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劉備心目中地位比關羽張飛都要高的人是誰?

劉備心目中地位比關羽張飛都要高的人是誰?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為了少挨刀,最穩妥的辦法一是少得罪人,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二是多結交江湖好漢,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江湖上經常能看到好漢們成群結伙的在各大山頭扯旗子,什麼「賈家樓三十六義」、「陷空島五鼠」、「亂石山七雄」,規模最大的是水泊梁山,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喝雞血拜了把子。不過要說江湖名號最響亮的把兄弟,我們張口就能說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頭一篇就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位好漢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起誓結拜兄弟,共同闖蕩江湖的精彩故事。
  這年頭,不知道《三國演義》的不多了,劉關張三雄結義更是深入人心,影響非常大。賣草蓆的落魄皇族劉玄德、殺人亡命的綠豆販子關雲長、賣肉的個體戶張益德,結成了史上最牛的超級三人組合。劉皇叔善使一對雙股劍、關二爺扛著一柄八十二斤重的冷艷鋸,張三爺手執丈八蛇矛槍,兄弟三人聯手在江湖上殺出了名堂。劉備後來稱漢中王,拜封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關羽和張飛當仁不讓地坐上了前兩把交椅。關羽和張飛對劉備來說,不僅是打天下的從龍舊臣,更重要地兄弟三人穿過一條褲子,打死都不分家的。兄弟三人的關係親密到了什麼程度?劉備曾經深情地說過:「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因為這句話,劉備經常被扣上「歧視婦女」的大帽子。實際上劉備是被冤枉的,這話並不是劉備發明的,劉備說這句話之前還有三個字:古人云。當然最重要的是,劉備愛兄弟勝過愛妻子是小說家言,《三國演義》美化劉備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畢竟不是正史。桃園三結義顯然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情節,但羅貫中寫三國,雖然有些是向壁虛造,但基本上都是從史料上的相關記載引申發揮出來的。羅貫中拉出桃園拜把子的橋段,肯定是從《三國誌·蜀書·關羽傳》這句話得到的啟發:「先主與二人(關張)食則共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其實不看《三國演義》,從正史這段史料上來看,劉關張的關係也非同一般,不是兄弟勝似兄弟。至於三人同睡一張床,同學們不要想歪了,古人經常睡在一起的,比如晉朝名將雙璧劉琨和祖逖。他們就曾經搭伙睡過覺,天還沒亮,劉琨就一腳踹醒祖逖,二人對著公雞翩翩起舞。但在《三國誌·魏書·劉曄傳》中,劉曄卻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意思是說關羽和劉備是父子關係,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就對不起當年的父子情分。
  劉備和關羽到底是「恩若兄弟」還?「恩若父子」?雖然關羽的年齡據考證要比劉備還要大一些,但年齡並不能說明什麼,一來劉備是主,關羽是臣;二來乾兒子比乾爹年齡大的也不是沒有,比如千古一帝石敬瑭。其實不必糾纏於劉關張的關係,不論是兄弟,還是父子,感情好,才是真的好。劉關張親如兄弟(父子),但「稠人廣坐,侍立終日」,說明關張和劉備還是上下級的關係。劉備坐著,關張站著;劉備吃著,關張看著,他們的任務應該包括對劉備貼身保護,類似於保鏢的角色。
  關於劉備的出身,其實並沒有羅貫中說得那麼寒磣,什麼家窮吃不上飯,織草蓆子叫賣餬口。劉備家境是比較低,但從正史的記載來看,劉備應該出身小市民階層。因為同族劉元起的資助,劉備還拜大儒盧植為師,讀了兩年私塾。劉備的青少年時代,喜歡和街上的豪俠少年結交為友。交朋友是要花錢的,平時喝個小酒,賭點小錢,這都是拉攏人的手段,劉備的交友錢估計都是從劉元起給的零花錢中省下來的。
