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279坦克

279坦克

279工程(Obyekt 279;Объект 279,以下簡稱「279坦克」)是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Kirov)工廠設計師托洛亞諾夫(L. Troyanov)在1957年所研發的原型坦克。






主要設定
乘員 4(車長/commander, 砲手/gunner, 駕駛員/driver, 裝填手/loader)
長度 10.2 米
闊度 3.4 米
高度 2.74 米
重量 60 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 305 毫米
主要武器 130毫米M-65坦克炮
次要武器 1 x 14.5毫米KPV重機槍
機動性
發動機 16汽缸.2ДГ-8М(2DG-8M)或
ДГ-1000(DG-1000)柴油機
DG-1000引擎950匹/2DG-8M引擎1000匹
懸掛系統 液氣壓混合液壓臂
平地時速 55公里/小時
馬力/重量 匹/噸
行動距離 300公里

         279坦克的創意來自1950年代初人類對核戰爭這一新型廝殺方式的探索。在1953年蘇軍進行了多項核子爆炸試驗,同時在爆炸範圍餒內放置了很多經過改裝的坦克進行測試與評估。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區進行了一次有步兵參加的特種核爆試驗,蘇聯軍方發現在核爆一定的範圍內,坦克全部被衝擊波掀翻,這顯然不合當時蘇聯領導人大打核戰爭的想法。



於是由天才科學家L.S.托洛亞諾夫領導的小組開始進行「戰術核爆區用試驗性車輛結構279工程」,它也被當作和「277工程」競爭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樣品。托洛亞諾夫以對抗核子武器攻擊與爆炸後的風暴威力為作為考量的前提,於是他在設計上加強了279坦克的防護能力。基於這一點車身重量也就開始倍增,而車身重量倍增的結果就是如果接地的履帶寬度不足的話,279坦克除了在鋼筋混凝土地面來去自如之外哪裡也都別想去(事實上沒有相對強韌的懸吊性統支撐也是不可能讓坦克移動);這在野戰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所以托洛亞諾夫就加大履帶的寬度接地面積也倍增,成功地降低接地面積上的重量壓力並又設計了一種完全不合傳統規範但是可以防止爆炸暴風侵害的車體形狀。

蘇聯軍方對於279坦克的特性老是喜歡誇耀它的越野能力,因為它跟T-28超重型坦克一樣使用四條履帶,但是迥異於T-28坦克的是這四條履帶是集中並且均勻分佈在車體下方,並且這四條履帶又分為左右兩組,透過縱向箱型縱向大樑容納傳動系統與懸吊系統,同時還兼油箱使用..279坦克降低接地壓力的秘方其實只是裝備了4條履帶,這不算是太大的新鮮事,英國在1916年所研製過的「飛象」超重型坦克也是用4條履帶;美國軍方的T-28超重型坦克也是使用四條履帶;希特勒最愛的大老鼠雖然只有兩條履帶,但是寬度與279坦克還有T28坦克相差不多。

         279坦克的懸吊系統大概是蘇聯有史來最貴最豪華的液氣壓混合液壓臂配合三段式恆星式齒輪箱懸吊系統(planetary gearbox),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強坦克的越野或者跨越障礙能力,同時可以透過液壓臂增加主砲的俯仰角,提升相當大的戰術價值。據說279坦克的懸吊系統還有一種應變操作用途就是在核爆來臨時可以將車身降低,類似像螃蟹一樣趴在地上使通過底盤的風量略減於車身上的風壓使自己不至於翻覆。
         由於四條履帶集中並且均勻分佈60噸重的車身以及砲塔,以致於279坦克的接地壓力居然不可思議地「不超過每平方公分0.6公斤」(M1艾布蘭坦克的接地壓力還高達每平方公分1.06公斤),而且平整非舟狀(也就是惰輪與動輪的位置不高於路輪的意思)的履帶設計讓整體重量均勻地分攤在各種地面,就連沼澤也能陷而不溺。甚至不要說是樹樁,就連類似齊格菲防線上的「龍牙樁」也能如履平地般地輾過去。


