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二次大戰美日的關鍵之戰 中途島

二次大戰美日的關鍵之戰 中途島

中途島戰役, 發生於 1942 年 6 月 4 日, 距離珍珠港事變約半年, 一般公認是美日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 在軍事史上, 乃是史上第二場雙方海軍皆以航空母艦為作戰主力的戰役, 也是第一場從頭至尾, 雙方海軍艦艇並未進入艦上人員視界內的戰役, 可說是代表著海戰新型態的開端.

珍珠港事變後,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活動主要是沿著南太平洋群島推進, 逐步指向紐澳兩國外圍. 為何會突然進攻位於中太平洋上的中途島呢?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戰前曾任日本駐美大使館武官, 深刻瞭解美國工業潛力的龐大, 一旦全面動員轉為軍工生產, 絕非日本可以匹敵. 因此, 山本始終反對對美開戰l; 縱使開戰, 也應在最短時間內尋求解決. 山本相信, 日本必須在太平洋上獲得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勝利, 以盡快逼迫美國人走上談判桌, 尋求某種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和平.

殲滅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 乃是其中最可行的方案. 日本將可以威脅美國西岸, 美國因此必須挪用大量資源於本土防衛, 很可能無法重建一支足夠強大的太平洋艦隊來挑戰日本. 如此一來, 美國就可能接受談判下的和平. 所以, 山本接下來必須考慮的是, 面對珍珠港事變中逃過一劫的美軍航空母艦, 應如何誘其出戰, 將其殲滅呢?

山本最後決定以中途島做為誘餌的動機, 乃是美軍的 "杜立德行動". 珍珠港事變後, 美軍決定設法轟炸日本本土以激勵民心士氣. 由於海軍艦載機航程過短, 執行任務的美軍航空母艦必須過於接近日本海岸, 而面臨日本潛艇威脅; 因此, 美軍決定採用機身較大, 航程較遠, 勉強可以在航艦上起飛, 但無法在航艦上降落的陸軍 B-25 轟炸機 ( 美國當時尚無名義上的空軍編制 ).

美軍轟炸本身所造成的損害甚微, 但的確達成激勵民心士氣的預期目的, 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戰略效果! 由於美軍使用的是原本該由陸上機場起飛的陸軍大型轟炸機, 日軍在研判後認為, 中途島是最有可能的美軍轟炸基地. 顯然的, 中途島已成為日本本土空防的最大威脅!



山本的作戰計劃大致如下: 先以一支以小型航艦為主力的艦隊攻略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 ( 這兒遠比中途島更接近美國西岸 ), 意圖先將美軍航艦兵力吸引到這兒. 隨後, 由南雲中將所率領的四艘主力航艦 ( 佔全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 所構成的艦隊將猛烈空襲中途島, 並由另一支艦隊所載運來的登陸部隊予以佔領. 最後, 同時擁有陸基和艦載航空兵力的日軍, 將好整以暇, 以逸待勞地痛擊姍姍來遲的美軍航艦兵力. 此外, 山本本人則率領著海戰的傳統主角, 戰艦群, 在南雲後方壓陣.

可惜的是, 美軍是很差勁的演員, 完全不按照日本導演的劇本來演出! 因為, 美軍雖然無從得知日軍的全盤計劃, 卻早已猜到中途島才是日軍的主攻目標.

當時, 美軍對於日軍的通訊密碼, 僅能破解大約十分之一. 然而, 美軍發現日軍通訊中提到 AF 的次數明顯增多, 因此猜測 AF 很可能即為日軍的下一個目標. 但是, 究竟美軍是如何得知 AF 即為中途島呢? 關於這一點, 乃是整個中途島戰史中最戲劇性的一段故事! 至少有三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 是美軍太平洋艦隊情報單位不厭其煩, 重新整理過去攔截到的所有日軍通訊, 再逐一比對日軍的實際行動後, 強烈懷疑 AF 即為中途島. 為求証實, 情報單位說服司令部以密碼通令中途島, 以明碼回報一則假情報: "本地缺乏淡水". 爾後, 美軍攔截日軍監聽單位的通訊, 發現其中有一則 "AF 缺乏淡水" 的密碼通訊, 就此得到確認.

