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學齡前雙語教育,行不行? [打印本頁]

作者: tacd    時間: 2015-2-26 15:32     標題: 學齡前雙語教育,行不行?

[attach]107646[/attach]
Must know專業理論
聽知覺地圖
就兒童發展而言,嬰兒在2〜4個月大的時候,是視神經元成長的全盛時期,這也正是嬰兒開始真正注意周遭世界的時候,隨著視覺刺激的輸入,他們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會與其他1萬5千個神經元連結。

而在口語語音的聽覺輸入方面,根據Kuhl、Tsao、Liu、Zhang與De Boe的論點,當嬰兒重複聽到一個語音,其耳部的神經元會與腦部的聽覺皮質區形成連結,稱為聽覺地圖(Perceptual map)。

舉例來說,在英文中,/r/與/l/是完全不同的語音,神經元對於/r/ 與/l/的反應也完全不一樣,因此,神經連結線路也並不相同;然而,對日本人而言,日文中的/ra/與/la/則是完全一樣的語音(例如,他們經常會將truck變成tluck),因此,日本人腦部的神經元對於/r/與/l/的反應以及神經元連結的線路,可能就交織在一起。

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圖
為何學習第二外語如此困難?Kuhl等人發現,大約在6個月左右,學習英語的嬰兒,他們的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圖,就與學習瑞典語的兒童不一樣;換句話說,嬰兒對他們母語中所沒有的語音,不會有反應,又有人稱之為「功能性聾」,到了12個月大時,這種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圖就已經完全建立,嬰幼兒完全喪失辨別不是他們母語中重要語音的能力。

Kuhl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母語的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圖限制了外語的學習,對語言中的語音形式而言,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圖已經被母語所設定、建立,剩下尚未使用的神經元則喪失建立連結的能力,這樣的結果,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人類在學習比較相近、有關聯性的語言時,才會覺得比較容易,例如,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去學習義大利文。

學步期幼兒使用4技巧建立語言知識
Snyder-Mclean 與Mclean指出,學步期幼兒會利用以下4種技巧建立其語言知識:

1、召喚句:
召喚句指的是當幼兒指著某物說出來的語言,若遭到成人適時地給予回饋,幼兒便可以從成人的確認或更正中而學習到正確的詞彙,或是進行自我修正,例如,幼兒說:「狗狗。」(實際上他看到的手指的是一隻兔子),媽媽告訴他:「不是,不是,這是兔子。你看,兔子是會跳跳跳的。」

2、疑問句:
幼兒也會使用「什麼」、「那個」等他已經學會的詞彙來詢問事情以及物品,例如,在幼兒真正出現表達性詞彙之前,或是開始大量使用詞彙期時,會常出現用手指著某物或某處的動作,要求成人提供名稱。

3、假設測試:
BerKo Gleason的研究顯示,從學習與認知處理的觀點來看,幼兒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並非只是被動的語言輸入者與表達者,他們會積極地去注意到周遭各種事物的規則,甚至是去發現與組織其中的規則。

接著,他們會使用語言將特定的情境或事件加以連結,並根據此發展出語言的使用,同時,在日常生活不同的溝通情境中,他們也會試著積極地使用他們所新學習到的詞彙、慣用語,藉以測試他們所說的話語是否是被期待的。

例如,幼兒看到家人要出去,他走到門邊,看著大人說:「鞋鞋。」若大人沒有反應,他會試著再說「去」的詞彙,藉以表達他希望大人可以帶他出去;此外,幼兒也有可能提高音量說出一個詞彙或詞彙組合,因為他們期望著大人會給予正面回饋,進而證實自己剛剛所表達的語言是否真的能夠被了解。

4、選擇性模仿:
大部分的語言發展研究者都同意,語言的學習需經過模仿,而且並非毫無選擇或是無區辨性的模仿,他們認為,學步兒在語言學習的過程當中,會使用選擇性的模仿策略,這裡所謂的模仿,指的是幼兒會完全或部分「複述」他所聽到的語言,在單詞期或2歲前,幼兒會傾向使用焦點運作的模仿方式學習語言,例如,媽媽說:「凡凡要吃麵麵。」幼兒會說:「麵麵。」

到了3歲左右,幼兒則會較常用替代性運作的模仿方式發展語句,也就是使用其他的詞彙替代,而只模仿部分他所聽到的語言,例如,媽媽說:「凡凡要吃麵麵。」幼兒會說:「要吃飯飯。」

