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工作10年,窮忙又「薪」酸?搶救35歲的4個覺悟

工作10年,窮忙又「薪」酸?搶救35歲的4個覺悟

工作10年,窮忙又「薪」酸?搶救35歲的4個覺悟
作者:許瓊文


當兩個人薪水只夠剛好支應生活開銷,談到結婚、生小孩、買房子及小孩教育,每一點都讓人嘆氣。

不過,路是人走出來的。今年31歲的陳玉翎剛當上母親,喜悅寫在臉上。為人妻、為人母的願望,都在她的計劃中實現。

因為想住在台北市、又不想被高房價綁架,她與先生同住在娘家。這是在有限資源下,陳玉翎找到的折衷做法。她認為,對婚姻、小孩的夢想,不應該被經濟壓力啃噬,透過某種「有計畫的妥協」,一樣可以達到圓滿。

我一直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大學推甄進入中文系,就是希望進媒體業工作;大學時交往的男朋友是現在的先生,兩人也按照我的計劃,在28歲結婚,30歲生下第一個小孩。

兩人生活,比一個人劃算

我先生家在桃園楊梅,但是我們工作都在台北,所以婚後要住哪裡,婚前一開始就討論過。

我知道在台北買房子、維持我原本在士林的居住環境,以我們目前的所得是很困難的,既然沒有辦法,就先不要買,但也不必因此就被房子卡住,而不敢結婚、生小孩。

決定要住在娘家,其實是經過一年的思考。婚後第一年,我們在娘家附近租了小套房當做新居。下班後,因為離娘家很近,還是每天回去吃飯。但這樣其實很累,因為假設8點下班,回家吃飯、休息一下,再回到租屋處也很晚了。

我沒有勉強先生非得怎麼樣不可,只是一年後,他也認為既然要生小孩,我媽媽願意幫忙帶,不如住回娘家,省下每月1萬多的房租,也不用每天兩邊跑。

很多人覺得,我想做的事就去做,似乎沒有考慮後果,媽媽也說我「憨膽」(台語),沒房子、也沒賺很多錢,有欠考量,但結婚、生小孩,我都是有計畫的完成。

結婚是因為交往很久了,結了婚,才代表兩個人真的在一起。而且兩個人的經濟比一個人劃算,吃自助餐,兩個人只要120元,一個人可能就要75元,一起吃比分開吃劃算。

家庭,是工作、理財的動力

對我來說,有家庭當後盾,是我想過的生活,這是件我一定要做的事,也會讓我對外更有力量。

當初我爸媽結婚時,身上只有3,000元,兩碗魯肉飯加上一塊豆干可以吃一餐。我相信,既然他們可以,我也可以。倒也不是說非得像爸媽那樣省錢,而是我有多少資源,我就過怎樣的生活,小孩不一定非穿GAP不可,夜市的衣服一樣好穿。

我把財務交給先生管理,因為他在銀行擔任理財專員。我們每個月固定存入收入的二分之一,而且隨時有一筆大約6個月薪水的緊急備用金;其他超出的錢,才拿來自由花用。

所以,儘管對婚姻、家庭,我沒有想太多就踏進去,但我很有信心,因為我知道目標在哪裡,錢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賺得到。
現在,我唯一擔心的,是如果我無法如想像般在工作中繼續成長,那該如何有轉換到新領域的能力。

假使一開始薪水比較少也沒關係,只要是我有興趣、想學習的工作,我會讓老闆看到自己的價值。畢竟,有溫暖家庭做我的後盾,就是我最大的前進動力!

