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

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



阿蘇級大型巡視船二號艦出羽號(PL-42)
1000至2000噸型的大型巡視船(Patrol Vessel Large,PL)是日本海上保安廳的骨幹力量,以遠海警備巡邏、救難搜索為主要任務。由於北韓不審船以及日漸升溫的獨島、 尖閣諸島等爭議,2000年代以來建造的新一代大型巡視船更重視火力與機動性能,最大航速都超過30節, 而且開始設置直昇機起降甲板,強化了與直昇機協同作業的能力。

海上保安廳建造有若干專職的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大多數管區都配置一艘;此種巡視船的原始設計包括支援海上救災、污染防制等能力,並搭載經過潛水與急救認證的潛水士與機動救難士,能因應突發的海難、海上災害、污染等事件而出動;此外,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都配置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與油料整補設施(在2000年代以前,海上保安廳的大型巡視船都不具備起降直昇機的能力),能配合直昇機出海進行洋面搜救任務。少數管區如位於瀨戶內海的第六管區,則以中型巡視船擔任救難強化型巡視船。

命名方面,大型巡視船以日本半島、海岬、海灣、島來命名。

知床級大型巡視船

知床級巡視船式根號(PL-109),船首配備一門人力操作的20mm機關砲。知床級是日本邁入「新海洋秩序」時代後大量建造的大型巡視船。

艦名 知床級(しれとこ型)
類別 1000噸型大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77.8 寬9.6 深5.3
排水量(ton) 標準965 滿載1200

艦體材質 鋼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7000

雙軸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4400
乘員 40
武裝 40mm/35mm/20mm機砲一座

航空設備 無
搭載艇 7m高速警備艇*1(初始搭載)
複合高速警備艇*1(2000年起搭載)

姊妹艦 共28艘

在1977年7月日本領海法生效後,由於引進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與12海里領海,日本海上保安廳管轄的範圍立刻擴大50倍,達到405萬平方公里;為了因應勤務量的大增,海上保安廳立刻著手擴編海上警備兵力,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開始快速大量建造知床級大型巡視船。在短短四年內,日本總共完成了28艘知床級,成為往後二十幾年內海上保安廳的中堅骨幹兵力。

知床級的設計係由1973到1974年建造的兩艘「900噸型巡視船」大王號(PL-15)與室戶號(PL-16)發展而來,這兩艘具有實驗性質的900噸型巡視船的主要技術特徵包括增大的柴油機功率,使航速達到20節以上,此外也是海上保安廳首度引進自動化電力控制系統與可變距螺旋槳,此外還將減搖水槽由船身內部移到上層結構兩側來增加效能,同時開始設置任務情報中心(Ope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OIC),把艦上的雷達偵測、導航、指揮、通信與船內監控管制等集中在上層結構的一個單一艙間來增加指揮效率,至於船上武裝則包括一門設置於船首的40mm機砲與一門設置在船尾的JM-61六管20mm旋轉機砲,兩者都由人力操作。由於大王號部署在日本北方海域,因此採用耐冰船體並加裝防凍設施,而室戶號則在氣候較為炎熱的日本南方海域值勤,因此設置空調。知床級的設計沿用了大王號/室戶號的基本 構型,以及OIC、耐冰船體、自動化控制輪機設備、在上層結構兩側的減搖水槽等設計,此外針對耐波姓與人員適居性進行改良,船體長度增加,修改船首形狀來改善耐波能力。

為了改善耐海能力,知床級的船艛設置於艦體中部。艦尾設有拖曳航行裝置,可拖行遇難故障或查緝扣留的船隻。為了因應服役地點的氣候,知床級依照內部起居裝備又分為南方熱帶型與北方寒帶型。武裝方面, 知床級僅在艦首平台設置一門火砲,取消大王號/室戶號的後方機砲,早期使用40mm機砲,爾後部分艦艇改用Oerlikon的KDC 35mm單管機砲,服役後期又改成JM-61 20mm旋轉機砲。 知床級最初搭載一艘7m高速警備艇來進行緝捕臨檢工作,從2000年開始則換成複合高速警備艇。