  當然劉備的家世和曹操、孫權相比,確實寒磣了不少,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大財主,家資巨萬,孫權是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劉備討伐黃巾的出場費,還是中山大戶張世平、蘇雙贊助的,所以才能拉起一隊伍,沒錢誰跟你玩啊。亂世中競爭,實際上就是在燒錢,誰燒的多誰就離勝利越近。劉備的這兩個小錢很快就燒完了,再加上劉備朝中無人,雖然破黃巾有功,但只撈到了安喜縣尉這樣的末品小官,曹操卻高遷至濟南相(郡守),這時劉備還不一定知道曹操是哪路尊神。
  劉備只混到小縣尉,身邊的弟兄們見老大兜裡沒錢,早晚都要餓瘦,都一哄而散了。但無論誰來誰走,劉備的身後永遠站著關羽和張飛。《三國演義》說張飛字翼德,實際上張飛字益德。當然張翼德也不是羅貫中改的,北宋人張預在《十七史百將傳》中就寫成「張翼德」。羅貫中之所以用「張翼德」,應該是翼字比益字更具有畫面的動感,取如虎添翼之意。羅貫中說張飛「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彷彿從煤堆裡爬出來的。實際上這是誤解,張飛是個白面儒將,還有書法問世,擅寫「八分書」。評話類小說往往會根據具體的需要來對歷史真實人物進行再創造,不過張飛的武力值並沒有下降,曹操都知道關羽和張飛是「萬人敵」。
  在演義中,張飛出場早期最精彩的一場戲是「怒鞭督郵」,寫得暢快淋漓,好不痛快!這場戲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情節絲毫不差,唯一的改動就是抽鞭子的主角並不是張飛,而是張飛的大哥劉備?據《典略》記載,劉備素有「武勇」,也是個吃江湖飯的練家子。可羅貫中卻把劉備美化過了頭,成天哭鼻子,江山甚至都是哭出來的。不過一般老大是不拎刀上陣的,劉備的武功估計只是票友級別,唬唬外行還可以。真正上陣砍人,還要看關羽和張飛。
  其實關羽張飛真正感動後人的並不是他們的絕世武功,而是他們的忠誠。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忠誠往往只是神話,聽得見看不到。以關羽張飛的本事,如果跟著曹操或孫權,混個正號將軍完全不是問題。可他們跟著劉備,只有受苦吃窮的份,要換成其他意志不堅定的人,早就撂挑子另尋外頭去了。當時的劉備要地沒地,要錢沒錢,要槍沒槍,有的只是一個虛幻而迷茫的未來,所謂「志在四海,兩手空空」。
  在看不到彼岸的情況下,關張並沒有跳下劉備這條破船,另攀高枝,而是與劉備同生死、共患難。有苦兄弟們一起吃,有難兄弟們一起扛,不離不棄,這才是男子漢大丈夫所為!羅貫中神化關羽不是沒有原因的,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已經足夠讓我們感動。最能表現關羽忠誠本質的是建安五年(200),曹操攻克徐州,劉備倉皇北逃河北,找袁紹避難,關羽被曹操俘獲。雖然曹操極力拉攏關羽入伙,但關羽面對名利,絲毫不為所動,堅持要北渡黃河,尋找劉備的下落。這段歷史在史書不過寥寥數語,卻被羅貫中演繹得蕩氣迴腸。關二爺騎著赤兔馬,奉著兩位皇嫂,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演義神化關羽的第一個高潮。
  關羽給後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四個字:仁、義、忠、孝,這正是傳統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和劉備更注重「仁」的形象相比,關羽主要的思維行為更突出了一個「義」字,通俗一點講,就是重情重義,這是一個好男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江湖和官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層面,不管官場中人品質如何,「仁」字是必須天天掛在嘴邊的。誰要說不愛老百姓,公開說要發百姓財,在官場上是很難混下去的。
