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胡提爾戰術與閃擊戰術

胡提爾戰術與閃擊戰術

1917年7月, 俄國軍政大員克倫斯基發動俄軍一戰中最後一場攻勢戰役..... 第二次布魯希洛夫攻勢(克倫斯基攻勢)! 慘敗!
還不足以為這場戰役作註解!

        1917年9月, 剛接任在共黨作亂中風雨飄搖的俄國總理的克倫斯基, 又遭受一場"外患"的打擊!

        德軍上將 方.胡提爾 (Oskar von Hutier) 對著里加(Riga)發動了一連串的攻勢! 終在11月由共黨(內憂)終結了俄國生命!.....

        這次戰役中使用一種"滲透戰術"(infiltration tactics),
也可以叫作"胡提爾戰術"! 這種由魯登道夫領導的參謀總部提出的新戰術, 首次在里加試用成功! 也"順便"加速俄國投降的時間!
        為了方便, 我把胡提爾和閃擊, 名詞化!
        我想要先聲明一點, 這個戰術, 並不在於對舊有戰術的創新, 而在於對戰術教範做作一新的應用和結合! "陣地戰中的攻擊", 在法軍上尉Captin Laffargue研發出, "不幸"法英並不重識, 更"不幸"不小心被德軍撿去, 然後才有機會得以實現出其精神!
        在胡提爾中, 衝鋒(shock)部隊和後備支援部隊的搭配,是整個戰術的精華! 簡單的說, 砲擊 -> 衝鋒攻擊 -> 滲透 ->切斷 -> 包圍 -> 消滅! 就是這胡提爾的原則!
        
        使用短而猛烈並精準的砲擊, 震憾而不致命, 壓制而不消滅, 精確而不濫轟! 這是胡提爾砲兵的使命!

        受訓精良的衝鋒部隊, 向敵軍陣地迅速的攻擊及滲透!在"滾動的砲幕"掩護下, 迅捷的前進! 像鐘表一樣精準的搭配,衝鋒隊跟在砲幕後前進, 密接支援則由步兵輕火砲和航空軍的對地攻擊來擔任!

        衝鋒隊分成若干的戰鬥群, 從敵陣線"弱點"(soft spots)中滲入, 繞過堅強陣地(strong points)! 凡是無法一次消滅的陣地,由戰地指揮官決定殲滅或繞過滲透! 當指揮官下達"集中"後, 眾戰鬥群便脫離衝鋒線, 聯合消滅被選定的陣地! 不過指揮官受到的訓令是,盡量滲入並切段敵軍後方支援線, 孤立堅強據點, 逐漸向更深而防禦更脆弱的敵後方閃擊!

        當衝鋒隊滲入敵陣線後, 跟隨後方的支援部隊, 則緊接著對堅強敵陣地發動攻擊, 並由通信良好的系統, 聯合各預備武力,把被包圍的敵軍頑抗的陣地, 逐一殲滅並肅清!

        衝鋒隊盡量的滲透, 支援隊在其後逐一消滅敵陣, 對敵軍後方發動 深' 猛' 快' 的閃擊!

        在胡提爾中可以清楚看到五種基本概念和成份!
1.協同作戰; 2.機動化; 3.指揮; 4.後勤; 5.支援體系.

        首先是衝鋒隊和支援隊的搭配. [協同作戰]

        訓練精良的衝鋒部隊, 主要是滲入敵防線, 切斷敵後方對前線的支援, 並擊潰敵軍指揮系統, 讓後續跟隨而來的支援部隊, 能逐一解決敵軍堅強的陣地! 兩者需有嚴密的配合, 並且相互支援! 當集中攻擊令下達時, 支援部隊主攻敵陣, 衝鋒部隊則由側翼包圍敵陣, 聯合殲滅敵軍!

        第二, 機動性和速度

        不論是在騎兵鼎盛時, 或是戰車機動武力時代, 都著重部隊的速度! 攻擊部隊保持實力, 以極高速度向敵陣滲入, 以期一舉擊中敵軍後方指揮系統, 或切斷敵軍後方, 將敵軍前線孤立起來, 將戰場上的敵軍及陣地, 一舉殲滅!

        第三, 指揮官和良好的指揮通訊系統

        前線指揮官除了依照訓令作戰外, 其本身的判斷和決策,才是整個作戰的中心! 指揮官依據即時戰況, 決定攻擊重心, 並將命令傳達到戰鬥群中! 在二戰中, 無線通訊的發達, 才將這種即時命令發揮到極致!

        第四, 不斷暢流系統之後勤補給

        部隊前進的越快, 自己的陣線也越長, 相對的補給線也跟著延長! 其實也可以這樣說, 補給線越長, 陣線也可以相對著伸長! 1918年5月埃納河戰役中的第38後備兵團, 之所以能向前推進14哩, 這就是後勤的功勞, 古德林這時剛好是這兵團後勤官!

        最後是整體服務性之支援

        結合輕重砲兵'工兵'運輸'航空軍'等, 為衝鋒部隊提供良好的支援! 師級指揮官在各種戰況下, 將這種整體服務, 依序送上前線, 提供衝鋒部隊各種必要的支援!

        二戰中展現出來的閃擊戰術, 正是胡提爾新科技版本的戰術守則, 所以閃擊戰術就是新德國把祖先們精華, 發揮到極致完美的表現! 至於前代的基礎理念, 在後文會有陸續的證明! 就像解一道數學的證明題一樣.....