進入1990年代後期,知床級由於年事日高、航速不足,以致於難以應付逐漸升高的東海、尖閣諸島情勢以及北韓不審船的入侵;而基於成本效益,日本也沒有為這些老艦換裝新的RFS遙控射擊系統。由於全數28艘 知床級在四年內建造完畢,意味同樣也會在短短數年內密集地屆滿預定的25年船齡,致使海上保安廳必須在2000年代大量建造大型巡視船艦來替代知床級。在2000年,本級艦南鹿號(PL-105)因衝撞事故而率先除役,其餘本級艦也從2005年開始陸續除役。

隠岐號大型巡視船

隱岐號巡視船(PL-01)係針對海上救難與海下搜索打撈而建造的大型救難強化巡視船。

艦名 野島級(のじま型)
類別 1000噸型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87 寬10.5 深5.5
排水量(ton) 標準993 滿載1500

艦體材質 鋼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7000

雙軸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4400
乘員 39
武裝 六管20mm旋轉機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起降甲板、燃油整補設施
搭載艇 7m警備救難艇*1
7.5m潛水支援艇*1

姊妹艦 共1艘

PL-01 隱岐(おき) 石播東京 1989/9/21 第八管區 境 更名順序:野島(のじま)、隱岐(おき)

在1989年9月服役的野島號(PL-01)是一種救難強化型大型巡視船,特別著重於海上救難、海下搜索打撈等機能。 野島號服役之初部署於第三管區(橫濱),在1997年轉調第八管區(境),艦名改為隱岐。

隱岐號採用平甲板構型,與過去海保的各類大型巡視船相較,整體佈局有不少更動,例如其上層構造物與小艇吊架等盡量集中於 艦體中央,艦尾騰出較大的空間設置直昇機起降平台以及各種救難、搜索載具的操作空間。由於設計經過改良,隱岐號的穩定能力比以往的大型巡視船有顯著進步。艦上搭載一艘7m警備 救難艇與一艘7.5m長的潛水支援艇,可操作ROV水下 遙控載具進行海底搜索,並設有供潛水人員使用的設備與減壓艙。而為了支援水下搜救打撈,艦上還配備固定式艦底聲納。

隱岐號另一技術特徵就是在艦尾增設直昇機起降甲板以及航空燃油整補設施,能配合保安廳Bell 212型直昇機協同作業 ;雖然不像直昇機巡視船(PLH)般設置機庫,但這這能讓海上保安廳直昇機著艦進行加油與簡單的整補,或者讓機組員換班休息乃至於暫時安置機上的被救人員,大幅增加了保安廳直昇機的作業範圍與任務彈性;日後保安廳 多數一千噸以上大型巡視船,也都配備了直昇機甲板。除了特別重視的救難機能之外,隱岐號仍保有完整的海上警備與指管能力,艦橋駕駛室後方設有保安廳標準的 行動資訊中心(Ope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OIC)。

襟裳級大型巡視船

襟裳級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栗駒號(PL-06),位於船舯的並列式煙囪為外觀的一大特色。

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於日本東北地區的超大地震與海嘯之中,栗駒號受到海嘯沖擊而擱淺在宮城縣松島灣。

艦名 襟裳級( おじか型)
類別 1000噸型大型救難強化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91.5 寬11 深6.4
排水量(ton) 標準1268 滿載2006
艦體材質 鋼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7000
雙軸

航速(節) 20
續航力(海里) 3044
乘員 34
武裝 單管Oerlikon 35mm機砲*1(PL-02~08)
六管20mm旋轉機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起降甲板、燃油整補設施
搭載艇 7m警備救難艇*1
7.5m潛水支援艇*1

5.5m高速警備艇*1(PL-02)

姊妹艦 共7艘

艦名 建造廠  
PL-02 襟裳
PL-03 久高  
PL-04 彌彥
PL-05 出島
PL-06 栗駒
PL-07 薩摩
PL-08 土佐


襟裳級是隱岐號的放大改良型,同樣屬於救難強化型巡視船。襟裳級的艦體結構稍微放大,艦首加高以強化抗浪能力,上層結構比隱岐號更為緊致,橫列式雙煙囪設於艦體中段,兩煙囪間設置ROV無人遙控水下搜索載具的容納庫。艦尾直昇機甲板由原本隱岐號的高架形式,改成與艦尾結構一體化,使甲板強度增強,足以供SA-332L超級美洲豹中型直昇機進行起降操作。 襟裳級維持與隱岐號相當的20節航速,但是續航力則明顯減少。

