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方圓約百公里,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佛教興起遲於洛陽白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李白應邀遊山,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詩贊「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引來了曆代文人雅士,於是九華名遂聞於天下。稍後,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衆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華山拾寶岩建伏虎庵;唐朝開元年間,有僧人檀號來此修行。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5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爲僧,渡海來華,到九華山苦修,居住東崖峰的岩洞中,感動衆多善男信女,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捐資,爲金喬覺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金喬覺圓寂時,相傳山嗚穀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屍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衆尊爲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遂成爲地藏菩薩道場。

千餘年來,九華山佛教曆經興衰,大體有五個時期:唐中期初創;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發展;明清達到鼎盛。明朝洪武、宣德、萬曆年間屢次賜金修建化城寺,萬曆年間還兩次給九華山化城寺頒賜《藏經》。自明代起九華山日益興旺,寺庵總數超過一百,僧尼衆多,與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稱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巡遊江南,分別欽賜「九華聖境」、「芬陀普教」御筆匾額,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九華山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除化城寺十方叢林外,又形成了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祗園寺四大叢林。到清朝未年,九華山寺廟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餘座,僧衆多達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迹衆多。在全山120平方公裏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鍾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爲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 (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千。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淩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維妙維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地藏菩薩

「地藏」是梵文ksitigarbha 的音譯,【地藏十輪經】稱其「安人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前句取一「地」,後句取一「藏」,故名「地藏」。地藏有一美稱:「大願地藏」,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比較起來,毫不遜色。

佛教中【地藏本願經】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冥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託,遂在佛前立下大勢願:「為是罪惡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另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地藏的來歷有許多說法:
一、大願地藏: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託付,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下世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兼任幽冥教主。
二、本為婆羅門女: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指佛、法、僧)」,不久命終,「魂神墮在天間地獄」。婆羅門女之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於佛寺供養。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夢遊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之夢遊,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宏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上方便,使令解脫。」
釋迦告訴文殊說:「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也。」
三、地藏前身為目犍連:目犍連為釋迦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神通第一」,相傳救母於惡鬼群叢,作盂蘭盆會,歿為地藏王。但按佛教說法,目連最終只修得羅漢身。目蓮後遭橫死,根本沒能當上菩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