  而狹義江湖的社會道德體系沒有官場那麼嚴密,江湖的核心價值就是一個「義」字,古人拜把子都稱為「義」,沒聽說過有「結仁」的。水滸中好漢的聚會窩點就叫「聚義廳」,講義氣,是一個江湖中人是否可交的重要衡量標準。關羽就很夠義氣,他雖然「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時無刻不想回到劉備身邊。但關羽知道曹操待自己如國士,關羽不忍就這樣一走了之,必須在報答完曹操的厚遇後,才能心無愧疚地離開。關羽不愛榮華富貴嗎?當然愛!但左右關羽思維的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如演義中關羽回絕曹操收買時說得那句話:「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關羽是在為曹操解白馬之圍時於萬軍陣中襲斬袁紹大將顏良之後,才「拜書告辭而歸先主」的。
  我們在歌頌關羽「義」的同時,不應該忘記曹操的「義」,曹操的大度寬容同樣令人敬佩。如果說曹操不聽郭嘉等人相勸殺劉備,是顧及自身光輝形象的話,那曹操殺關羽實際上有很多可以在理論上站住腳的借口。曹操並沒有這樣做,只是平靜地告訴手下人「彼各有主」。曹操沒有得到關羽是一種遺憾,但這種遺憾恰恰讓關羽和曹操的光輝形象得到了昇華。無論是真實的三國歷史中,還是《三國演義》中,能用好關羽的也只有劉備。因為關羽的作用對窮困半輩子的劉備非常重要,身邊本就沒什麼人才,再放跑了關張,劉備只能被歷史淘汰掉。 關羽從自身角度來講,他不可能選擇曹操,劉備雖然落魄無著,但跟著劉備就能突顯自己的柱石作用。如果跟了曹操,不過是和張遼、徐晃這些人一個級別,曹操手下的名將一大堆,這個考慮同樣適用於張飛。「寧為雞口,毋為牛後」,在職場上進行前途的選擇,在盯著大公司外招職位的同時,可以適當地對小公司多加考察。有些小公司同樣有發展前景,小公司人才稀缺,大公司有時可能還要面臨內部競爭。而小公司一旦發展壯大,第一批創業者就是「開國元勳」,名利雙收。諸葛亮所以選擇劉備,也是這個原因。
  關羽確實很有眼光和膽識,用股市來打個比喻,關羽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本錢都押在一隻小股票上。無論這只股票小漲還是暴跌,關羽死咬著不鬆口,最終因為各種原因,這隻小股突然大發起來,關羽自然就賺了個盆滿缽溢。劉備在江湖上趟了大輩子,一直處在打游擊的狀態,今天在曹操這裡喝頓酒吃幾個梅子,明天就跑到袁紹那裡吃了頓大餐,說得難聽些就是個要飯的。但草根中藏龍臥虎,要飯的叫花子也不是沒有成就大業的,看看朱元璋就是一例。
  劉備真正翻身是在赤壁之戰後,通過各種手段,盤下了荊州,成為日享萬鐘的諸侯,有資格和曹操、孫權平起平坐了。關羽和張飛跟著劉備落魄江湖近二十年,終於苦盡甜來,不說名位富貴這些浮名虛利,更主要的是體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患難之中見知己」,在劉備窮酸破落的時候,關張始終對劉備不離不棄,即使打散了,不遠千里也要找到大哥。前途雖然凶險萬分,但兄弟們抱成團在刀山火海中打天下。蜀漢射聲校尉楊戲在其所作的《季漢輔臣贊》中對關羽和張飛的評價是「濟於艱難,贊主洪業」。關張把自己的一生都毫無保留地交給了劉備,甚至肉麻一點講,關羽和張飛的存在價值就是為劉備奉獻一切。
  劉備是個非常重感情的男人,關張對自己忠心可鑒日月,劉備當然待關張如親骨肉。關羽和張飛已經刻進了劉備的生命裡,成為劉備人生的一部分。劉備雖然非常尊敬他的首席智囊諸葛亮,但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事業上的聯盟,是一種英雄的惺惺相惜。要論感情,劉備未必把諸葛亮當自己人,不然也不會臨死前在白帝城費盡心機地玩托孤,傻子都知道劉備對諸葛亮不放心。劉備對關羽和張飛則已經不單純是友情,更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親情。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越是關係疏遠的越是客氣,越是關係死鐵的越是隨意。如果以劉備的感情傾向來論,真正屬於劉備集團核心的只有關羽、張飛、糜竺、法正。糜竺在劉備當年最窮酸的時候,不僅把妹妹嫁給了劉備,而且把自己的家財奴僕全都獻給劉備。
  糜竺雖然沒有什麼本事,但因為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感情投資,讓劉備對他一輩子感恩戴德。劉備平蜀後,在權力分配上基本沒糜竺的份,不過劉備對糜竺賞賜優寵,無與為比。獨一份,沒有之一,糜竺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能還略高於關張。糜竺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劉備在做事業的時候也指望不上他。劉備在荊州已經基本形成了人才儲備骨架,文有諸葛亮、龐統、馬良、殷觀,武有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魏延、霍峻,事業的發展即將迎來大井噴。從劉備集團的戰略考量來看,荊州只是劉備的跳板,他真正的目標是奪取劉璋統治下的益州。但劉備對益州虎視眈眈,同時必須防備曹操和孫權在背後對荊州下黑手,尤其是孫權。