與隱岐號相同,襟裳級的上層結構兩側分別掛載了一艘7m警備救難艇與一艘7.5m潛水支援艇;首艦襟裳號(PL-02)最初於艦尾設置一個小型塢艙,搭載一艘5.5m級高速警備艇,但實際作業發現在惡劣海象中難以收放操作,實用性不高,從二號艦開始便取消了 這個設計,原處改成救難物資收容艙。基於1997年1月發生在隱岐島外海的俄羅斯油輪燃油外洩事故,本級艦又進一步加裝海面油污回收裝置來因應類似的重大海洋污染事件 ;此種油污回收裝置由V形攔油索與汲油器組成,由煙囪外側的吊臂進行收放,能在淺海或大洋環境使用。襟裳級配備的ROV水下載具是三井造船公司生產的N-100EX型,長1.2m,空重45kg;裝備此種ROV載具,使襟裳級能支援沈船探勘搜救、海底管線勘查、海上污染調查等。此外,艦上也配備與海上保安廳測量船相同的海底地形掃瞄聲納,能進行海底地貌掃瞄以及火山/地震活動調查。

武裝方面,首艦襟裳號僅在艦橋前方平台上設置一座20mm六管旋轉機砲,二號艦開始則進一步在艦首增設一門奧利崗(Oerlikon)35mm單管機砲。

襟裳級的栗駒號(PL-06)在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海嘯時受到衝擊而擱淺,船底破損,後在函館室蘭造船廠修復,2011年12月重新服役。


阿蘇級大型巡視船



阿蘇級大型巡視船的首艦阿蘇號(PL-41)。阿蘇級是2001年九州西南不審船事件後保安廳推出的第一種

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擁有超過30節的航速與精準強大的自動化40mm快砲,是海上保安廳對應

不審船威脅的主力之一。

阿蘇級巡視船二號艦出羽號(PL-42),注意其艦橋造型有所變更,比首艦阿蘇號更為流線。

加速中的出羽號,主機廢氣由艦尾排出,受到整個艦體與水噴射推進器激流的掩蔽,大幅縮短對方目視觀測的距離。

艦名 阿蘇級(あそ型)
類別 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77 寬10 深6
排水量(ton) 770
艦體材質 輕合金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4
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34
武裝 自動化單管40mm機砲*1(FCS帶動)

航空設備 無
搭載艇 高速警備艇*1
複合警備救難艇*1  

姊妹艦 共1艘

PL-41 阿蘇(あそ) 三菱下關 2005/3/15 第七管區 福岡  
PL-42 出羽(でわ) USC京濱 2006/4/12 第二管區 秋田  
PL-43 白山(はくさん) USC京濱 2006/4/12 第九管區 金澤  

受到1999年能登半島不審船事件,海上保安廳隨即開始規劃建造一系列大、中、小型新型巡視船,具備優秀高速與敏捷機動性能以及精準強大的火力 ,專門針對「不審船」這類兼具高速與高危險性的目標。在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中,負責圍捕的海上保安廳巡視船遭到北韓不審船以機槍、RPG火箭還擊,事後打撈不審船又發現該船上還藏有82mm無後座力砲、14.5mm雙聯裝高平兩用機槍等強大武裝,進一步促使海上保安廳強化新型巡視船艦的戰力;而阿蘇級便是基於此種背景之下問世的第一種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三艘阿蘇級從2005至2006年服役,每艘平均造價約53億日圓。