        師指揮官稟持所接受的訓令, 用無線電話對各戰鬥群下達其個人的命令, 在航空軍俯衝轟炸機和重砲兵掩護下, 從攻擊發起線奔出! 戰鬥搜索機動組, 不斷著向前搜尋和前進, 並和偵察機找尋敵軍陣地, 並給予師指揮官最新最快的資訊!

        各戰鬥群在很窄的正面依序前進, 正面窄的像一條線一樣, 可以套用隆美爾的話這就是條"衝鋒線"! 戰鬥工兵和機動步兵, 緊隨著裝甲部隊前進, 戰鬥群盡可能從安全滲透點迅速通過,遇到敵輕兵力則迅捷的殲滅, 如遇到敵軍戰車, 則迅速後退, 讓反戰車砲兵快速向前, 將敵戰車一一解決掉. 戰鬥群指揮官果斷的決策著, 將戰車立即由側方繞過去, 對敵戰車進行合圍殲擊!

        指揮官依戰況的不同, 分別命令 戰鬥工兵' 裝甲步兵'反戰車砲兵' 等輪番上陣, 將戰車武力保持著攻擊實力, 只有在指揮官認為"必要"時, 才實施主力攻擊!

        當"集中攻擊"命令下達時, 部隊依序脫離衝鋒線分散開,然後在指揮官命令集中點, 實施聯合集中攻擊! 套句古德林的話,集中再集中! 將敵軍一舉擊潰!

        攻擊完成後, 再迅速的散開, 依序向衝鋒線前進! 有時部隊前進太快, 重砲兵無法給予支援, 這時航空軍就給予攻擊部隊空中密接支援, 用以保護部隊側翼, 並適時的擔任捲動的彈幕工作! 裝甲部隊的防空武力聯合航空軍, 給予攻擊部隊空中防護,確保攻擊部隊上空的制空權!

         後勤補給聯隊, 將各種補給資源, 不斷的送上前線, 這可大概分成兩種兵力, 一是運輸另一是分配, 依照補給線, 不斷將資源送上分配點, 然後後送傷兵及醫療系統! 分配部隊則將運送到分配點的資源, 平均送達各單位, 這個分配點將隨著衝鋒線延長, 而跟著移動!

        在閃電戰的精神中, 有點和"彈性防禦"有點類似的地方,就是"戰略轉進"也就是"撤退"! 這種撤退, 是為了集中攻擊, 或保持攻擊實力和高速前進, 而相對性的運用! 指揮官把部份部隊"拉回"(撤退), 然後用在攻擊點上!

        指揮官個人的意志和領導, 是滲透戰術和閃擊戰術的中心! 一般來說, 德軍的戰力和指揮才使得這種戰術得以發揮!以一個基本戰鬥單位而言, 當指揮的軍官和資深軍士長喪失後,通常這個單位將隨之瓦解! 但是, 德軍卻比較不一樣, 就算只剩下普通士官, 這個單位依然保有戰力和鬥志, 只要是一般戰術的戰鬥, 這個單位依然能夠完成! 這應可以歸結德國軍人的個人色彩濃厚, 那種古代日耳曼武士團和日耳曼傭兵部隊留存下來的傳統! 或說是"習性"或者是"文化"!

        就像是東方民族軍人, 那種與艦共存亡和自盡的習性!是文化也是傳統, 也可說是習性! 這種習性難以令西方理解一樣, 同樣的身為東方民族, 也難以想像那種日耳曼習性, 發生在德軍身上一樣!

        試想海軍將領和陸軍將領, 那種傳統文化截然不同!同樣的情況下, 陸軍或許會認為海軍貪生怕死, 但是若從另一角度來看, 那種看法或許就不一樣!

        這是在表達為甚麼同樣的戰術, 在不同的民族演出時,會有不一樣的情況! 這或許可以解釋滲透戰術和閃擊戰術, 能夠被德軍應用和展現! 或許老毛奇那種充份授權給予戰地將領的作法, 會被非日耳曼民族的人, 看成"過份放縱"! 這也不無道理!

        雖說滲透戰術來自於法國上尉, 但是這種理念卻是傳統普魯士參謀本部所依據的基本理念! 不論是胡提爾戰術或是閃擊戰術! 都是依照這個深植在每位普魯士後代子孫心中的概念, 來給予敵軍"閃電般的奇襲"!

        在羅斯巴赫(Rossbach)中, 當席德利茲(Seydlitz)率領著閃電般的騎兵, 像把鋼刀在法軍縱隊中飛快著攻擊! 就可以知道, 古普魯士軍對於閃擊戰其基本概念! 這種強調 運動 -> 集中-> 奇襲 -> 打擊, 加上各兵種完美的搭配和相互支援, 並授予指揮官完整的權力, 在魯騰會戰中達到了頂峰, 並展現出近乎完美的配合和演出!

        陸軍大臣 戈哈德.香霍斯特(Gerhard Scharnhorst)和偉大的繼任者 卡爾.方.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 使這種概念得以培養並萌芽! 其後代子孫 老毛奇(Helmuth von Mo-ltke)的側翼攻擊教戰守則和方.希里芬的包圍理論, 都為著這種閃電般的滲透奇襲戰術, 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無論是胡提爾或是閃擊, 展現出來的是一種速度和火力完美搭配的演出, 如同二戰北非戰場出現的那種騎士戰爭一樣,胡提爾和閃擊戰是以不濫殺不以致命為精神出發的戰爭, 如果說戰爭是種藝術, 那麼胡提爾戰術和閃擊戰術, 正好就是這種藝術的代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