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對藥物治療應有的正確觀念

對藥物治療應有的正確觀念


“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 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

“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 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
孩子掛著兩條鼻涕,正開心的挑著桌上的貼紙。
經過適當(約莫20分鐘的住院攻防戰)的衛教後,媽媽終於接受帶著孩子回家休息了。

這類的事情在兒科層出不窮,家長們對藥物治療錯誤的期待,讓孩子的身體無端受到過量的藥物治療,立即產生的過敏等副作用不說,對孩子未發育完成的肝腎可能會漸漸累積成無法回覆的傷害。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藥物的吸收和作用~

通常兒科藥物的給予有4種大類方式,一一跟各位介紹

1. 口服、肛門塞劑:
最常使用,藥物進入腸胃道後先溶解,之後慢慢由腸道吸收,在血液濃度慢慢提高,經血液運送到目標位置(器官)後發生作用
優點: “比較”不會引起立即的副作用。缺點: 吸收最慢、吸收速度受到腸胃狀況影響。

“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 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

2. 肌肉注射: 將藥物注射於肌肉中,慢慢擴散到血液裡。吸收速度比口服稍快

“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 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

“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 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
孩子掛著兩條鼻涕,正開心的挑著桌上的貼紙。
經過適當(約莫20分鐘的住院攻防戰)的衛教後,媽媽終於接受帶著孩子回家休息了。

這類的事情在兒科層出不窮,家長們對藥物治療錯誤的期待,讓孩子的身體無端受到過量的藥物治療,立即產生的過敏等副作用不說,對孩子未發育完成的肝腎可能會漸漸累積成無法回覆的傷害。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藥物的吸收和作用~

通常兒科藥物的給予有4種大類方式,一一跟各位介紹

1. 口服、肛門塞劑:
最常使用,藥物進入腸胃道後先溶解,之後慢慢由腸道吸收,在血液濃度慢慢提高,經血液運送到目標位置(器官)後發生作用
優點: “比較”不會引起立即的副作用。缺點: 吸收最慢、吸收速度受到腸胃狀況影響。

“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 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

2. 肌肉注射: 將藥物注射於肌肉中,慢慢擴散到血液裡。吸收速度比口服稍快


但誠如上面所說,口服藥物效果出現受到腸胃道吸收等因素影響,不會如大家預期的快~
且各種藥物吸收的速率又不同,平均來說大部分的藥物約1~2小時以上才會有效果出現,且大部分的感冒藥物都是用來減緩症狀,非使症狀完全消失,若病程尚未結束,藥效過了之後則症狀可能再度出現,如:發燒、鼻塞等,所以請不要因為無法看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就給孩子瘋狂的餵藥塞藥或要求打針住院,這樣不僅造成孩子身體上的負擔,也在心理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
(我相信很多孩子害怕看醫生都是這樣來的,每次進來還沒開始看就一直哭: 我不要打針….)

所以到底吃過藥30分鐘沒退燒該怎麼辦?
1. 確認你的孩子有沒有以下狀況(轉載自台灣兒科醫學會)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2. 若:有 => 不管有沒有發燒,立刻送醫

3. 若:無 => 早早洗洗睡了~阿不是~是可以繼續觀察或去洗個溫水澡,若孩子正在玩遊戲則不需打擾~

套句我老婆今天聊天時說出的至理名言:“有些人很奇怪,中藥吃半年沒改善都沒意見乖乖繼續吃,說是調理;但西藥吃完10分鐘沒見效就哇哇叫”

希望大家都能對藥物治療有正確的觀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