  在劉備的益州戰略中,實際上戰略核心還是荊州,劉備絕對不敢冒丟失荊州的危險去賭益州,從這次劉備的人事安排上就能清楚地看的出來。劉備去益州,只帶了龐統、黃忠、魏延,基本上都是劉備集團的二線儲備力量。一線力量諸葛亮、關羽、張飛悉數留在荊州看家。劉備西去後,負責荊州軍政的主要是諸葛亮和關羽,此時關羽的防線在江北,主要防禦目標是曹操。諸葛亮留下家底守荊州,這樣的安排確實非常穩妥,曹操和孫權基本沒機會下嘴。
  但隨著劉備的軍隊在益州陷入困境,前線首席智囊龐統又被亂箭射死,劉備面臨著死棋的危險。萬般無奈之下,劉備只能調動家底,諸葛亮、張飛、趙雲全部入川進剿劉璋,荊州交給關羽全權負責。龐統死後,劉備身邊沒有智囊,諸葛亮必須入川,幫助劉備進行戰略規劃。選擇關羽守荊州,客觀來說,關羽並不是合適的這方面專才。關羽剛而自矜,驕上憫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包括外交關係。如果劉備調走關羽還留下張飛呢,又如何?這也不妥。張飛是個莽撞人,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士伍,暴而無恩,比關羽在軍中下層更不得人心。劉備對張飛這個弱點瞭如指掌,所以兩害相權從其輕,劉備只能選擇關羽。
  至於小說戲文中的「四將軍」趙雲,實際上趙雲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並不高。《三國演義》說西川五虎上將的排序是:關張趙馬黃,而《三國誌》的排名卻是關張馬黃趙,趙雲倒數第一。趙雲雖然地位略低,但趙雲卻是劉備集團中少有的謀略型將領,比關羽、張飛都夠穩重。從後來趙雲擺空營計,勸劉備不要搜刮西川百姓,最後從政治角度分析伐吳戰略的錯誤,都可以看出趙雲的出眾才能。
  趙雲雖然優秀,而且也跟隨劉備多年,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劉備一直不重用趙雲。趙雲對劉備忠心無二,甚至還救過劉阿斗,劉備卻不太信任趙雲,自然不可能把事關身家性命的荊州交給趙雲。劉備讓關羽坐鎮荊州,或者是出於萬不得已之舉,但確實是劉備平生最臭的一步棋。劉備西進益州,荊州的安全係數就在於能否穩住對荊州垂涎三尺的孫權。而關羽在「東和孫權」的戰略上屢犯大錯,最終釀成大禍,徹底粉碎了劉備統一天下的夢想。因為劉備曾經和孫權達成過一份君子協定,荊州在名分上算是劉備借孫權的地盤,等到劉備吃掉西川後,就把荊州還給孫權。劉備伐蜀期間,孫權因為要獨自面對來自曹操的打壓,沒有能力偷襲荊州,再加上自己不佔理,所以也暫時管不了劉備。
  但當劉備成功拿下劉璋後,孫權立刻向劉備索要荊州的統治權。吃到嘴裡的,萬沒有再吐出來的道理,劉備開始扯皮耍賴,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以荊州相與。孫權見劉備要吃黑賬,當然大怒,準備武力攻佔荊州。孫劉聯盟出現了嚴重裂痕,夾在孫劉中間的關羽就成了能否解決荊州爭端的關鍵點。劉備智庫建議劉備應該適當給孫權一點甜頭,讓孫權分擔來自曹操的強大壓力,不然孫權天天上門要賬,小日子就沒法過了。
  劉備最終同意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劃給孫權果然就穩住了孫權。劉備棄小保大的戰略雖出自無奈之舉,但也不失為明智。只是好端端的吳蜀聯合大計卻偏偏壞在性格高傲的關羽手上,關羽拒絕分三郡予吳,並對孫權出言不遜。結果惹惱了孫權,通過武力強行接收三郡,狠狠地打了關羽一個響亮的耳光,劉備臉上估計也沒少發燒。但吳蜀爭端到此並沒有解決,因為三郡不是劉備給的,而是孫權自己搶回來的,孫權絲毫不領劉備的人情,雖然這場禍端是關羽惹下的。關羽平生唯劉備馬首是瞻,老大說打狗,關羽絕不攆雞。但唯獨這次關羽不聽話,平白得罪了孫權,差點要了劉備的老命。