以往海上保安廳的大型/中型巡視船艦最高航速不過20節左右,然而1999年在能登半島出現的北韓不審船卻展現出35節以上的高速,當場將在場的海上保安廳 大型/中型巡視船艦甩開,只剩下續航力不足的巡視艇以及海上自衛隊船艦驅逐艦能繼續跟隨;而在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中,從上午6時20分海上保安廳Beech 350巡邏機開始監控北韓間諜船,到中午12時48分首艘保安廳巡視船引佐號抵達現場與間諜船接觸,經過了足足六個小時,反應速率仍嫌不足。因此,阿蘇級等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將高速性能指標一舉增加到30節以上 ,盡可能縮短緊急反應的時間,並能持續對具備高速性能的敵對船隻進行跟蹤。為此,阿蘇級擁有四座柴油機構成的強大動力,更是海上保安廳第一種以水噴射推進器取代傳統大軸的1000噸型巡視船。水噴射推進器不僅加減速比傳統螺旋槳更快,而且直接改變噴流方向來實現轉向,機動迴旋性能與敏捷度遠勝過依靠舵效應的傳統型推進系統;這使得阿蘇級不僅在航速方面不輸給不審船之類的特殊高速目標,在近距離對峙、攔截、緝捕的機動性能也大幅改進。在試航時,阿蘇級曾跑出36節的高速。

為了減輕重量以提高航速,阿蘇級捨棄傳統鋼材,改用輕質合金來建造艦體 ,不過也付出更為昂貴的造價。 阿蘇級也捨棄了傳統的直立式煙囪設計,主機排氣口設置於艦尾靠近水線處;此種設計有利於增加視覺隱蔽性,以往傳統直立煙囪的巡視船艦加速時,主機全功率運轉造成的大量廢氣 直衝天際,容易讓對方警覺到巡視船正在加速,並採取迴避措施;而阿蘇級將排煙口設在艦尾水線處,受到艦體隱蔽,可大幅縮短排煙被目視觀測的距離,減少對方反應時間 ;此外,由於廢氣與水噴射推進器的激流混合,也有降低紅外線訊號的效果。此外,省去直立 煙囪也有利於增加可用甲板面積,並減輕上部構造重量。基於首艦阿蘇號(PL-41)的操作經驗,後續兩艦稍微修改了位於艦橋後方的主機進氣口設計。 此外,阿蘇級的起居空間也納入女性乘員的考量。艦上設有標準的OIC行動資訊中心。 鑑於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的教訓,之後海上保安廳新造的巡視船艦都重視 對小口徑武器的防護,包括在駕駛台、重要艙室等部位設置防護裝甲;而阿蘇級的輕質合金艦體對於小口徑武器也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阿蘇級二號艦出羽號(PL-42)開始,設計有若干變更,最明顯的就是艦橋部位造型流線化。

裝備方面,最初阿蘇級預定採用30mm機砲,然而在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後,鑑於該艘北韓不審船的強大火力,保安廳遂更改設計,將阿蘇級的火力升級為 瑞典Bofors 40mm快砲。 阿蘇級的40mm快砲為海上保安廳首度採用的新型式,全自動操作,由射擊管制系統(Fire Control System)帶動。與先前海上保安廳用於帶動20mm機砲的RFS遙控射擊系統相較,FCS更為精密完善,與軍規系統同級,不僅具備持續追蹤修正,演算時還會將大氣條件(氣溫、氣壓、濕度等)考慮進去,故能有效控制射程更遠的40mm快砲在長距離精確命中目標。FCS整合艦橋頂部的紅外線熱影像裝置,能在夜間或惡劣天候清楚辨識海面或鄰近海岸線處 的目標,並在顛簸的海面上自動瞄準數公里外的目標特定部位。 設置自動化40mm快砲後,阿蘇級能在絕大多數對方可能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外,便優先開火並準確命中目標。 為了在夜間緝捕與識別不明船隻,阿蘇級設有強力探照燈, 艦橋後部兩側也設有可播放日文、韓文、中文的大型平面字幕顯示機,用於播放停船指示等警告信號。為了遂行臨檢、強行補拿等任務, 艦橋後方兩側搭載了高速警備艇與複合警備/救難艇各一。

飛驒級大型巡視船

飛驒級大型巡視船的木曾號(PL-53)。飛驒級同樣是2001年九州西南不審船事件後建造的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

