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朝鮮壬午兵變

朝鮮壬午兵變

  壬午兵變,又名壬午軍亂,日本稱之為壬午事變、朝鮮事變,是發生在1882年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雲峴君(興宣大院君)發動兵變,掌握政權,惟不久,即被清朝朝鮮事務大臣吳長慶、幫辦大臣袁世凱平定,清方將雲峴君監禁於中國直隸保定。
  1873年朝鮮王朝國王高宗親政,其攝政的父親雲峴君歸政隱居,但仍試圖插手干涉政務。1876年朝鮮王朝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國門從此被打開;1882年又分別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修好通商條約,外國勢力開始全面進入朝鮮。閔妃集團推倒雲峴君時代的一切制度,表示要開化自強,效仿清朝正在實行的洋務運動改革,按照清朝總理衙門的模式設立了統理機務衙門,派使團赴中國和日本訪問學習。1881年創立新式軍隊別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聘日本人充任教官。閔妃的開放和親日措施引發了雲峴君和廣大人民的不滿。
  閔妃集團的政策只是其維持權力、打擊反對派的手段,並不是為了朝鮮未來而實行真正的改革,開放也是在日本的脅迫下倉促而成,不平等、不自主,日本從各方面滲透和侵略朝鮮。閔妃排斥異己,任人唯親,扶植親信。閔妃集團骨幹人物閔謙鎬、閔台鎬、興寅君等人貪污腐化,地方官吏橫徵暴斂。朝鮮宮廷每夜曲宴淫戲,倡優、巫祝、工瞽歌吹媟嫚,殿庭燈燭如晝,達曙不休。閔妃生下王世子李址,要遍祭金剛山一萬二千峰,各峰施以米一石、布一匹、清錢千兩。日本商人利用《江華條約》大肆在朝鮮廉價收購糧食,導致朝鮮社會危機。朝鮮的新軍由日本人充任總教官,朝鮮人的反日情緒不斷滋長,語到倭邊,咬牙欲殺之,小民尤甚。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軍餉拖欠,而日本人充當教官的別技軍的裝備和待遇卻遠高於舊式軍隊,這又引發了舊式軍人的極度反感,憎稱其為倭別技。
  1882年7月23日(陰曆壬午年五月),朝鮮京城五營士兵由於連續十三個月沒有領到餉米,聚眾喧嘩騷動。朝鮮宣惠廳雖然將剛運至漢城 (今首爾)的漕米發放下去,但是米中摻入砂糠等物,不堪食用。士兵與庫吏理論,發生衝突。漢城捕盜廳要將為首士兵金春永、柳卜萬、鄭義吉、姜命俊四人逮捕斬首。士兵們積怨爆發,同市民一起發動暴動,搗毀宣惠廳堂上官閔謙鎬以及閔台鎬、韓圭稷等外戚權貴宅第,奪取武庫,攻打捕盜廳,然後包圍雲峴君門第雲峴宮,向雲峴君求助。此外還有幾路士兵和市民分別攻打日本公使館,處死日本籍的別技軍教官,開倉放糧。
  7月24日,暴動士兵和市民攻入昌德宮,殺死躲藏在宮中的閔謙鎬、興寅君李最應(雲峴君胞兄),並搜尋王妃閔茲映。閔妃化妝成宮女逃往外地。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和隨員也逃往濟物浦(今仁川),由英國軍艦搭救回國。7月25日,高宗召雲峴君入宮,委託其主政,雲峴君不顧高宗和一些大臣的反對,宣稱閔妃已死,並要為她舉行國葬,士兵方才撤出王宮,放下武器。
  雲峴君上台後,打擊外戚勢力和腐敗官吏,廢除閔妃集團執政時的一切措施,恢復鎖國政策,日本軍隊借口使館被焚、僑民遇害,趁機出兵朝鮮,企圖干涉朝鮮事物,引發國際政治糾紛。逃到忠州長湖院的閔妃和逃回長崎的花房義質分別請求清朝和日本出兵朝鮮。閔妃暗中聯絡高宗,告知她還活著的消息,隨時準備復權。閔妃集團官僚金允植出使清朝,請求出兵朝鮮對抗雲峴君和日軍。清朝面對西方勢力的壓迫,決定對自己僅存的屬國朝鮮加強控制,朝鮮領選使金允植和問議官魚允中多次向清朝指出雲峴君是壬午兵變的禍首,暗示將雲峴君逮捕。
  兩廣總督張樹聲和直隸總督李鴻章薦言,朝廷命淮軍將領吳長慶為朝鮮事務大臣,率軍在南陽登陸,農曆七月十二日,清朝派出的3000軍隊在吳長慶和馬建忠的帶領下搶在日軍之前進入漢城,並設下誘捕雲峴君的計劃。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則於8月12日回到漢城,帶來了日軍一千五百人和四艘軍艦,逼迫朝鮮政府賠償損失、同意日軍駐紮朝鮮。
  清朝官員拜訪日本軍人後又探望雲峴君,8月25日馬建忠拜訪雲峴君時表示清朝不會逮捕他,並邀請他回訪;等到第二天雲峴君回訪時,吳長慶先和雲峴君喝茶,雲峴君立刻察覺事情不對,在筆談中對吳長慶說:「將軍將作雲夢之遊耶?」在一旁的朝鮮幫辦大臣袁世凱見此情形,立刻逮捕了雲峴君,將其塞進轎內並轉運至中國軍艦中。與此同時,雲峴君的兒子李載冕也在其他地方被捕。之後清軍又進攻漢城郊區起義士兵營地,抓獲了170多人,並將包括起義士兵和雲峴君黨羽在內的11人處以死刑,其後又處死多人。
  壬午兵變被清朝鎮壓,雲峴君上台33天再次倒台。雲峴被捕初既悲且恨,頗有牴觸,在船頗切危懼,食物概不入口。清朝將雲峴君押送天津,監禁於直隸省城保定,到1885年才釋放回國。閔妃集團重新掌握朝鮮政權。8月30日,日本和朝鮮就上述內容簽訂了《濟物浦條約》。壬午兵變後,朝鮮開始了近代化改革,設立內外衙門,訓練新軍。清朝為加強對朝鮮的控制,與朝鮮簽訂一系列條約,在朝鮮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海關監管權,並在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設立了清朝租界。
  另外,在壬午軍亂中保護閔妃逃出王宮的是武藝別監洪在羲(後改名洪啟薰)。堀本禮造、鈴木金太郎等13名被朝鮮起義士兵和市民所殺的日本人被供奉入靖國神社。
  李是應的國王生父身份令同是皇帝生父的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同情,他反對囚禁李是應。慈禧太后命令將李是應囚禁於保定,朝鮮高宗數次上疏乞恩,諸親貴也為此說情,但清朝一直拒絕釋放。清廷於外藩事,向來不主張干涉,惟獨對李是應例外;且朝鮮穩定後,善後事宜也未嘗過問,惟獨不許李是應歸國,這是慈禧太后以此來警告同樣是國君生父的奕譞。奕譞曾經讀李熙的為父求情表,要求慈禧太后加恩外藩,乞准所奏,放李是應歸國,以全父子之情。慈禧默然久之,微哂曰:「吾此舉正別有深意,將使天下有子為人後者,有所警惕而不敢妄為耳。非於李是應有何仇怨也。」奕譞戰慄失色,伏地不起。慈禧太后笑而慰之曰:「王毋多心,吾知王忠敬,此語並非為王發也。」命二宦官掖之而出。奕譞數日惘然若有所失。後來由於閔茲映外交依附沙俄引起清朝不滿,1885年釋放李是應回國制約閔茲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