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12年國教優缺點 [打印本頁]

作者: playball    時間: 2012-4-16 23:33     標題: 12年國教優缺點

12年國教優缺點
本文節選文章:

【學者】教育就是不要複製 ◎黃武雄
【學者】教改 不必是為自己孩子 ◎朱敬一
【學者】列出時程 啟動12年國教 ◎李丁讚
【反方】明星高中私有化 國教大躍進?
【反方】菁英高中存廢各界尚無共識 教長:現在推12年國教不負責任
【反方】十二年國教 不宜貿然實施


編按:

十二年國教實在是一個不好談的議題。一方面牽扯到的教育論述、階級問題太廣,一方面我們本身仍在這個教育體制中,容易陷入一些迷思,難以客觀論之。在這邊整理出一些近日「我要十二年國教」大遊行前後的相關教改論述,其中有幾位學者持贊成意見,而政府方(及立場傾政府的《中央日報》)則原則上仍稱贊成十二年國教,強調「不宜躁進」。

另,十二年國教想當然爾的也會牽扯到「明星高中」議題,在此,兩方各有呼聲如黃武雄主張明星高中「私有化」、而明星高中校長及北市教育局長則紛紛跳出來稱「階級不公」;另針對此議題,林萬億、李丁贊等學者則主張根本將「明星高中」廢除,令其自然走入歷史。《中央日報》、政府方面則抓住「家長仍希望明星高中存在」這點猛打,說家長仍擺脫不了菁英思維,與十二年國教精神根本矛盾。

但基本上,我們若看家長團體所提出的《十二年國教的基本論述》與相關訴求中,並沒有看到家長主張明星高中仍需存在、贊成「獨招」等方案。至少在「基本」論述中我們沒看到家長欲保留明星高中的意願,在此不知政府反駁依據在哪。

暫且擱下初步的論述過程,先進到結論:我個人基本上是贊成十二年國教的、而且我認同這次遊行。

至於這一連串兩造的論述交鋒,我基本上認為遊行本身是一種策略性行動,不見得真是要「馬上」(政府稱的「躁進」)實施十二年國教,而是要逼迫政府訂出時程、為政策背書負責;又,我贊成廢除明星高中,並且認為沒有改為私校發展「特色學校」的必要,因為明星高中的「特色」根本只是假象,沒什麼特色可言。黃武雄的發言我想也是一種策略性論述,不代表他真認同明星高中的存在;而北一女校長與北市教育局長的回擊則根本與黃武雄的論述層次不同,兩者談論的根本是兩個不同的狀況(黃武雄談的是十二年國教實施,全國高中均質化後的狀況;而後者則仍以現在的狀況去思考未來的處境)。當「明星高中」不再「明星」,我們自然不需擔心「有錢/沒錢的菁英」有沒有機會進得了這些明星「私校」的問題。

我先說到此,請各位閱讀完下列這些論述文章、及家長團體的基本論述,以及下列相關連結中的教改歷史、相關文章,試著提出討論。如果大家有興趣繼續討論,我再把上面略過的論述補足。

請談談,你贊不贊成十二年國教?你贊不贊成廢除明星高中?為什麼?

  *

【維基】「台灣教育改革」條目
【文章】學校該做而且只做這兩件事 ◎黃武雄(必讀!) 
【網站】我要十二年國教
【文匯】為什麼要十二年國教?
【新聞】十二年國教相關新聞、評論匯集  
  
  *
  
【訴求】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基本論述

  *

教育就是不要複製
2009-07-12 中國時報【黃武雄】

  為什麼連紓解升學壓力這樣明白不過的事,都無法在台灣社會的主流菁英中形成共識?推動十二年國教、廣設高中大學,這些釋放學生心智的訴求,十多年來不是一波三折,窒礙難行,便是一實行就半調子。

  原因無他。我們社會的主流菁英,從心底就不相信紓解升學壓力是件好事。反過來,他們相信的是:要有升學壓力,人才會讀書,社會國家才會有競爭力。這是問題的關鍵。

  教育的本質是複製:這一代人設法把他們的思想、願望、價值與經驗複製在孩子的大腦皮質上。如果複製完全成功,結果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因為時代在變,以不變無法因應萬變。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複製的成功率,讓下一代超越這一代。於是教改便須面對最尷尬的處境,亦即:這一代人,尤其主流菁英,必須先有自覺,願意調整自己習慣的思考模式及價值,因為他們掌握教育的支配權。偏偏這件事最難。

