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艋舺剝皮寮

艋舺剝皮寮

艋舺在萬華的康定路附近艋舺的整部片都是在剝皮寮這邊拍攝完成的。

福建漳,泉為主的唐山移民,渡黑水溝移民北部,結伴成群在沙麻廚社故址大溪口(今貴陽街二段口)建造茅屋數間,而後遷入愈多,形成“台北第一街“。原住民獨木舟的語音”艋舺“成了當地地名,而後淡水河東岸再延伸一列市街。拜淡水河航利所賜,艋舺成為北部商船縻集港埠,”一府(台南府)二鹿(鹿港),三艋舺“成了台灣開發史重要的篇章。

中國人民從常州,泉州,福建飄揚的黑色管道及移民到台灣北部。他們聚集在長江口的大溪,前棲息Samachu家族(入口的第2節,貴陽街),建成了幾個木屋那裡。然後,木屋的數量增加,成為“第一個在台北街頭。”當然,嘉,“獨木舟”的土著人的語言,已成為這個地方的名稱。接著,更多的街道上發現東岸的淡水河。尋回淡水河,具有便利的水上運輸。因此,Menjia已成為港口商船在台灣北部。古語雲:“第一個城市,台南,第二,鹿港,三嘉”是主要的一部分歷史台北的發展。

1738年,來自晉江,南安,惠安等泉州出身之“三邑人”捐資興建“龍山寺”,並往南發展而建有舊街,新店頭街(今貴陽街至廣州街間的西園路),從事台北米谷輸出,交換大陸物資工藝品輸入,當時的人往來台北多為了到艋舺街市經商貿易。1860年淡水成為通商口岸,1861年英國人於淡水開設海關與英國領事館,台北成為國外通商重鎮。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下郊的泉州同安被頂郊的三邑人驅趕,轉往大稻埕,沿淡水河建屋形成街市。1895年後,艋舺,大稻埕及台北城形成三市街,艋舺延續熱鬧街市,大稻埕是經濟作物的集散地,台北城則是行政中心;城內出入多文武官員,艋舺街市多是往來大陸與台灣的本國商人,大稻埕則以外國洋行及世界貿易商居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