比阿蘇級多了一門20mm自動快砲與直昇機甲板。飛驒級將擔任海上保安廳攔截不審船高速編隊的旗艦。


從艦尾看木曾號。

艦名 飛驒級(ひだ型)
類別 2000噸型航空甲板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95 寬13 深6
排水量(ton) 1800
艦體材質 輕合金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4
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武裝 自動化單管40mm機砲*1(FCS帶動)

自動化六管20mm旋轉機砲*1(RFS帶動)

航空設備 直昇機甲板  
搭載艇 高速警備艇*1
複合警備救難艇*1  

姊妹艦 共1艘

PL-51 飛驒(ひだ) 三菱下關 2006/4/18 第九管區 新瀉  
PL-52 赤石(あかいし) 三菱下關 2006/4/18 第十管區 鹿兒島  
PL-53 木曾(きそ) USC京濱 2008/3/11 第八管區 境  

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後,海上保安廳除了規劃1000噸型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阿蘇級),稍後又以阿蘇級的設計進一步放大,成為2000噸航空甲板高速高機能大型巡視船,即飛驒級巡視船。飛驒級的艦首艛正面呈現洗鍊的大傾斜角度,後部設置一個大型直昇機甲板,強度足以承受AS-332L1超級美洲豹或EC-225等海上保安廳較大型的直昇機。飛驒級同樣沿用阿蘇級的高速設計,採用四具柴油機與四具水噴射推進系統的組合,最大航速超過30節,艦體採用輕質合金建造,主機排氣口設置於艦體兩側水線附近。為了改善耐波力,飛驒級裝有海上保安實驗研究所最新開發的電腦控制穩定鰭系統。飛驒級的武裝比阿蘇級更強,除了由FCS射擊管制系統帶動的新型Bofor 40mm快砲外,還有一座由RFS遙控射擊系統帶動的20mm自動機砲,兩者以背負方式設置於艦首;艦橋上方同樣設有夜間使用的紅外線熱影像偵蒐/瞄準系統,用於海面監視與火砲射控。與阿蘇級相同,飛驒級艦上重要艙室部位都有防彈裝甲保護。飛驒級的造價比阿蘇級更為高昂,單艦平均成本達79億日圓。

總計1999年能登不審船事件與2001年九州不審船事件後,海上保安廳共規劃了阿蘇級、飛驒級大型巡視船以及350噸寶島級高速巡視船和航速高達40節的250噸劍級高速特殊警備船,組成對應北韓高速不審船的編制;這樣的編隊包括一艘飛驒級、一艘阿蘇級與兩艘劍級,由噸位最大的飛驒級擔任指揮 。

波照間級大型巡視船


波間照級大型巡視船的博多號(PL-62)。波間照級堪稱飛驒級的簡化縮小版本,原本打算作為全面取代知床級的

骨幹型1000噸大型巡視船,但服役後發現其側面排氣口的設計容易衍生許多問題,所以建造九艘之後終止,並以新的設計來接續。

艦名 波照間級( はてるま型)
類別 1000噸型擲點機能強化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89 寬11 深5
排水量(ton) 1300
艦體材質 輕合金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4
水噴射推進器*4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里)  
乘員  
武裝
自動化單管30mm機砲*1(RFS帶動)

遙控高壓水砲*1

航空設備 直昇機甲板  
搭載艇 PL-61~65:
7m複合警備救難艇*2

4.8m複合警備救難艇*2  

PL-66~71:

4.8m複合警備救難艇*3

姊妹艦 共9艘


PL-61 波照間(はてるま) 三井玉野 2008/3/31 第十一管區 石垣  
PL-62 博多(はかた) 三井玉野 2009/2/2 第七管區 福岡  
PL-63 與那國(よなくに) 三井玉野 2009/2/2 第十一管區 石垣  
PL-64 本部(もとぶ) 三井玉野 2009/3/3 第十一管區 管區本部  
PL-65 國頭(くにがみ) 三井玉野 2009/3/12 第十一管區 中城  
PL-66 若櫻(しきね) 三菱下關 2009/10/7 第三管區 橫濱  
PL-67 甘木(あまぎ) 三菱下關 2010/3/11 第三管區 下田  
PL-68 涼風(すずか) 三井玉野 2010/3/11 第四管區 尾鷲  
PL-69 甑(こしき) 三井玉野 2010/3/9 第十管區 鹿兒島  