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很高的比例是模仿他人的話語,然而純粹只依賴模仿是不可能發展成大人形式的語言,一些研究皆顯示,幼兒常常說出充滿創意的話語,且並非完全來自大人所提供的語言;學者Owens的研究就指出,當學步兒所學習到的語言越來越複雜時,模仿策略就會變得無效。

根據Keenan的觀點,幼兒之所以在學習語言時會進行模仿,可能是因為模仿具有維持他們與大人間持續談話的重要功能。

學者Bates也曾指出,從語言的觀點來看,模仿可以讓幼兒將話題維持下去,幼兒知覺自己在溝通中扮演的輪替角色,但又因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尚不足,因此採取模仿大人的語意,將溝通互動維持下去,例如,媽媽說:「我們在這裡等一下,爸爸去開車。」幼兒會回說:「開車。」

學齡前幼兒的語言學習
快速連配策略
Carey和Bartlett觀察3歲幼兒在新詞出現的情境中,會自動比較在非語言情境中的物品,哪些東西是他已知道名稱的,那些是他不知道的,並且能夠自動把不知名稱的物品與新詞彙進行連配,自動使用所謂快速連配策略(fast mapping)。

例如,當幼兒聽到媽媽說:「乖!把桌上的唱片拿給我」。他會先看看桌上的物品,他發現有他知道名稱的錄音帶、CD,和另外一個他以前沒見過的圓圓黑黑的東西,這時,幼兒心裡會想,這東西一定就是媽媽說的唱片!這就是幼兒學習語言時的重要現象之一。

快速連配策略也可以說是認知發展中的一種比較刪去法,幼兒自動會在非語言的環境中,刪去那些他已經知道的選項,然後快速找出他還不知名稱的物品與他聽到的新詞彙連配在一起。

重複學習
幼兒可以說是神奇的語言學習者,他們在相同情境中不斷聽到、看到,然後在相同狀況下模仿,例如,媽媽常常在邊看報紙或電視節目時,提到「股票」相關的事情,在耳濡目染之下,幼兒在看到電視節目中閃爍著股票的相關資訊時,就會脫口而出:「這是媽媽的股票」、「媽媽的股票」,或是將報紙拿給媽媽,並說:「這是媽媽的股票。」

以上介紹的許多幼兒語言學習的專業相關理論,與之後受訪老師們所分享的許多觀念與實際操作的外語學習方法幾乎都有互通之處,爸比媽咪先了解不同階段幼兒發展與學習語言的重點之後,將更有利於引導孩子輕鬆快樂的學習第二外語。

思考學外語的目的是什麼
師範體系畢業,曾在台北市公立學校教授孩子英文的Vicky老師指出,許多家長把外語學習當作是才藝之一,或是有利的升學工具之一,希望孩子能夠越早學習越好,而忽略了一旦操之過急或是嚴重失衡、用錯方法,都很可能會造成揠苗助長、阻礙孩子的發展。

「如果把人分成頭與四肢,其實,小小孩(學齡前幼兒)最應該著重發展的部分是四肢,但是,現在許多家長都傾注全力將重點放在頭部(智力的發展),將大部份的時間都讓孩子進行背誦或學習的活動。

我在學校時,常常看到許多孩子學業成績表現相當優秀,但可能小肌肉發展或生活自理能力卻很明顯的落後,例如,無法順利操作剪刀或是自己的餐具,或寫字時小手沒有力氣等。」Vicky老師說。

語言跟文化連結時才有意義
Vicky老師提到,現在許多英語補習班的教學方式是採用做題目解題或教授英文文法的方式,訓練孩子背誦的能力;不然就是配合一年當中,國外各類大節日做些制式的活動。

例如,萬聖節便裝裝鬼、感恩節一起吃火雞、聖誕節布置聖誕樹或是交換禮物等,若只是流於表面,而沒有機會讓孩子真正有機會知道或了解每個節日背後不同的意義由來,孩子是很難真正融入其中,產生深刻學習的。

溝通比文法更重要
本身也從事英語教材編輯的Vicky老師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她自身的經驗,她說記得有一次前往美國與當地的同事團隊們見面,她印象非常深刻,當地的美國同事曾問她:「我發現你們在學習英文的時候,真的非常非常注重文法的對錯。」

外國同事的話,讓她進一步思考,仔細想想,在台灣,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似乎真的過度注重英文文法學習的對錯與否,翻開學校的英文課本或是升學考試中的測驗本,就會發現文法填充題目往往就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然而,有些在學校英文文法考試中總是能夠拿取高分的孩子,卻不見得在真實情境或生活中能夠真正使用英文這個語言,與外國人順利地進行溝通。

因此,Vicky老師想提醒爸爸媽媽,讓孩子學習外語最大的有趣之處與意義在於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語言與不同文化的人產生互動交流,並且藉此擁有更多的機會去看到不同的文化與世界,讓自己的生活能夠更加豐富多彩。

學習外語越早開始越好?
許多家長認為自己的英語能力不好是因為太晚起步的關係,更不希望孩子像自己當年學外語般辛苦,所以認為越早學習越有利,也會大幅降低孩子們將來學習英語的挫折與壓力?