第二種版本, 大致和上面雷同, 但是在確認的過程中, 美軍司令部乃是同時要求太平洋若干有可能成為目標的據點 ( 包括中途島及美國西岸 ), 以明碼分別發出內容各自不同的假情報 ( 包括 "中途島缺乏淡水" ), 從而確定 AF 的含義.

至於第三種版本, 就更戲劇化了! 故事是說美軍在某艘日軍沉沒潛艇上打撈到一副日軍海圖, 上面每一條經緯線並非以慣用的經緯度標識, 而是有各自的英文字母代號. 其中, A, F 兩條經緯線的交會處正是中途島. 某位負責處理這份海圖的美軍情報軍官, 由此聯想到 AF 的解答.

和美軍相較下, 日軍的情報作業顯得嚴重不足. 為求掌握美軍航艦動向, 日軍計劃派遣一架飛艇前往珍珠港進行偵察; 途中將在法屬 "巡防環礁" 的海面降落, 藉由與之會合的日軍潛艇來補充油料. 孰料, 在預計會合時間恰好有一架美軍水上飛機在環礁中錨泊, 致使日軍潛艇不敢浮出水面. 日軍高層遂在沒有任何替代方案的情況下, 下令取消此一代號 K 計劃的偵察行動.



作戰直前, 美軍主力完全不理會日軍在阿留申方面的攻勢, 三艘航艦已全部集中在中途島西北方海域佈防, 並派出少量的艦載機偵察日軍航艦位置; 而由中途島起飛的美軍飛艇也盡可能地延伸偵察範圍, 希望在日軍艦載機航程外提前發現日軍艦隊. 在日軍方面, 南雲中將由於缺乏珍珠港的偵察情報, 且得知美軍航艦並未出現在阿留申群島, 因此不得不假定美軍航艦有可能就在附近. 故而, 南雲亦很謹慎地派出麾下各艘重巡洋艦所配置的水上飛機, 去搜索海面.

經過上述的努力後, 當日本第一波飛機空襲中途島時, 美軍已掌握到日軍艦隊的大略位置, 並因此加速向西南方前進, 以縮短雙方距離; 美軍艦載機陸續起飛以進一步搜索日軍艦隊詳細位置, 如果可能, 則攻擊日軍艦隊; 然而, 日軍就連美軍艦隊存在與否, 都一無所知......

鑒於中途島空防薄弱, 且還有殘餘目標, 日軍第一波飛機領隊友永中尉在返航途中, 以無線電要求再次轟炸. 此時, 在日軍各航艦飛行甲板上待命起飛的第二波飛機, 機腹下掛的是攻擊艦艇用的魚雷. 由於尚無發現美軍艦隊的報告, 南雲遂下令第二波飛機改掛攻擊地面目標用的炸彈, 並盡快起飛, 以便甲板容納即將返航的第一波飛機; 後者降落後, 將重新整備, 掛載魚雷, 準備迎擊 "可能" 存在的美軍艦隊.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 當時的航空母艦只有一塊矩形的, 起降兩用的飛行甲板, 尚無專門用於降落的 "斜甲板", 亦無設在甲板前端, 可用以縮短飛機起飛滑行距離的彈射器. 因此, 所有準備起飛的飛機都必須集中在甲板後端; 也因此, 同一艘航艦, 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及降落作業, 只能擇一進行.

大約就在日軍第二波飛機換彈完畢, 準備起飛時, 突然傳來發現美軍航艦艦隊的消息!! 情報來自利根號重巡洋艦其中一架水上飛機, 該機稍早由於彈射器故障而延遲起飛. 否則, 它或許能在南雲下令換彈前就已發現美軍艦隊......

發現美軍艦隊後, 由於第一波飛機返航在即, 南雲決定先回收第一波飛機; 同時, 亦下令第二波飛機再次換彈, 改掛魚雷; 待第一波飛機回收完畢後, 第二波飛機將起飛攻擊美軍艦隊. 於是, 每艘日軍航艦上都陷入忙亂之中: 露天的飛行甲板忙著回收第一波飛機, 飛行甲板前端的昇降機忙著把第二波飛機撤到甲板下的機庫, 機庫中忙著為第二波飛機換彈, 換下來的炸彈還來不及搬回有防爆設備的彈藥庫.......