鑑於1970年代末期建造的大批知床級大型巡視船在2000年代迅速屆齡,海上保安廳亟需規劃新一代大型巡視船艦 來替換。同時,2004年中國保釣人士強行登上釣魚島(尖閣諸島的主島)事件也刺激海上保安廳強化尖閣諸島的 巡護防守。為此,海上保安廳遂正式決議建造1000噸型擲點機能強化巡視船(又稱強化基地型巡視船),這就是波照間級。

波照間級堪稱飛驒級的縮小簡化版,上層結構容積縮減,艦體長度與寬度都減少,排水量降至1300噸,採用輕合金製造的半滑航艦體,仍保有超過30節航速的高機動性以及直昇機甲板 ,可起降EC-225或AS-332L1超級美洲豹等級的直昇機。 為了大量建造,波照間級勢必不可能採用飛驒級、阿蘇級上昂貴的Bofors 40mm快砲與FCS射擊管制系統,而改成 一門由RFS遙控射擊系統導控的MK-44 30mm自動機砲,對付一般目標依舊綽綽有餘。波照間級雖然降低了與不審船類目標格鬥的遠程火力,不過駕駛臺、重要艙室仍設置裝甲來增強對小口徑武器的防護。 為了對非法入侵船隻(如漁船或保釣船)進行驅離,波照間級艦首部位(30mm砲位前方)設有一挺遙控操作的水砲。與飛驒級相似,波照間級的船首艛仍維持大幅度傾斜,動力為四具柴油機與四具水噴射推進器的組合; 主機排煙口仍位於艦體兩側,但為了減少設計的複雜度(在水線位置的排氣口必須進行必要機械設計來防止進水),排煙口遂移至較高的位置,而非像阿蘇級、飛驒級般靠近水線部位。

波照間級另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警備艇的攜帶量,搭載於艦橋後方;前五艘波間照級(PL-61~65)搭載四艘複合警備救難艇,其中兩艘為7m型,兩艘為4.8m型 ,而從若櫻號(PL-66)開始則改成三艘4.8m型警備艇。先前保安廳多數的大型巡視船都只能攜帶一艘警備艇,最多只能供數人搭乘進行登島緝捕,在面臨保釣團體登島時可能力不從心;而能搭載 三至四艘快艇的波照間級, 就能確保運送足夠的人力上島進行壓制或緝捕。波照間級配備精良的紅外線熱影像儀等光電偵蒐裝備,可用於洋面與島面監視及火砲射控。艦上還配備 影像資料傳輸系統,與紅外線系統,在第一時間將拍攝畫面傳回保安本部等單位,作為蒐證之用 ;不過從七號艦甘木(PL-67)開始,由於預算縮減,取消了影像資料傳輸系統。此外,艦橋兩側也設有保安廳巡視船艦常用的 平面字幕顯示器,可顯示日文、中文與韓文。波照間級還具備海上補給母船的功能,為小型巡視船進行一定的燃油物資補給,或提供 其人員休憩,延長其洋上持續作業能力,為海上保安廳整體巡邏能力帶來加乘。

首艘波照間級在2008年3月服役,經過一段測試期間後,從二號艦起又進行少許修改。前五艘波照間級之中,四艘配屬於管轄尖閣諸島海域的第十一管區。 由於尖閣諸島離第十一管區距離最近的石垣島也有170km之遙,離沖繩更遠達420km;即便是高速的小型巡視船,從石垣島前往尖閣諸島也需耗費三小時, 且小型巡視船續航力有限,很難在海上長時間巡邏警戒。有了自持力足夠、機動力強又兼具母船功能的波照間級之後,海上保安廳的洋面持續監控能力便 大幅強化;平時保持兩艘波照間級在尖閣諸島附近海域長時間持續活動,在中、港、台保釣團體的船隻接近時於第一時間阻止, 而後續增援兵力將在三小時內從石垣島基地趕來。此外,在2008年12月發生的中國海監46與海監51號巡邏艦接近尖閣諸島事件中,第一時間前來攔截的海上保安廳 知床級巡視船國頭號(PL-126,爾後移編第二管區並改名為松洲)由於艦齡老舊、機動力不佳,難以阻止這兩艘中國新型海監船隻的行動;而在具備高速、高機動性的波照間級大量裝備之後 ,類似的對峙形勢將大為改觀。