  想想一位主流菁英,如果他早年的經驗是:在外在壓力的催逼下,通過一關關的考試篩選,才躍居今日社會菁英的位置,他如何相信:追求知識的熱情,才是學習的主要動力?縱使他曾靠知識熱情,開啟了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自以為高人一等,認為自己不用逼,別人則要逼,那麼他也會反對紓解升學壓力的訴求。

  事實上,對天地萬物好奇,是每一個人類幼兒天生的稟賦。反而是長大了,人才變得只重實用與名利,不再好奇。小孩一進入學校,我們便用一套難懂的、規範性的抽象語言,以及一連串排比競爭的外在壓力,直接施加在他們的身上,澆熄了他們內心對世界好奇的動力。於是人被迫失去了對知識的熱情,學習變成被動,只靠名利的外在壓力,才能驅策人學習。他們長大了,把這樣經驗內化,也跟著相信:只有外在壓力,人才會讀書,才有學習。於是知識倦怠,變成了這個社會的普遍特徵。

  一個知識倦怠的社會,唯一能刺激它保持活力的誘因,是利潤刺激,經濟發展是它最耀眼的成績。至於在科學、文化、藝術、社會的大半領域,除了極少數人的傑出成就之外,我們應該承認這一代人的表現,普遍是平庸的,因為這一代人普遍失去了逼視真實世界的熱情。

  平庸的這一代人要複製自己的思維在下一代身上,這是教改的死結,除非我們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樸素而且認真的重新認識自己,努力瞭解小孩成長的真相。

  每一個人本身都是一個「複雜」系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線性的。孩子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心,就是探索知識的熱情,這是人最可貴的創造性特質,也是人創造力、想像力的根源。教育者要做的是:小心翼翼愛護每一個孩子身上,這個上天賜予的最最珍貴的特質,幫助他們打開經驗世界,打開知識視野,引領他們溶入文明創造,進入文明社會。但這項職責的前提是:紓解孩子們身上的外在壓力,啟動他們追求知識的內在熱情。把這件事做好,社會國家就會有競爭力。

  不要倒果為因。不要一天到晚藉口提高競爭力,急著把人「分級分等分類」,反而壓抑了人內心最珍貴的知識熱情。

  十多年來教改的困境,就在於教育複製。因為太多人基於自己的成長經驗,只相信外在追求功名的壓力、不相信內在追求知識的熱情,所以十多年的教改,實行起來不是半調子,就是一波三折,面目全非。一九九五年我看到教改路線偏離正軌,曾悲觀的在中時寫了一篇〈再等半個世紀〉,期待民間力量再起。
  事實的發展比我所估計的樂觀。才十四年,民間教改的聲音便又重現街頭。

  (作者為台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四一○教改運動發起人)   

  *

教改 不必是為自己的孩子  ◎朱敬一
載於20090711《中國時報》
  
  中國大陸流行個笑話:中共強迫大官學英文,成效不彰。一日胡錦濤巡查口試,問某大官「how are you」是什麼意思,此官答道:「how譯怎麼、are譯是、you譯你,故原文譯作:『怎麼是你』」。胡錦濤不悅,再問「How old are you」什麼意思,此官答道:「how譯怎麼、old譯老、are譯是、you譯你,故原文譯作:『怎麼老是你』」。
  
  周二與朋友閒聊,我說星期天要參加十二年國教的七一二遊行,可把朋友們嚇了一大跳。論年紀,自己已經不再活蹦亂跳了,上街遊行也只有「踽踽獨行」的分。論資歷,唉,也算是教改元老了;一九九四年四一○遊行的伙伴們,都已經金盆洗手,我又何必重出江湖呢?論利害,子女都大學畢業念研究所了;推不推十二年國教實在與我八竿子扯不上關係。《時報》朋友問我:「朱老師,當年推教改的李遠哲、黃武雄早歸隱山林了;教改遊行『How old are you?』」
  