持之以恆比起步早更重要
曾在雙語幼兒園任教多年,現為JFK繪本屋店長的Febie老師指出,幼兒不怕犯錯的確是學習第二外語的一大優勢,但是,能持續接觸、保持對外語的親切好感,比提早學習更加重要,若是很早就讓孩子開始學習外語,但之後卻沒有持續接觸,一樣很快就會對外語感到陌生。

如何保持孩子對外語的興趣最重要
問到「學習外語是不是應該越早開始越好?」這個問題,Vicky老師認為,讓孩子能夠一直對外語學習保持興趣與樂趣遠比提早學習更重要。

她也與我們分享她自身在學校教授小學一年級學生英語的經驗,由於全班的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環境,在進入小學就讀一年級時,全班的英語能力就有非常顯著的程度差異。

有些孩子連字母ABC都還不知道是什麼,有些孩子已經可以流利地講出各種恐龍等的複雜英文名稱,這些早已熟悉英文的孩子們一看到英文課本,或是知道老師要從頭教ABC,就流露出感覺相當無趣、意興闌珊的表情與態度,這樣是非常令人感覺可惜與不捨的。

這樣的情況不禁讓她進一步思考,到底要如何才能在程度差異如此大的孩子們身上取得平衡點?要如何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同一堂課的這段時間都能夠開心地學習英語?而非只能讓一部分的孩子有所學習呢?

她決定讓自己也重新開始去學習一個全新的語言:法文。她發現剛開始自已以學生的身分進到教室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怕,因為自己完全不會法文,就跟自己班上英文程度較慢的孩子們一樣。

後來,她發現只要法文老師總是保持微笑與親切的態度,並且善用肢體動作,即使她完全不懂半句法文,卻依然可以完全了解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一步步慢慢從頭學習。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態度也同時消弭了她對陌生語言原有的恐懼感。

於是,她將這樣的方法融入自己的課堂上,對孩子們總是展現親切的微笑與態度,說著英語時,只要是肢體動作或有相關道具能夠輔助表現的,她一定會配上肢體動作或善用相關道具一起表現,這麼一來,程度好的孩子本來就可以藉由「聽」理解老師要傳達的意思,同時,英文程度較慢的孩子也能夠依著老師給出的許多線索,跟上進度。

有趣的故事永遠能吸引孩子
對於班上程度較好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爸媽可能在他們學齡前就已經大量讓他們接觸了許多英文的故事或教材,學校所提供較為制式的課本內容很容易讓他們感到無趣。因此,Vicky老師翻出之前專攻的外語字源學,為孩子們編故事。

她根據真實的字源資料,把英文中26個字母的由來,都編成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有趣故事。

例如,字母大寫 H 形狀,是在古代,古人為了躲避野獸的侵擾,在兩棵直立的大樹間,架起一條橫木條作為陷阱,也像是一座橋,人們遇到一些危險的事物時可以跑到下面躲藏起來,所以很多以H為開頭的英文單字,都含有躲藏之意,例如,hat(頭躲在帽子下方)、hide(躲起來)、hibernation(冬眠:動物們躲藏)、habitat(動物的棲息地)等字。

Vicky老師說:「此外,人們躲過野獸的攻擊,快樂的慶祝重生,因此很多『快樂』相關意涵的字也是字母H開頭唷,例如,happy快樂、hooray萬歲、Hallelujah(哈利路亞是對上帝的最熱情讚頌)等字。

新鮮有趣的故事對於孩子來說,永遠有著獨特的魅力,每堂課可能藉由故事介紹一個英文字母,對於英文程度沒有先跑的孩子來說,會印象深刻地學起新的英文字母;對於英文程度較先培養的孩子來說,因為這些故事是我自己根據真實的英文字源資料所編出的有趣故事,他們在課堂外沒聽過,所以聽起來一樣津津有味,有全新的學習。」

Vicky媽所分享的這段教學經驗,同時也呼應她之前所說的,如果教授孩子英語,只是流於表面的每年節慶相關道具製作或佈置等,那麼孩子很難會因為真正感覺有趣或有意義,而內化產生真正的學習。

Q:若學齡前孩子不學英文,進入小學後跟得上嗎?
由於Vicky老師提到,現在進入小學一年級後,學校的正規教育即會開始有英文課,那麼是不是如果不讓孩子在學齡前就開始提早學英文,就很容易落後,反而造成孩子莫名的壓力呢?