最初海上保安廳打算以波間照級全面替換知床級;然而,波間照級服役之後,海上保安廳發現波間照級的側面排氣口設計衍生了不少問題。首先,側面排氣影響了船舶航行時的低速穩定性,尤其是在救難作業時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其次, 或許是為了提高高海象情況下的抗浪性能或簡化防進水設計,波間照級把側舷排氣口拉高到較接近主甲板的位置,這種設計導致高溫廢氣更容易對自身艦尾兩側的甲板作業造成干擾,在接舷作業時也更容易給鄰近船隻的甲板帶來不便。雖然 先前的飛驒級也是側置的排氣口,但飛驒級畢竟是針對追擊不審船任務而 針對戰術性能進行強化的特殊巡視船隻,為了強化隱蔽性能而犧牲若干次要特性仍屬合理;而類似的問題在作為通用巡視船的波間照級就比較無法容忍,更何況波間照級的排氣口 更靠近甲板,衍生的問題比飛驒級更多。

因此,海上保安廳在平成17至平成19年度規劃建造九艘 波間照級(PL-61~69)之後,就取消了後續的建造計畫,包括原本打算在平成21年度(2009年)訂購的第10與第11艘(PL-70~71)。接著,海上保安廳修改波間照級的設計,船型予以適度放大來強化耐海能力,並恢復傳統直立式煙囪,並從平成23年度(2011年)首度編列預算,成為接替波間照級的後續生產型號。

1000噸型巡視船(平成23年度)

2011年中出現的新一代1000噸型巡視船想像圖;此巡視船首度於平成23年度預算書中提出,基本上是以波間照級

為基礎,改用傳統直立式煙囪來取代問題不少的側置排氣口,並稍微放大船型來強化抗浪性。

艦名  
類別 1000噸型巡視船
尺寸(公尺) 長92 寬11.5 深5
排水量(ton)  
艦體材質  
動力系統/軸馬力  
航速(節)  
續航力(海里)  
乘員  
武裝  
航空設備 直昇機甲板  
搭載艇  
姊妹艦 至少4艘

艦名 建造廠 服役時間 管區 保安部/署 備註
PL-72      
PL-73      
PL-74      
PL-75      

 

如同前述,海上保安廳原本打算以2000年代下旬陸續建造服役的波間照級1000噸級巡視船來取代原有的知床級,成為海上保安廳的下一代主力大型巡視船;然而波間照級服役後,海上保安廳發現其側面排氣口的設計會對諸多作業造成不便,因此第九艘以後的生產計畫遭到終止。

接著,海上保安廳修改波間照級的設計,而這個新版本的1000噸級巡視船便首度出現於海上保安廳在平成23年度(2011年)的預算書中,在該年度新編列四艘1000噸型巡視船的預算,並預計從2014年開始投入服役。

依照2011年公布的草圖,新1000噸級巡視船基本上是改為直立式煙囪的波間照級,許多原本的主要特徵都予以維持,包括正面傾斜的流線型船艛、艦尾大面積的直昇機起降平台等,裝備也大致相同,包括高解析度熱影像儀、艦首的30mm自動化機砲與遙控水槍。另外,新1000噸型巡視船的船艛兩側的封閉性似乎比波間照級進一步提高,這可能也是基於增加耐海能力的考量。

依照平成23年度預算書,這種新巡視船的尺寸比波間照級更進一步放大,長度為92m,寬為11.5m,著重於強化惡劣海象的耐波性能,在浪高5至8m時仍能 有效值勤。艦體的增長可補償採用直立式煙囪之後佔用的甲板面積,而直立式煙囪的抗浪性能也比水線式排氣口為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