這時候, 貼海攻擊的美軍魚雷攻擊機群殺到了!! 負責艦隊防空的日軍戰鬥機俯衝而下, 在各艦防空砲火的配合下, 有如猛虎撲兔, 輕易地瓦解了美軍飛機的第一波攻勢. 然而, 日軍艦隊的高空門戶, 卻因此短暫地洞開......

美軍俯衝轟炸機群, 原本已和魚雷機群失去連繫, 因此各自為戰, 先後抵達. 卻恰如其時地出現在日軍艦隊上空. 剎那間, 日軍赤城, 加賀, 蒼龍三艘航艦已在美軍俯衝轟炸機接連的命中彈下, 全部陷入火海, 迅速失去戰鬥力, 並在這一天結束以前先後沉沒! 唯有距離較遠的飛龍, 暫時逃過一劫......

飛龍隨後發起攻勢, 重創了美軍約克鎮號航艦 ( 該艦後來在設法拖回珍珠港的途中, 與護航的驅逐艦同時被日軍潛艇擊沉 ). 然而, 到了下午, 飛龍仍舊逃不過美軍艦載機的集中攻擊, 最後亦難逃沉沒的命運......

當日軍航艦群遭逢厄運時, 山本下令戰艦群加速前進, 意圖以戰艦巨砲捕捉美軍航艦. 無奈美軍在陸續擊沉日軍航艦後, 並未追擊原本伴隨日軍航艦的重巡洋艦群等次要艦艇, 反而很明智地下令東撤, 拉開雙方距離. 山本不得不放棄計劃, 承認失敗.



關於中途島之役, 比較浪漫的說法, 認為日軍是因為運氣不好才輸掉的. 但其實, 日軍在戰術上, 的確犯了幾個關鍵性錯誤. 個人以為, 山本整個作戰計劃過於複雜細密, 缺乏彈性, 乃是第一個錯誤. 一旦某個環節出錯, 亦或敵人反應模式不如預期, 將無以為繼. 其次, 山本放棄直接指揮航艦艦隊, 而交給較不熟悉航艦作戰的南雲中將, 乃是第二個錯誤. 再其次, 為了避免意外, 而將日本國民心理上的鎮國之寶, 戰艦群, 遠遠地擺在後方, 準備在佔領中途島後才投入第二階段作戰 ( 亦即殲滅美軍航艦 ), 乃是第三個錯誤. 再者, 對於美軍 "缺乏淡水' 欺敵作戰缺乏警覺性, 則暴露出日軍對於通訊保密的長期疏忽, 這是第四個錯誤. 至於取消 K 計劃, 則是影響深遠的第五個錯誤. 這項決定, 使得南雲缺乏適當的美軍動向情報, 成為同時追逐兩隻兔子 ( 中途島, 和美軍艦隊 ) 的獵人, 因而進退失據, 顧此失彼, 兩度下令換彈, 終於釀成日本海軍的悲劇. 最後, 日軍四艘航艦統一作業, 缺乏責任分工, 乃是第六個戰術錯誤. 如果一開始就能分配一兩艘航艦, 專責待命攻擊美軍航艦, 戰役結果必然大不相同.

此外, 還有一項深層因素. 日軍艦艇自日俄戰爭以來, 普遍過度武裝, 和英美等國同噸位艦艇相較下, 火砲口徑及數量都要來得大和多; 排水量都用在這方面, 所犧牲的即為裝甲的厚度. 而損失管制作業的不確實, 更使得情況雪上加霜. 以參戰的四艘主力航艦而言, 竟然沒有一艘航艦的飛行甲板是防彈鋼板! 自然一炸就爆, 一爆就燒, 一燒就沉.

總之, 中途島戰役使得日本損失了六艘主力航艦中的四艘, 以及艦上大量的熟練飛行員及艦勤人員. 由於日本重工業生產力, 及人員補充能力皆遠不如美國, 此一物質及時間上的損失, 直到戰爭結束都沒能彌補過來. 日本再也無力和美國進行另外一場勢均力敵, 航艦對航艦的海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