  為別人孩子上街:12年國教該做

  我答不上來。只覺得內心有種激動,激動地想為「別人的」孩子們做些什麼,卻又在僵硬生冷的制度下使不上力。十二年國教,該做。一把老骨頭只能靠參與遊行,表達微薄的支持。
  
  有不少大人說,唉呀,孩子們補習考試吃點苦,也沒什麼不好嘛;我們不都這樣走過來的?這話有對有不對。什麼叫做「走過來」?如果當年沒有那番體罰惡補、填鴨吞棗,我們今天的性向是不是會更圓融一些?如果當年把考試惡補的時間拿來開展孩子們的視野,我們今天是不是興趣更充實一些?如果當年體育音樂課不曾挪為物理數學考試之用,我們今天會不會更健康一些?再說,也許不少人「走過來」了,但那些因為「沒辦法走過來」而誤入歧途的孩子,社會對得起他們嗎?

  百分之九十九教育有缺陷要改

  有不少大人也說,哪一個國家的教育沒有缺點?台灣的教育其實不算差,別再瞎改了。這話也有對有不對。別國教育有缺點,我們管不著。但既知台灣教育有缺陷,大家凝聚改革共識,又有什麼不對呢?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就算自己的孩子已經大了,看到別人家學子朝七晚九,反覆折騰在不具深度的「基礎」教材之中,一考復考,再考又考,你不會心疼嗎?我每年在台大兩百人的班上做民調,問他們沒有近視眼的人數有多少、沒有上過補習班的人數有多少。廿四年來,這些民調數據逐年下降,今年都已經不到百分之一。補習的定義是「對正規教育有缺陷者的補充學習」。如果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正規教育都有缺陷,這教育還能不改嗎?

  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每個孩子都只有一個童年,而許多大人都希望,孩子們這唯一的童年,是個快樂的童年。這些孩子不必是你的孩子,但你還是可以來遊行,表達你對別人孩子的關心。

  《時報》朋友問我:「How old are you?」我真想說:「How no are you?」(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

列出時程 啟動12年國教 ◎李丁讚
20090713載於《聯合報》

上街頭,訴求國中生能「免試」選擇附近社區高中職就讀,但仍主張保留(極)少數明星高中。教育部長鄭瑞城則說,在高中職尚未優質化,明星高中存廢還沒有共識之前,不能實施十二年國教。部分教育界人士也認為,應該優先改善國中教育,再實施十二年國教。

國中教育問題、高中職優質化、學區社區化、明星高中存廢等問題,的確是十二年國教所面對的實質問題,但都不是不能解決。教育部如果要等到問題完全解決、社會達成共識後才實施,恐怕永遠無法啟動。教育部至少要列出具體時程,並啟動相關工程,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下面是筆者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初步看法。

首先,國中教育問題的關鍵,其實是高中的升學壓力,以及因此所引起的教育過程的扭曲。因此,十二年國教沒有實施前,所有國中教育的局部改革,基本上都徒勞無功。包括目前教育部談有品教育,在這種升學制度下,其實很難施展。教育問題的根源,要從基礎結構著手。

其次,關於高中職的優質化問題,在目前高中、高職分軌的情況下,要讓高職成為未來高中生選讀的對象,其實很難。更為根本的改革是,把職業教育併入普通高中,由政府接管大部分的職業學校,並轉化為普通高中,社區的國中生才有選讀意願。但留下少數最好的、有競爭力的高職,給對職業學習特別有興趣的學生。

但是,技術教育卻不能廢除。其實,這種教育對人的身體乃至智能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未來十二年國教,學生必須接受技藝的基礎訓練。至於更進階的技術課程,則可以透過社團選修的方式來提供。十二年國教應該開列多樣的社團課程(如技術、工藝、公共服務、社會等)供學生依興趣選修。透過這種必、選修雙管齊下的方式,技術教育可以內化到十二年國教之中,除了解決目前職校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中學教育更趨完整。

