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遊世界/義大利最南端小島 北非難民的歐洲之門~

遊世界/義大利最南端小島 北非難民的歐洲之門~

造成366名難民死亡的一起海難,讓義大利小島蘭佩杜薩受到舉世關注。該島在義大利領土最南端,和它北端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島之間距離超過200公里,但距西邊最近的突尼西亞海岸卻僅約110公里。這座島嶼自古以來便是海上交通的中轉站。近年來,大批北非難民選擇由此偷渡歐洲大陸。為周邊海域的航船提供幫助,是蘭佩杜薩人一直以來的傳統,但過多的北非難民已經使面積僅22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0的小島,不堪重負。

「歐洲之門」的雕塑紀念偷渡喪生的難民。

一年有5.5萬人偷渡至此

據人民網報導,蘭佩杜薩島憑藉得天獨厚的秀美風光和毫無污染的自然環境,被遊人視作世界最美海島之一,島上的兔子海灘更是被TripAdvisor網站評為『全球十大最美海灘之首』。蘭佩杜薩的經濟支柱是旅遊業和漁業,人口基本都是義大利人。這個島在歷史上是古代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的登陸補給點,但後來因為海盜不斷侵擾而無人居住。1667年,朱塞佩·托馬西接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冊封,成為蘭佩杜薩島的主人,而他的後人於19世紀40年代又將該島出售給了那不勒斯王國,之後伴隨義大利的統一,於1860年正式劃入義大利王國的版圖。

歐洲大陸相對優越的條件一直都吸引著眾多處於貧困狀態的北非人民,而伴隨著近幾年北非不斷發生的局部衝突和政權更迭,越來越多的北非國家人民為求生,踏上偷渡路。據蘭佩杜薩副市長斯菲爾拉齊介紹說,僅2011年一年,因利比亞等國局勢動蕩,就有超過5.5萬北非難民由海路偷渡至此。為了紀念歷年來在偷渡中喪生的北非難民,義大利藝術家於2008年在蘭佩杜薩島創作了名為『歐洲之門』的雕塑,門上的不少裝飾物都是難民遺物。

在蘭佩杜薩島上,經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非洲難民經過,他們大多穿著收容中心發放的衣服,有的還透過街邊的公用電話給家人打電話。蘭佩杜薩難民收容中心副主任格雷科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該中心為初級難民救助機構,負責給新到難民進行註冊,錄入指紋等身份資訊存檔。同時,中心還要對難民進行必要的醫療檢疫,並提供飲食起居、發放衣物,難民們在此停留3天後就將被送往更高級別的救濟中心,由法院審核他們是否符合避難條件,符合條件就能留在義大利,享受相應難民待遇。

格雷科表示,因為歐盟內部缺少統一的移民政策,通常難民們都會因擔心註冊後無法前往進入其他國家,而拒絕配合身份資訊錄入。一些難民也都在採訪中向記者表示,義大利不會是他們在歐洲的最終落腳點,但不完成註冊難民就無法及時轉移,這時常造成人員滯留現象。斯菲爾拉齊表示,難民原本應在這裡停留72小時後,就被轉往西西里島和義大利本土,但大多數難民都無法被及時轉移,收容中心內經常人滿為患。

難民營戒備森嚴

蘭佩杜薩難民收容中心位於海島中部的峽谷內,在周邊密布的樹木掩映下並不顯眼。平日裡這裡大門緊閉戒備森嚴,雖然抵擋不住難民們透過各種手段溜出去閒逛,但外人想要進入其中卻是難上加難。據斯菲爾拉齊介紹,即使是蘭佩杜薩市長想要進入收容中心探視,也需要事先向省督府申請。由於各種條件所限,記者也未能如願進入中心內部探個究竟。透過圍繞著收容中心的鐵絲網發現,有不少滯留難民只能席地而臥,而鐵絲網也被用來晾曬衣物。


難民在政府前馬路上靜坐示威。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派記者韓秉宸拍攝。

隨處可見露宿的難民

難民收容中心設計規模只能容納800人。島上還有一處軍事設施用來安置婦女和兒童,此外再無其他設施可以收容難民,只好任他們在戶外起居生活和遊蕩。島中心附近的一片小山坡已成為難民集中落腳的地方,山坡上缺少衛生設施,很多人只能隨地大小便。山坡下一處沙灘堆滿垃圾,塑膠瓶在海上漂浮。

據了解,『最嚴重的時候,有幾千北非難民在短時間內接連登島,而收容中心只能安置其中的小部分,走在蘭佩杜薩街頭,隨處可見露宿的難民』,當地人普里斯蓋托回憶起那時的情景,不禁感到一陣後怕,『我們只有不到6000居民,如果當時發生什麼嚴重事件,那結果不堪設想。』當地人比昂德也表示,『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接種過疫苗,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攜帶病毒,但他們就這樣生活在我們周邊。』還有當地人抱怨說:『我們原來常常出門不關門,現在時時都得關門;我們原來很放心讓孩子四處玩耍,現在我們得天天看著孩子。』有當地家庭旅館業主說,『旅遊業是島上重要的經濟支柱,現在旅遊業很受影響』。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