35世代剪影

陳玉翎,1981年次

暨南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畢業

《動腦》雜誌襄理

已婚,育有一子

在台北與娘家父母同住

搶救35歲,先要有這4個覺悟

2009年5月,日本NHK電視台在「日本的明天」系列專題中,播了一部紀錄片《搶救35歲的明天──來自未來的建言》。節目播出後,引起觀眾廣大的回響與討論,收視率高達10.6%,超越很多黃金檔趨勢劇。

‧工作10年,薪水成長幅度緩慢

‧擁有滿手證照,卻找不到好工作

‧看樣子40歲才能結婚

‧結婚後要靠夫妻雙薪,家庭才能存活

‧房貸要揹到70歲

‧生了一個小孩,不敢再生第二胎

節目中公布了NHK與三菱總合研究所共同合作,以35歲世代為對象的萬人問卷調查結果,上述幾個現象就是內容之一。

以這份調查為主軸,NHK與三菱總合研究所同年又推出《搶救35歲》一書,想像20年後經濟持續低迷,因為人口減少,導致個人稅金及社會保險負擔加重的生活,再度在日本掀起話題。

只是,一本明明是探討日本35歲世代的書,為什麼內容對台灣同一世代的人而言,感覺竟然如此貼近?那是因為,台灣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


就在去年12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宗弘等人推出《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真實呈現台灣年輕人當前的處境,一樣也點出台灣社會在20年內即將面對的各種危機,如工作貧窮、貧富差距與人口萎縮等。

在台灣,以每5年算一個世代的話,截至2011年止,30~34歲的人口數高居各世代之冠,足足有202萬人;35~39歲的人口數則有184萬人,數目也高居第3。這群人是未來社會的活力與核心,卻也肩負了前所未有的責任與壓力。

這兩本書不約而同地指出,35歲世代目前正面臨了4大問題。

1. 文憑貶值,高學歷≠高薪

在台灣,大學已經擴張到人人都有機會入學的地步,連帶使得文憑嚴重貶值,高學歷已無法和高薪劃上等號。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顯示,2010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大約是2.6萬元,研究所畢業生也只有3.1萬元,想和上一代一樣,靠努力讀書就能在社會向上流動,幾乎不可能。

2. 工作窮忙,「薪情」沈重

自2001年至2011年11月止,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只成長了2,200多元,等於沒有加薪。

至於日本的35歲世代,從1997年至2007年間,男性年所得足足少了200多萬日圓,10年間出現了急速低所得化的現象。愈來愈多的「窮忙族」出現,意味再怎麼工作也無法輕鬆度日。

3. 正職工作減,非典型就業增

從1987年至2007年的20年間,日本以男性為主的正職員工在企業受聘的比例中,從83%掉到了76%,衰退達7%,企業傾向雇用派遣或部份工時的員工,亦即所謂的「非典型就業」員工。

在台灣,非典型就業者佔全體就業者的比例雖然沒有日本來得高,大約6.92%,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勞動市場的非典型工作者人數已明顯增加。

非正職員工的工作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隨時都可能被裁員。當然,他們的薪資也無法與正職員工相比,而且一旦兼職,就很難回到正職,對工作與未來的不安全感,持續擴大。

4. 不敢生小孩,負擔反而更大

因為經濟、社會因素的各種考量,日本與台灣的生育率長期偏低,2010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更驟降到0.895人,成為全世界最低。

少子化的後果在於人口嚴重老化,年輕人的負擔會愈來愈重。2010年,台灣平均7個青壯年人要扶養1個老人,如果出生率沒有成長,到2025年,可能3個青壯年要扶養1個老人;2060年時,幾乎每個青壯年都要扶養1個老人了。


上述4大問題,反映在生活與工作上,是衍生成更多的問題:經濟能力無法跟爸媽相比;中年未婚,還跟爸媽住;想往高處爬的工作夢想破滅;不斷轉行再轉行;找不到工作,做不了喜歡的行業;離鄉、返家,都因為沒工作……。

最令人洩氣的一件事是:往後10年,經濟不可能「有感」復甦,未來該怎麼辦?

林宗弘以日本為例,憂心的指出,35歲世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成長,享受父母打拼的成果,然而,「這個看似最幸福的一代,卻可能面對社會結構中各種惡化的經濟與人口趨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