Vicky媽表示,其實家長不用過度擔憂或恐慌,目前公立的幼兒園都沒有提早開始教ㄅㄆㄇ或ABC,從頭開始教授英語是學校小一老師的職責,大部分有經驗的老師也都了解不可能全班孩子的英文程度都是一樣的。

建議家長不妨跟老師先溝通,最主要是讓老師能夠更清楚孩子目前的整體學習狀況,大部份的老師都十分願意跟家長合作或使用對孩子最好的方法,孩子並不一定會出現大幅落後的情況。

該選擇雙語或全美語的幼兒園嗎?
「老師」的重要性勝過幼兒園
Febie老師認為,教授孩子的老師本身才是關鍵。有些老師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或是英文系畢業,可是,如果他們完全沒有任何幼兒教學經驗、不擅長營造整個班級氣氛,甚至完全不知道學齡前孩子的發展以及語言學習特色為何,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們產生良好的交流互動,那麼,孩子就很難真正產生快樂的學習。

勿輕忽學齡前幼兒健康的生理發展與需求
自己也有學齡前孩子的Vicky老師則強調,學齡前幼兒最應該著重發展的部分應該是大、小肌肉發展、生活自理的能力,而非將重心全部放在智能的刺激與學習,身為老師的她在幫孩子選擇幼兒園時,是把重點放在這個幼兒園是不是能給孩子有足夠的機會發展健康的生理。

「有些雙語的幼兒園,由於外師(外國籍的老師)下午可能要到其他地方或是安親班兼課,於是在課程安排上,早上會請外師進行主題性教學,例如,介紹交通工具、食物、節慶等,下午則是安排用中文進行的課程,課會排得特別滿,反而很容易讓孩子沒有休息或吸收學習的時間。」Vicky老師說。

家長不妨思考一下:到底有沒有必要將學齡前孩子的生活填塞的那麼滿?或是自己真正希望孩子過得是怎麼樣的學齡前生活呢?

提升幼兒英語力,家長可以怎麼做?
迷思:我的英語不好,不可能自己教孩子
Febie老師認為,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很需要家長的陪伴,如前所述,學齡前孩子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有些家長很擔心自己孩子的英語能力,會大量購買英語教材給孩子看,但是由於家長對自己的英文能力並沒有信心,平常自己根本也不會看,只會不斷督促孩子,這樣反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壓力與反彈。

「其實,學習真的是隨時可以開始的,像在JFK繪本屋裡,每週都有英文繪本故事時間,是讓家長跟孩子一起參加的,許多家長剛來的時候,都會特別先來跟我說,他們的英語能力很差,就是因為這樣才想帶著孩子到外面來學英文。

我常鼓勵家長回家要跟孩子一起讀英文繪本,共讀英文繪本不是只因為這麼做孩子的英文就會好,而是可以先放鬆心情,就當是好好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

因為在課堂上,孩子感到好玩有趣,回家後他一定會願意再主動接觸,此時,如果爸媽也願意展現興趣,耐心地陪著孩子一起讀、一起玩,通常孩子就會像海綿一樣,展現出超強的學習吸收能力,能夠很快樂自在地學習…。

其實,很多爸媽跟孩子到後面的英語能力都讓我相當刮目相看,很多我原本以為他們已經忘記的字句,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竟然都還能夠朗朗上口。」Febie老師說。

家長正面的態度與回饋很重要
兩位老師皆提到,有些家長因為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沒有自信,所以當孩子學了一個新的英文單字或句子,跑來問家長,或是想跟家長互動的時候,家長往往回急著說:「我不知道」、「不要問我」,事實上,這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拒絕,久而久之,當然也很容易喪失對英語的喜歡與興趣。

老師們所做的提醒也與前述「學步期幼兒會使用4技巧建立語言知識」的概念不謀而合,幼兒會經由成人的回饋產生或加以確認自己的學習,他們期望著大人會給予正面回饋,進而證實自己剛剛所表達的語言是否真的能夠被了解。

