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俄羅斯戰略火箭軍技術學院及附屬博物館

俄羅斯戰略火箭軍技術學院及附屬博物館


位於俄羅斯卡盧加州「巴拉巴諾沃-1」軍事基地的戰略火箭軍技術學院



首先,工作人員向訪客們展示了RS-12M「白楊」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車庫內。








導彈系統的指揮和控制車。


另一輛指揮控制車,旁邊是運載/發射車。


車尾的伸縮天線。


車庫通視圖。


發射車尾部的支架。


「禁止踐踏」
車前的支架稍小。


中間的兩個車軸是傳動軸,前面的三個車軸是轉向軸。


啟動發動機,廢氣從軟管裡排出。




指揮控制車駛出戶外。


車頭安裝了一台柴油發電機。


車尾是戰鬥人員的艙室。


狹窄的臥艙看起來就像火車包廂,共有兩間,一間有四個舖位,另一間有兩個舖位。


指揮控制車裡還設有一個小廚房,照片中的是冰箱。


簡單的炊具。


可旋轉的機槍架。


「一號戰位」
這就是控制導彈發射的地方。


車庫一下子變空了。


飛彈發射車駛向林間的環形路。機動洲際彈道飛彈RS-12M「白楊」開動啦。


發射車的後支架。


容器裡裝有推進火藥,用於將飛彈推出發射筒。











雖然這套飛彈系統是用於培訓的教具,但它仍然保持著戰鬥狀態。


小心的退回車庫。


接下來去參觀博物館,它被稱作「俄聯邦戰略火箭軍博物館」。


在這裡,你能看到蘇、俄武裝部隊過去六十年間使用的各型火箭和飛彈。


館內允許拍照,但僅限九種老式型號。


它們包括傳說中的:R-2、R-5M、R-12、R-14、R-16、R-9A、UR-100、R-36和RT-2。


R-2飛彈是在R-1導彈的設計基礎上研發的。R-1則是納粹德國V-2火箭的蘇制改良版本,並在問世後很快得到改進。R-2(北約稱SS-2)的射程更遠,在結構上至少有四處明顯改動。雖然自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但射程猛增到原來的一倍以上,達六百公里。


使用液氧和高濃度酒精的RD-101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比R-1飛彈的RD-100型發動機重量減輕一點四倍。


一九四九年九月,R-2飛彈進行首次測試發射,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批准入役,一九五三左右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前後總共生產了一千五百四十五枚R-1和R-2導彈。


R-5「勝利」是前蘇聯在冷戰期間研製的一種單級液體中程彈道飛彈。其改良型號R-5M被北約稱為SS-3「訟棍」。


R-5最初被設計為一枚裝備可分離彈頭的再入式單級飛彈。R-5M則是前蘇聯部署的第一種搭載核彈頭的飛彈,其有效載荷比R-5型更大,自重也更輕。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正式列裝部隊,一九六七年退役。


R-12「德維納河」(北約稱SS-4「涼鞋」)是前蘇聯在冷戰時期研製部署的另一種單級液體中程彈道飛彈,具有攜帶百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攻擊中距離目標的能力。一九五九年列裝部隊。


為提高抗核攻擊能力,前蘇聯決定研製一種改進型的R-12飛彈井。一九五九年,在卡普斯京亞爾進行了世界首次飛彈井下發射。
一九六零年,四個團的R-12飛彈被部署在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和加里寧格勒地區執行戰備值班任務。
一九六二年,三個R-12飛彈團被運往古巴,引發了古巴飛彈危機。


R-14「丘索瓦亞河」同樣是前蘇聯在冷戰時期研製的一種中程彈道飛彈,北約稱為SS-5「短劍」。設計師是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揚格利。生產線設在克拉斯諾雅茨克的No.1001設施內。





R-16是前蘇聯部署的第一種成功的洲際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7「鞍工」。這種飛彈長三十點四米,直徑三米,發射重量一百四十一噸,攜帶五百萬至六百萬噸級熱核彈頭的最大射程為一萬一千公里,攜帶三百萬噸級彈頭的最大射程為一萬三千公里。它的圓概率誤差(CEP,衡量飛彈命中精度的尺度)約二千七百米。