最後,關於明星高中存廢問題,其實最容易解決。在國中創辦之前,也有所謂的明星初中,可是,國中社區化後,這些明星初中也就慢慢沒落。未來十二年國教,高中學區如果能夠社區化,明星高中也會慢慢走進歷史。如果明星高中繼續存留,國中生升學壓力必然無法解除,十二年國教的意義蕩然無存。倒是高中社區化後,偏遠地區的高中,必然有資源上的劣勢。這是推動十二年國教必須優先處理的問題。

極少數真正有特殊秉賦的學生,可以成立特殊的班次來教育他/她們。這屬於特殊教育的範疇,不要和一般教育混淆。目前所謂的明星高中或資優班,其實都是升學掛帥,而不是特殊教育,請家長聯盟團體對明星高中不要有迷思。真正的特殊教育是以發展潛能為目標,與升學無關。選取的標準,當然也不是一般的學科測驗。教育部要以特殊教育來取代明星高中和資優班,整個中等教育才能正常化。

  *

明星高中私有化國教大躍進
2009-07-13中國時報【陳至中、石文南/台北報導】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建議,政府應收購地方的私立學校,並讓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私有化」,以此平衡公私校比例。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覺得方法可行,賣掉明星高中可使十二年國教推展更為順利,「且獲得的金錢,或許可多買幾間私立學校!」

  謝國清表示,當初政府推行九年國教,即有徵收私立初中作為公立學校的例子,十二年國教難以推行的原因之一在於,最好的學校是公立學校,學生拚命想擠進去,只好參加考試。若能將明星學校私有化,提高學費讓其發展特色,的確能解決這個難題。

  賣建中北一不易涉多重法令

  謝國清也說,就算不能把建、北「賣掉」,至少也得讓他們「單獨招生」,想考的再去考,其他人就不必淌渾水,直接以學區方式就近入學。

  但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認為難度過高,尤其涉及土地私有制、都市更新計畫等法令,讓公、私校轉換問題多多。要平衡公私校比例,不必多此一舉,在少子化趨勢下,八、九年後,公校就能滿足所有學生需求,招生不利的私校會自然倒閉。

  但吳忠泰也說,建中、北一女也不該無動於衷,是時候摘下歷史的光環,檢討自己教學是不是真的那麼「優」,「究竟是信徒好,還是廟靈,名校應該證明給大家看,不能永遠依賴優秀學生!」

  有錢才能進名校杏壇有歧見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山、北一女中校長周韞維均則表示:「不可能」。

  吳清山強調,北一女、建中學生都是憑能力考進去,若改為私立變有錢人才能念的菁英高中,是反其道而行。

  吳清山並說,他看不出推動十二年國教與把北一女中、建中等名校從公立改私立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周韞維說,政府不能辦菁英高中,私立就能辦,這是什麼邏輯?難道台灣未來的菁英高中是為有錢人而辦?政府照顧沒錢的菁英,讓他們有一個讀書環境有錯嗎?

  *

菁英高中存廢各界尚無共識 教長:現在推12年國教不負責任

  2009-07-11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家長團體明天上街頭要求早日推動十二年國教,教育部長鄭瑞城昨表示,現在這時間點說要推動強迫入學、免試、免費的十二年國教,「那是不負責任」,因為社會各界對諸如菁英高中存廢問題都無共識。

  但他承諾,將加快免試入學腳步,早日讓七、八成學生不用考試就能進高中職就讀。

  鄭瑞城表示,馬英九總統競選時沒有「十二年國教」政見,他曾跟馬總統討論過此問題,馬總統認為「向下延伸比較重要」,五歲幼童免費入學應該先做。教育部決定九十九年開始推動偏鄉、離島及原住民地區五歲幼童免費讀幼稚園,一百年則全面開辦。

  鄭瑞城上周到塞爾維亞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並前往波蘭訪問。他此行曾跟波蘭國民教育部長會面,波蘭就是推動十二年國教。但鄭瑞城認為,台灣要推動十二年國教,「還有很多馬步要蹲、很多功夫要做。」

  家長團體周日遊行要求十二年國教上路,鄭瑞城開玩笑說:「家長好像有點瞧不起教育部,遊行路線連教育部都不經過。」他表示,家長、教師團體代表都參與了教育部升學制度委員會,大家對要推動強迫、免試、免費的十二年國教,並沒有共識。

  「講很容易,能不能做到才重要!」鄭瑞城反問,民進黨政府曾經規畫九十八年要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八月一日起就是九十八學年度,能做到嗎?

