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雜談《三國演義》與曹操

雜談《三國演義》與曹操

  四大古典文學著作之一的三國演義流行極廣,在國際國內影響極大。它排曹,把曹操刻畫成為一個,手段毒辣十惡不赦的奸雄,在中國人民中,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曹操的本來面目真的如此?顯然不是。無論曹操的本來面目如何,可在三國演義之後,戲劇、和其他文藝形式一擁而上,以詐傳詐廣為傳播,這是現實。人言:「謊話千遍,便成真理」。在一定時段裡,此話似乎有著一定意義。至今羅貫中的觀點,仍然束縛著人們的對三國的認識,就是證明。
  人心的向背,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曹操的兵多將廣人所公認,曹操如此之壞,何以得人心乎,可見不附合事務發展規律。據歷史學家講,排曹,是從北宋開始的。北宋以前,曹操是被肯定為英雄的。北宋的排曹,引起法學家王安石的反對,他寫詩批評了這一傾向。只因權力不在其手,故而未起作用,嗚呼,有權是多麼重要喲。看來,對曹操的評價,似乎也涉及到儒法之爭了。一般地講,法家屬於改革派;儒家屬於保守派。儒家理論,適應於穩定政權之需,因此,奪取政權者多尊崇於它。北宋崇儒,也就順理成章了。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也就難免了。
  歷史,是有著它本來的真面目的,只有當代人,才有可能有個正確的判斷。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回寫歷史,就有可能帶來一些扭曲。蓍史者,因有著自己的主觀立場、主觀見解,褒、貶有著自己的分寸,在這樣條件下,才寫進歷史。史者都如此,何況文學藝術?虛構,是文學藝術合法的重要手段。依靠這種手段,可以使作品花枝招展引人入勝。<過五關斬六將>就是虛構的嘛。
  尋找曹操古墓考證: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據《三國誌》等史料 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西邊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數百年 後,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宋代以後曹操被視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七十二疑塚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 為傳佈,不少人信以為真」。其實並無此事。曹丕、曹植對其父的祭文也證實了,曹操的『簡葬』。既然無殉葬人,又無貴重的隨葬品。而是深埋於不茅之地。
  中國帝王厚葬源遠流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震驚世界,漢武帝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就是最後一個帝陵光緒崇陵,雖然墓主生前很鬱悶,但陵墓還是頗壯觀。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開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漢代一個諸侯王劉勝死後都穿著2498塊玉片、1100克金絲構成的金縷玉衣,號為武帝的曹操卻只穿補過的衣服入殮。曹操古墓開發後,如果證實簡葬如歷史記載,他堪稱歷史偉人。
  從喪葬這件小事,讓我們看到些什麼?在封建時代,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統治者,竟有如此的移風易俗觀念,並身體力行,思想境界實在令人刮目相待。他是一位多麼有見識的思想家、政治家。推而論之,其目的大概是節檢為民,在當時條件下,談何易喲!就是現在,發出的婚喪簡辦號召,積極響應的有幾多。曹操應該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
  『槍桿子、筆桿子,革命靠這兩桿子』。可見,筆桿子同槍桿子同樣重要,力量甚至超過槍桿子。三國演義巧妙的故事情節,多是羅貫中虛構的。但人們明知是假,卻信以為真,怪吧。可見羅貫中藝術水平之高,不虧為一位超群的文學家。他利用合法的虛構,將虛構發揮得淋漓盡致,征服了人心,人們的認識被俘了。郭沫若先生作<蔡文姬>,目的大概是為曹操翻案。他那樣高的威望和影響,尚且末起作用,三國演義的威力得以證明。三國演義的威力無窮,可曹丞相的冤案何時得以平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