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淺談揚州十日及嘉定三屠的由來

淺談揚州十日及嘉定三屠的由來

清兵入關, 各地紛紛有抗清的組織,清將於忿怒之餘, 往往下令屠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揚州十日" 跟 "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 : 豫親王多鐸率領十萬清兵圍攻揚州, 史可法組織軍民日夜堅守,清兵自入關以來,
從未遇過這樣頑強的抵抗, 破城後, 多鐸為了洩恨, 竟瘋狂下令屠城十日。
在這次血腥的大屠殺中, 共有數十萬人喪生,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 "揚州十日"。

清兵入關,在與清的抗爭中,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明政權是一支重要力量。而史可法則成為這支力量的有力支持者。
當時,以史可法為代表的東林黨大臣魏忠賢餘黨在立帝的意見上形成對立,二者擁立的對象不同。
後來,魏忠賢餘黨中的馬士英連結握有兵權的大臣迎品行惡劣的福王來到南京,之後,東林黨人一個個被排擠。
史可法被迫離開南京到揚州督師。他的被迫離京使朝廷上下的正直之士感到氣憤,太學生數百人聯名上書要求收回成命。
史可法明知派往揚州是排擠他,卻仍以大局為重,毅然應命。臨行前,有人說:『您就像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文武兼備。』
史可法說:『我恐怕沒有諸葛亮那樣的才能,卻很想效法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史可法到揚州,平日與將士同甘共苦,『士不飽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用)』
雖身居督師高位,但出差不講排場,膳食不求精美,夏天不睡竹席,冬天不穿皮裘,睡覺不解甲。
他以身作則,嚴以律己,深受廣大的軍民尊敬和愛戴。經過一番整頓,江北的軍事形勢有了明顯改觀。
後來,清軍派人送來了攝政王多爾袞給史可法的勸降信,許予高官厚祿,許他一個富貴的未來。
但史可法沒有妥協,沒有退讓,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次年,南京小朝廷因內亂鬧得滿城風雨,福王(弘光帝)詔令史可法速率軍渡江支援南京。
史可法上書指出清兵的威脅遠大於內亂,不可撤去前線主力去平息內亂。但福王卻下詔責之。
史可法被迫率軍回南京。不久,內亂平息。然而,江北清軍已長驅直入,直逼揚州。
史可法聞訊,從南京一日一夜冒雨奔回揚州。揚州保衛戰於焉展開。

清兵由多鐸率領,至少十萬人,而明軍不足兩萬人。多鐸多次誘降史可法,史可法皆將來書投入水中。
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攻城。史可法日夜組織軍民堅守,在最危險的時刻,還寬慰居民,
決心『一人當之,不累百姓』,軍民莫不感泣。然終於寡不敵眾,清軍佔領全城。
史可法對清軍大呼:「史可法在此!」被俘後,多鐸仍不斷勸降史可法,
史可法回答:「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志不可屈!」從容就義。
清兵自入關以來,從未遇過這樣頑強的抵抗,多鐸為了洩恨,竟瘋狂下令屠城十日。
在這次血腥的大屠殺中,共有數十萬人喪生,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後,屍橫遍地,史可法的忠骸也無從找尋。
後來,史可法的家人把他穿的衣服和笏板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供人們憑弔。
這也是後世所稱為衣冠塚的由來之一


嘉定三屠則起因於剃髮令

也就是所謂的剃髮易服,是指中國明末清初滿族統治者用暴力手段逼迫全國漢族人改剃滿族髮型、改穿滿族服裝的民族政策。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
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隨後頒發「剃髮令」,引起漢人強烈反抗,不得不暫緩施行。
次年清兵進軍江南,再度頒發嚴厲的「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
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
滿族封建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清軍血腥鎮壓漢人反抗的兩大歷史事件即與「剃髮易服」有關。
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
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如同當時江南很多城鎮一樣, 南京投降後, 嘉定也曾 "結綵於路, 出城迎之,
競用黃紙書 "大清順民" 四字揭於門, 旋緘邑篆並冊籍上於郡"
之後, 多爾袞頒發了 "留髮不留頭" 的嚴厲薙頭令。薙髮對當時的漢人而言, 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的倫理觀, 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剃髮不僅有違傳統,也是一種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傳統知識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層民眾,於是各地紛紛起而反抗

第一屠 : 嘉定總兵官吳志葵, 逐走清政府派來的縣令,佔據了城市
當時,李成棟正在追剿佔據崇明的明軍殘餘勢力, 聞訊從吳淞回兵鎮壓
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 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 大屠殺持續了一日, 約三萬人遇害  
李成棟則 "拘集民船, 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 滿載而去了

第二屠 : 李成棟一走, 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五十人進城,
糾集民眾,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 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
數十里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民間炊煙斷絕。此為嘉定第二屠

第三屠 : 抵抗的餘波還在繼續,綠營把總吳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隨馮投降了李成棟,
但這是一次無望的起義,很快就被覆平, 李成棟惱怒,嘉定也再遭浩劫,連平息吳的造反外帶屠戮平民,
嘉定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這是嘉定第三屠
~~~~~~~~~~~~~~~~~~~~~~~~~~~~~~~~~~~~~~~~~~~~~~~~~~~~~~~~~~~~~~~~~~~~~~~~~~~~~~~~
但揚州十日主要是滿人對漢人的屠殺

嘉定三屠卻是標準的以漢制漢..
主因還是因為滿清實施剃髮令的關係

觀之滿清封建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的原因:
在下認為..以下2點
1.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
2.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
後來的歷史表明 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 習慣了滿族的髮式和服裝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 號召民衆剪去辮子時 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
原因主要是害怕剪去鞭子後被官府殺頭
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所注稱的"剃髮易服"這個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