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一場始於十八世紀中葉,在一些西方國家發生的工農業、能源、交通、通訊和醫學等方面的變革。約從1750年起,西方的生產方式有了下列的改進:
1.在工、農業生產上普遍採用機器取代人力,
2.發展新能源推動機器運作,
3.改善交通運輸和通訊系統,
4.在科學和醫學上有極多新發現。

工業革命首先發源於英國,是因為英國擁有下列優越的條件,使她成為工業革命的先驅:
1.英國在海外擁有很多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提供廉價的原料和龐大的出口市場,促使英國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來提高產量。
2.英國是一個島國。她擁有強大的海軍來防禦外來的入侵,帶給居民長時期和平穩定的生活,助長貿易的發展,帶動了消費需求,同時激發了生產方式的改進。

約從1750年至十九世紀末年期間,工業革命從英國傳播至大部份西方國家。工業革命自問始從後,便一直發展至現在,從沒有停止過。

◎引發工業革命的原因甚多,其中較重要的有下列幾項:
1.人口的增加:
隨十八世紀歐洲人口的增加,勞動力充足,工商業日益發展、社會需求也不斷增加,家庭式作業已不能滿足需求。因此,人們便致力改良生產技術,從而引發工業革命。
2.新機器的發明。
隨各類型機器的發明及採用,生產工序逐步以機器取代人力。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並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展開。
3.世界貿易的發展。
十八世紀時,一些歐洲國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出口市場,促使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因世界貿易發展而引致的需求,人們便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提高產量,從而引發工業革命。
4.資金的積聚。
貿易的增加,使商人積聚了財富。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他們致投資改良生產技術及發明新機器。這些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展開。
5.封建制度的結束。
隨封建制度於十八世紀初結束,貴族與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和在貿易上的專利也隨之消失。這些改變,推動了自由貿易的發展,使工商業日漸蓬勃。原有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貿易發展的需求。因此,人們便積極致力增加生產,因而激發了生產方式的改進,並引發了工業革命。

◎農牧業的發展 約於十八世紀初年在歐洲展開。
當時,農業生產技術有所改進,使農產量大增,糧食供應充足;同時,過剩的勞動力亦轉向城市發展。這種轉變為其後的工業革命奠下了基礎。史稱這些在農牧業上的發展為「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農業革命期間,農業生產開始機械化,農民亦以穀物輪耕制(crop rotation system)取代三田制,又以科學繁殖法來代替自然繁殖法。因此,農牧業的產量得以大增。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年,在歐洲發生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
亦導致農業革命的展開。在這段期間,英國的毛織品銷售量大增,因此對羊毛的需求甚殷,商人們便千方百計地把農民的田地圈佔來作牧場,大量飼養羊隻。英國政府更通過法案,使圈地合法化,以促進毛織品的生產。富裕的地主進行圈地的具體方法如下:
1.把公地據為己有,
2.強迫小農戶出售土地,
3.與其他地主交換土地和交換地權,藉此合併分散的小塊耕地。

§農業生產機械化
耕地的擴大,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英國人杜爾在1701年發明了播種機(seed drill)(見右圖),揭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序幕。其後,各類型的新機器亦在農業生產工序中廣泛地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量。
§穀物輪耕制
耕地擴大後,農民開始以穀物輪耕制取代舊有的三田制。根據這種新式的耕作制度,農民每年種植不同的穀物,分別是小麥(第一年)、蕪菁及大頭菜(第二年)、目蓿(第三年)及大麥(第四年),每四年作一次循環。這樣,部份農地便不需休耕以恢復泥土的肥沃。由於全部農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農產量因而大增。
§科學繁殖法
耕地擴大後,農民以科學繁殖法來取代自然繁殖法,改良牲畜的品種,使牠們體型壯大,生長速度快,大大降低了飼養牲畜的成本,並提高畜牧業的產量。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農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一部份,因為農業革命是隨新機器的發明,農業生產機械化而展開。此外,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也是在同一時期發生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