由於考慮到中子彈這一新式武器的出現,279坦克車體外圈內部使用多夾層填充防輻射物質(在中子彈爆炸區,可以將殺傷力很大的快中子轉化為慢中子)。鑄造的車體厚度可達到269毫米,同時它採用「277工程」的炮塔;不過受限於著重防護的設計加上砲彈口徑的增加,炮彈攜行量只有區區24枚。雖然當時的華沙公約組織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裝甲部隊,但是最先具備完整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自動滅火系統的還是這一輛279坦克,當然煙霧發射器也沒少,更重要的是279坦克還有全車系恆溫調控系統。


大部分坦克車體的設計多半是稜線多過圓弧,279坦克卻用整圈較薄的橢圓形防盾包圍住車體,一方面用來對抗成型裝藥(HEAT)彈頭,讓彈頭的金屬噴流在穿透防盾後不會直接對車體造成損壞;另外就是當核子武器引爆後所形成的震波與暴風侵襲而來的時候,由於渾圓的外觀以致於震波與暴風在279坦克的表面無法獲得有效的施力面積,因此降低一般坦克會因為無法抵抗陣波與暴風而翻轉失事的機率。這個橢圓形防盾是由許多弧形呈梯狀的結構夾雜不等的厚度與傾斜度的鑄鋼所構成的。
至於整個砲塔也是以鑄鋼構成龜甲型的設計,加上呈70°抗成型裝藥彈頭的防護片,並且在砲塔與車身的接合處也加以保護。
從它特別的外觀指出當初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279坦克能夠在讓一般坦克都要打退堂鼓的惡劣地形中進行作戰,主要負責攻堅以及反碉堡作戰,甚至是發動地面攻擊時能夠支援反裝甲任務。也就因為如此,它被蘇聯軍方歸類為最高指揮層級(軍級)的預備武器。

279坦克是個巨砲主義的代表,採用130公釐60倍徑的M-65主砲(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時彈頭初速高達每秒1000公尺),搭配14.5公釐KPVT同軸重機槍並裝置在"Groza"(斯拉夫語「暴風」之意)穩定器上。M-65主砲同時還搭配一個半自動裝填器,畢竟130公釐砲彈的重量不是開玩笑的,同時也能精簡人力;更重要的是在半自動裝填器的協助下M-65主砲射速可高達5~7發(T-28超重型坦克的105公釐主砲居然依靠人力而且只能維持每分鐘四發)。不過由於主砲口徑過大,加上車身以防護力見強,所以載彈量僅有24發砲彈,重機槍載彈量也僅有660發。

M-65主砲還搭配傳統光學與雷達測距儀,加上一具自動導向系統(如果目標在視野範圍內但是不在瞄準位置上,這個系統會自動修正主砲進入射擊瞄準方位)以及L2夜視/紅外線儀。

大致上來說,279坦克似乎一時之間是全世界最優良的坦克之一,除了它可憐的載彈量之外。但是這麼優秀的坦克最後還是淪為庫賓卡戰車博物館永恆貴賓的原因是因為,赫魯雪夫是個崇拜飛彈與火箭的信徒,尤其他只特別鍾意搭配龍式(Дракон)飛彈的IT-1(ИТ-1;РАКЕТНЫЕ ТАНКИ)飛彈戰車而已。他認為「重型坦克應該被踩扁了扔到垃圾堆里去。」





赫魯雪夫崇拜飛彈與火箭.他特別鍾意搭配龍式(Дракон)飛彈的飛彈戰車IT-1(ИТ-1;РАКЕТНЫЕ ТАНКИ)
由於IT-1戰車穿甲能力差,它的龍式飛彈僅僅能擊穿傾斜60°同質軋鋼裝甲,加上發射時的危險範圍大,自衛能力不足,全數12枚飛彈發射完畢後再裝填困難,同時又背負一具重達520公斤的導引裝置,以致於越野能力受到限制,導致部隊怨聲載道罵名四起。很快地IT-1僅僅服役兩年並1970年退役。   


庫賓卡博物館中的"279工程"原型車
279坦克於1957年造出了原型車。這輛酷似幽浮而可稱為「外星坦克」在試驗場順利通過了技術審查,但是由於結構複雜造價昂貴,沒有量產。雖然作為一種坦克它沒能登上戰爭的舞台,但其驚人的創造性讓人讚歎不已, 然而279坦克依舊在庫賓卡博物館冷眼旁觀這一切變化,與他人訴說它的生不逢時與懷才不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