  鄭瑞城表示,要推動強迫入學、免試、免費的十二年國教,菁英高中可能會消失,這部分社會目前仍沒有共識。十二年國教是政府的長期目標,但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審慎因應。

  鄭瑞城說,假設政府財政許可,高中職優質化也要做到一定程度,加上討論出如何對待菁英高中的辦法後,談十二年國教才有意義。

  鄭瑞城說,教育部將利用九十九年、一百年兩年時間,做好免試入學相關配套,然後逐年再擴大範圍,未來如果做到七、八成學生不用經過考試就進入高中職就讀,十二年國教就指日可待。

  *

十二年國教 不宜貿然實施 
20090713中央日報社論

 上千名的「家長團體」成員日前走上街頭,呼籲早日推動十二年國教,讓高中職可以免試升學;但教育部卻規劃「向下延伸」優先,希望由五歲幼童免費入學先行上路,孰是孰非?值得研究。

 我國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是當時世界上極少數義務教育超過九年的國家之一,但目前已有將近五十個國家辦理十年以上的國民教育,其中二十個國家實施十二年的國教,顯見國民教育延長已經成為潮流。

 事實上,從民國七十二年,朱匯森部長即開始研究十二年國教,二十六年來十一位教育部長,都曾規劃名目不一的十二年國教;現任的鄭瑞城部長,今年五月且曾表示,從明年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教,並在民國一百O七年達成九成以上免試免費升學的目標,今年暑假入學的小一新生,將可免費升高中職,足見十二年國教並非「速食麵」。

 不過,現在貿然全面推動十二年國教,確實有待商榷。其一,十二年國教牽涉的層面甚廣,諸如經費問題、相關配套機制、社會共識、學校質量是否等化、公私立學校差距等等,都需要全面檢討;再加上目前正進行國土規劃,包括行政區劃、縣市改制、財政收支劃分到學區的規劃整併,都可能影響十二年國教,當然不能倉促決定。

 其二,十二年國教的問題十分複雜,目前社會意見紛紜。例如國中畢業生基測是否免除?免除之後要用什麼方法進入高中職?依照家長團體的說法,是採取抽籤或以戶籍遷入前後順序決定,但抽籤看似公平,卻可能會扼殺學生的自由意願;而以戶籍遷入順序決定,則必然使有錢人家的子弟更加佔盡便宜,因為貧家子弟很難遷入明星學區;又如明星高中是否保存?照家長團體主張,是要採取單獨招生方式,要想爭取的人用基測及在校成績分出高下,但這不僅與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精神違背,同時,十二年國教就是要打破明星高中的迷思,如此豈不相互矛盾?

 其三,照家長團體的說法,只要每年撥出二百億,就可以實施十二年國教,其實經費遠不只此。以九十五學年為例,公立高中職學生有三十九萬五千餘人,私立高中職學生有三十五萬八千餘人,如果完全免費,公立高中職學生平均每人學費一萬O八百元,國庫就要負擔四十五億元;而私立高中職學費是公立的四點四倍,換言之,如果要全額由政府負擔,則政府至少一年就要增加兩百四十億元,其他費用還不計算在內。

 顯而易見,在主觀條件還未成熟,社會共識尚未形成之前,貿然推動強迫入學、免試、免費十二年國教,不僅是不負責任,也不切實際,倒不如向下延伸,從幼兒免費入學著手。目前教育部決定明年開始推動偏遠地區、離島及原住民地區五歲以下幼童免費讀幼稚園,民國一百年全面開辦,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儘管如此,台灣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已經超過四十多年,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教,已有具體的經驗可資遵循;再者過去二三十年間,各地積極發展的高中職學校,在數量與品質上,也逐漸提升,只要經費許可、條件成熟,實施十二年國教也是水到渠成,因此我們期盼政府逐年提高教育預算,並積極凝聚社會共識,做好配套措施,使此一理想能夠早日實現。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www.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