R-16的研製過程中曾發生過一次重大事故。一九六零年十月二十四日,一枚原型飛彈在發射架上爆炸,殺死一百多人。政府試圖掩蓋真相,數十年後,這起被稱作「涅傑林災難」(時任戰略火箭軍司令的涅傑林元帥與陪同人員坐在距離發射架二十米的卡車內現場觀摩,爆炸後屍骨無存)的事件才最終真相大白。


因為參加項目攻關的大部分技術人員死於這場災難,所以R-16飛彈的首飛被推遲至一九六一年二月。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日,飛彈具備了初期作戰能力,此後一直使用到一九七六年。一九六五年,R-16進入部署高峰,最大數量達到八個團、二百零二枚。與之相比,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時,前蘇聯僅部署了不到五十枚這種導彈。


R-16是真正意義上的的第一代洲際飛彈,與主要屬於實驗性質的」第零代「R-7」七號「彈道飛彈相比有著顯著的改進。R-16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二元推進劑。它最初使用不具備抵抗核攻擊能力的地面發射架,正常值班的飛彈存儲在庫房裡,要達到發射狀態必須花費三小時進行吊裝、加注工作。加注了燃料的飛彈僅能維持數天(三十天)的待命時間,因為硝酸氧化劑對燃料箱有腐蝕作用。一旦超過此期限,燃料就必須被卸載,而彈體則直接運回工廠重造。即使燃料加注完成且事態緊急,前蘇聯飛彈在發射前仍要等待制導系統的陀螺儀加速自旋二十分鐘。

儘管存在上述缺點,R-16無疑是蘇前聯掌握的第一種真正可靠的飛彈戰略核威懾力量。





前蘇聯人深知這種飛彈的脆弱性,從一九六三年起,部分R-16U型飛彈被轉移進六十九座地下發射井。為節約經費,每套綜合發射設施包括三個發射井和一個共用的燃料加注系統,這使得它們在遭受美國的單次核攻擊時更易受破壞。








R-9(北約代號SS-8」黑羚羊「)是一種兩級液體彈道飛彈,一九五九年設計,一九六一年首次試飛。R-9相比之前的蘇聯飛彈進步明顯,能夠提供一千六百千克的有效載荷,射程約六千海里(一萬一千公里),命中精度一海里(兩公里)——不僅更精確,在戰術使用上也更加靈活。


UR-100(北約代號SS-11」美洲百合「)是蘇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九六年間研製和部署的洲際彈道飛彈。








UR-100是一種兩級液體推進劑輕型洲際彈道飛彈。最初型號裝備五十萬至一百一十萬噸級的單一核彈頭,後來的型號可以攜帶三個或六個MIRV彈頭(分導式多彈頭)。它採用井下發射,配套的15P784型發射井比早年的飛彈系統在設計上大大簡化了:包括抗核攻擊的地下掩體和獨立中央指揮所控制的無人發射筒。此外,UR-100也是首個裝備了由V·格拉西緬科設計的彈道飛彈防禦對策(missiledefensecountermeasure)」帕爾瑪「的蘇聯彈道飛彈。


R-36系列是前蘇聯在冷戰期間設計的一種洲際彈道飛彈兼空間運載火箭。








R-36(北約代號SS-9「懸崖」)是一種兩級火箭,使用液體二元燃料,二甲基聯氨為推進劑,四氧化二氮為氧化劑。








控制火箭發動機的旋轉齒輪。


RT-2(北約代號SS-13」野人「)洲際彈道飛彈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六年間服役。


RT-2是前蘇聯列裝的第一種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飛彈,由先前的RT-1系列發展而來。這種三級慣性導向飛彈能夠媲美美國的」民兵III「型。它搭載一個單一的六百千噸級核彈頭,部署在約什卡爾奧拉飛彈發射場,使用井下發射——儘管前蘇聯設計者們當初擬定的是鐵路機動發射。
RT-2飛彈的第二級和第三級彈體後來被用於研發RT-15機動彈道飛彈系統。(實際是直接挪用了)











彈頭部分。








指揮所。


在這裡,戰略火箭軍學院的學生們能學到在地下指揮所服役的特殊知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