  劉備這下已經隱約感到了不安,尤其對關羽的狂傲作派。但劉備一來要和曹操拼漢中,無暇過問荊州事務,二來劉備憑對關羽的瞭解,認為關羽能吸取失三郡的教訓。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是極難改變得,關羽實際上並沒有吸取教訓,依然老子天下第一的派頭。在劉備拿下漢中,自封漢中王之後,關羽不善於處理集團高層之間人際關係的弱點暴露無疑。關羽得知劉備封的「五虎上將」有老將黃忠,立刻甩了臉子,說什麼「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關羽的態度其實早就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預料之內,前來賜封的前部司馬費詩好話說盡,關羽看在老大的面子這事才算完。
  關羽善於下而驕於上的毛病一直改不過來,這點張飛做得就比關羽好,張飛義釋嚴顏,傳為歷史佳話。黃忠應該知道關羽瞧不起自己的事情,黃忠為人淡泊,從來不計較這些。關羽對自家人耍小性子,人家不和他一般見識。可孫權是外人,孫權不是認你關羽是哪根蔥,得罪了孫權,孫權肯定要報復關羽的,這正是關羽的悲哀之處。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趁關羽率主力北伐曹操,荊州空虛之際,開始對荊州下黑手。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呂蒙和陸遜玩了一出漂亮至極的白衣渡江,一舉拿下關羽,全盤黑掉荊州。一代名將關羽就此告別人間,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可悲可歎的歷史。
  關羽是和劉備血雨腥風一起闖蕩出來的,關羽的死和荊州的丟失對劉備來說幾乎就是塌天的災難。再加上守上庸三郡的孟達等人叛蜀降魏,致使蜀軍連接失去了兩條進攻中原的捷徑,劉備一夜之間幾乎面臨著破產。不知道劉備心裡是不是痛恨關羽驕傲誤事,但幾十年的兄弟情分還在,劉備最該恨的不是關羽,而是三國歷史上的頭號攪屎棍子孫權。當年聯合抗曹的時候,孫權雖然出了大力,但不能說劉備一點功勞沒有,孫權卻全盤抹殺劉備的功勞,為自己霸佔荊州尋找理論根據。
   荊州是江東的西大門,孫權一日不得荊州,一日睡不安穩。但荊州同樣是蜀漢北伐中原的重要戰略通道,劉備是絕不甘心丟掉荊州的。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傾蜀中之兵,大舉伐吳,奪回荊州。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無論是《三國誌》、《華陽國志》還是《資治通鑒》,提到的都是為關羽復仇,至少從字面上是可以這樣理解的。陳壽說劉備「忿孫權之襲關羽」,常璩說劉備「將東征,以復關羽之恥」,司馬光說劉備「恥關羽之歿」。關羽之死對劉備的刺激極大,《三國演義》為了美化關羽的魅力和劉備的仁義,把劉備攻吳寫成了純粹?為二弟關羽報仇。
  當然如果死摳字眼的話,也可以把關羽當成荊州的代名詞。但從「恩若兄弟」和「恩猶父子」這兩句評價來看,劉備和關羽的感情極深,可以理解劉備這種憤怒而絕望的心情。周瑜死的時候,孫權不也是哭得死去活來麼。人都是有感情的,何況是幾十年患難與共的熱血兄弟!關羽之死不僅讓劉備悲慟欲絕,對張飛的心理打擊也是毀滅性的。雖然史書上沒明張飛對關羽之死的感情反應,但三國誌張飛傳開篇就說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關張二人已經成了名將的代稱,關不離張,張不離關,就如同楊家將中的孟(良)不離焦(贊),焦不離孟。二哥死了,張飛的痛苦可想而知。
  劉備對張飛向來是非常疼愛的,大哥往往都對小弟有特別的感情。劉備很瞭解張飛的為人脾性,和關羽正相反,善於上而嚴於下。劉備經常勸張飛對身邊的下人不要太狠,如果下人一旦被逼急了,張飛隨時就有生命危險。張飛也是頭強驢,對劉備的善言警告當成耳旁風,依然我行我素。都說劉備料人不如曹操,其實未必,曹操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當初呂布偷襲兗州,曹操很自信地告訴手下:「兗人皆可叛我,唯獨魏種不會拋棄我。」結果第一個叛變得就是魏種,差點沒把曹操羞死。
  劉備看人很準,張飛要是聽劉備的,哪怕是稍稍收斂一下,也不至於在即將出兵為關羽報仇的前夕,被手下人憤怒地殺掉。關羽被殺後,張飛成了劉備僅有的心靈依靠,從某種角度來說,劉備是在為張飛而活著。張飛的死對劉備來說是又一次沉重的感情打擊,當年三兄弟一起快意恩仇,在江山湖野縱橫飛馳的場面,永遠留在了劉備的記憶深處,將陪伴著劉備一起在蒼天大地之間。隨著劉備兵敗夷陵,不但關羽之仇沒報成,劉備也因為這場大慘敗而心力交悴,最終在白帝城撒手人寰,時年六十三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