迷思:英文不好,因為單字背太少
有些爸媽會以為自己的英語能力不好,是因為背太少英文單字的緣故。

Vicky老師提到,我們大約到國高中會學到的一個英文單字「「precious」」,可能當初花了很久時間背,可能過了一段時間根本就忘記了,但是,卻在看電影《魔戒》時看著咕嚕拿著魔戒,不斷說著「my 「precious」」時,忽然覺得這個英文單字整個跳出來了,讓人印象深刻,想忘都忘不了,這說明了外語字詞必須在令人深刻或是有意義的脈絡中出現、學習,它才能真正成為內化的學習。

英語環境的營造≠英文單字的營造
Vicky媽強調,英語環境的營造不等於英文單字的營造,許多爸媽會刻意在家中的各種物件上貼上英文單字,例如,在冰箱上貼「 refrigerator」、桌子上貼「table」等,認為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一定能夠提早學會那些英文單字,事實上那些英文單字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圖象而已,不具任何意義,孩子並沒有任何動機產生學習。

正如前述幼兒語言學習的專業理論「選擇性模仿」所提及的,幼兒在學習語言時會進行模仿,可能是因為模仿具有維持他們與大人間持續談話的重要功能,幼兒知覺自己在溝通中扮演的輪替角色,但又因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尚不足,因此採取模仿大人的語意,並學習其語言,是因為能將彼此的溝通互動維持下去。

如何在家製造英語情境?
Vicky老師表示,事實上,家長有更多機會,比學校老師將英語環境做得更真實、更貼近生活,讓孩子能夠學習得更快。

例如,在學校,老師教到火山(volcano)這個英文單字時,可能會利用小蘇打粉加醋做一個噴發的實驗,藉以讓孩子理解與學習火山的意思。

但是,如果家長趁著假日帶孩子到陽明山走一回,讓孩子能夠藉由感官,真正聞聞小油坑那個味道,真的看見熱氣從地上啵啵啵地不斷冒出來,那麼就會完全拉近火山這個英文單字與孩子間的距離,因為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過,所以也更難以忘記。

此外,在課堂上學習英語,老師可能必須使用一定的教材,也有進度的壓力,有時候課本出現的直接是單字跟句型,其實很難有所謂的情境,與學校相較之下,如果家長願意營造英語學習環境或氣氛與連結是比較容易的,例如,帶著孩子上超市或菜市場就可以跟他們說說購買各種食材的英文。

善用工具
英文繪本
Febie老師表示,由於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爸媽在為孩子選購英語相關繪本之前,還是應該要對孩子目前的發展有所了解,例如,孩子在2歲前,可能很容易出現撕書、咬書,或只看不翻的情況,爸媽就可以選購專為他們這個年齡設計的硬頁書。

此外,運用英文繪本時,還可以加上實際的體驗或有趣的道具來加深孩子的印象或是吸引孩子的注意,例如,讀到一本有關於市場(Market)的繪本,可以真的在現場準備許多繪本中提到的蔬果與孩子們分享。

Q:可以直接用英語朗誦英文繪本給孩子聽嗎?
那麼,若使用英文繪本與孩子一起共讀或朗讀給孩子聽時,應該直接用英語朗讀嗎?孩子在母語能力都還沒有完全建立前,真的聽得懂嗎?

Febie老師說,當年自己的兒子還未滿1歲時,她就開始用英語朗讀繪本給孩子聽,因為優質的英文繪本通常配有精緻且具有藝術性的插圖,孩子不但會覺得有趣,也可以從書中自己找出線索而加以理解唷!

正如前述專業理論中的聽知覺地圖、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快速連配策略所提到的,在口語語音的聽覺輸入方面,當嬰兒重複聽到一個語音,其耳部的神經元會與腦部的聽覺皮質區形成連結,稱為聽覺地圖(Perceptual map)。

若聽覺神經元連結網路圖已經完全被母語所限制,很容易使尚未使用的神經元喪失建立其他語言連結的能力。

幼兒在新詞出現的情境中,會自動比較在非語言情境中的物品,哪些東西是他已知道名稱的,那些是他不知道的,並且能夠自動把不知名稱的物品與新詞彙進行連配,因此,爸媽不用擔心直接使用英語朗讀英文繪本給學齡前的孩子聽,他們會無法學習。

英文童謠
Vicky老師提到,學齡前的孩子都喜歡重複性高、有一定音韻的東西,也都很善於記憶與模仿重複性高的語句,這類重複性的特色,其實就大量出現在繪本與歌謠當中,爸媽也可以試試看選購幾片自己聽了也很開心的英文童謠,利用英文童謠與孩子們進互動,孩子們通常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對於其中固定的英文韻律歌詞朗朗上口唷!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82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www.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