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宋以前亡十篇,宋代亡八篇。今本《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九萬兩千餘字。
  司馬遷寫《史記》時,拿不定主意的地方,將之一並寫入書中,留下了不少糊塗賬。《史記》沒有為墨子立傳,在《史記孟荀列傳》中,寥寥數語,也留下一道選擇題: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太史公是否對墨家有偏見?孫詒讓《墨子間估.墨子傳略》是有些這樣的抱怨:墨氏之學亡於秦季,故墨子遺事在西漢時已莫得其詳。太史公述其父談論六家之恉,尊儒而宗道,墨蓋非其所喜。故史記捃采極博,於先秦諸子,自儒家外,老、莊、韓、呂、蘇、張、孫、吳之倫,皆論列言行為傳,唯於墨子,則僅於孟荀傳末附綴姓名,尚不能質定其時代,遑論行事。然則非徒世代綿邈,舊聞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時具存,史公實未嘗詳事校核,亦其疏也。
  根據《史記》及相關情況,我們可以推論如下:
  一、西漢時期,墨學浸微,研習墨學已經成為少有人問津的偏僻學問。資料確實很少,很難找到。在學術界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現存史料中,西漢墨學狀況者,僅見《漢書藝文志》儒家《董子》一卷。主墨者將此書名之為《纏子》,記錄了儒者董無心與墨學專家纏子,就尚同、兼愛、尚賢、明鬼等問題的辯論。
  二、呼風喚雨盛極一時的墨家社團,在當時已經銷聲匿跡。即便是還存在,也是規模不大、十分秘密,在社會上的影響極其有限。
  三、太史公寫作《史記》,確實「捃采極博」,治史的學養不應該懷疑。《墨子》可以不看,各國史書還是看過的。墨子行跡全無記錄,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各國史料中並沒有關於墨子行跡的記錄。
  四、從「善守禦,為節用」看,墨子的是防禦專家,基本主張是「節用」。如果司馬遷肯定沒有讀過《墨子》的話,那麼這就是當時對墨子的主要印象。
  五、墨子是否做過宋大夫?《墨子貴義》有云:「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
  晚年的墨子應該是專事聚徒講學了。《墨子》中,積極參政議政的言論很多,墨子大概是很願意做官的。《墨子》中記載有,他有好幾次做大官的機會,但是都沒做成。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與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捨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後退。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湧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