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經濟奇蹟的幕後英雄4--王昭明

經濟奇蹟的幕後英雄4--王昭明

     王昭明先生最使人佩服的,他替國家做事,不論哪一階段,始終是劍及履及,不露鋒芒,堅持原則,紮實做事的信念。

       王昭明回顧過去四十年來的臺灣經濟發展,總有一些感觸,認為社會大眾總是對過去締造經濟奇蹟的辛勞,忘得太快,也太不愛惜,以致現在顯得逐漸喪失過去那種勤儉奮鬥的精神,在國人的勤勞度與日下降後,勞工缺乏敬業新,老闆沒有企圖心,使得整體經濟發展走入了瓶頸。他認為過去創造臺灣經濟的成功因素,值得國人引為借鏡:置之死地而後生。政府撥遷來台支出,舉國體認離此一步即無死所,在不能接受共產主義的前提下,成為臺灣成功的契機,竟是背水一戰的處境。這種處境激發了國人的潛力。

       王昭明若有所思的說,今天臺灣的社會恰恰相反,在優裕環境下,產生了惰性,失去了鬥志,與當年那種處在逆境,為生存而奮鬥的精神相去甚遠。

      當時沒有太多人搞政治,所以大家能潛心一致來努力建設,現在由於有太多人搞政治,因此把所有建設的心都分散了。雖然政治也是一種建設,但過度的從事政治,會使一些傻瓜「不再傻瓜」,人人都學聰明了。

      王昭明認為,社會實在需要一些傻瓜,用他們的傻勁來努力,來貢獻社會。但當社會每個人都變得非常聰明時,整個 環境會使人因聰明而不肯踏實做事,因此這是當年經濟發展較少有的現象。但今天,沒有人敢放手去做事,比起當年環境惡化的太多。

      當年政策選擇的正確:當年決策是,「民營化的經濟建設」,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雖是理所當然,但四十年前,卻是很不容易的選擇。

      王昭明指出,四十年前的思想,認為生產工具的公有化是相當普遍,而且這種思想深深影響著決策決定。由於受美援的衝激,及決策者的理念和美援相互配合,經過一番爭辯後,很多產業如塑膠與人造纖維、紡織都確定交給民間投資。

      王昭明認為,當初這些產業若是公營,相信這四十年來,民營事業不會發展如此之快。以四十年前為例,公營事業總產值佔百分之八十左右,現在倒過來佔了百分之二十不到。決策的選擇正確,經濟也因而有了成就。

      檢視這些成功的因素,王昭明認為我們今天應更有好的條件來締造新的臺灣發展契機才對。從人才、資金、經驗、技術都不比過去四十年差,卻未料到過去兩年來,臺灣出現了富裕中的貧窮,游資多、國民儲蓄率高、外匯存底全世界冠軍,但大家覺得並不愉快,生活內涵也不滿足,今年以來更出現經濟的衰退,這些現象,使得我們要重新加以評估。

       王昭明分析,四十年來,政府一直以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來發展經濟,但卻面臨如教育、文化、生態保育等在市場經濟之外無法顧及的建設,使得這近一兩年來社會出現了不正常的「非經濟因素」的發展障礙。

       這些障礙包括了敬業精神的鬆懈、生活的糜爛、文化教養的不足與慾望的粗俗化。在勤勞努力逐漸退色,慾望卻持續增加時,社會就開始形成「走捷徑」的風氣,包括投機、暴利一下子就迸現了。勞動參與率最近兩年明顯下降,冒風險的人膽子越來越大,甚至搶奪、勒索、導致治安的惡化。而惟利是圖、絕對的個人主義,又令人憂心。

      王昭明形容這是一場惡夢,希望這場惡夢及早過去。 王昭明認為要拾回過去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因素,其實並無捷徑,除了政府及企業界共同努力改造產業結構,提升技術基礎外,國人還應拿出決心,發揮勤儉奮鬥的精神,在政府的領導下,精誠團結,必能再創臺灣經濟發展的第二春!


來源:
http://www.lib.ncu.edu.tw/kuo/nomiracle_pe.htm#王昭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