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台灣歷史-孔廟

台灣歷史-孔廟

大龍峒的孔廟,台北市民習慣稱為孔子廟,佔地五千餘坪,坐南朝北,各殿布局,主從分明,形勢宏偉,內政部定為三級古蹟。祭孔大典一年才一次,但欣賞大龍峒孔廟,則不受節日限制,民眾閒暇時,不妨來此一遊,登堂人室,一覽具有中國南方建築精華之美的孔廟丰采。

台北第一座孔廟原在清光緒元年,興建在目前北一女校園所在地,不幸卻在日據初期,被日軍損毀,一直到民國十四年,台北士紳捐地募款,新建大龍峒孔廟,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王益順曾修建廈門南普陀寺、台北艋舺龍山寺、新竹城隍廟,他所設計的建物都是相當典型的閩南式建築。

台北市孔廟建物主體前有費門門、泮宮、萬仞宮牆、禮門門、義路、泮池、中有櫺星門、儀門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後有崇聖殿。

由大成殿、儀門門及東西兩廡所共同團成的合院,是孔廟的核心部分,儀門是進山大成殿的主門,平日關閉,只在祭孔當天打開。東西兩廡如同古代住宅的護室或廂房,內部神龕供奉孔子傑出的弟子及歷代弘揚儒學有貢獻先賢一百五十四位。大成殿內則供奉孔子的神位,是孔廟的主殿,殿內的樑柱上所使用許多的斗栱,支撐中央的藻井及四周的天花板,所有的構造都以木榫結合,不用一根鐵釘,中外建築界人士認為這是近代台灣所建最典型的泉州木結風格。

另外,在孔廟的建物中,有許多遵循古禮的代表物,譬如大成殿台基的階級,共有五級可上,這是代表尊貴的大殿才可用,大成殿月台前方嵌有御路,又稱為石陛,不能踐踏,萬仞宮牆代表孔子學問道德的高深,屋脊、樑柱等的交趾陶、蟠龍及七級寶塔等作品,都有可觀之處,值得細細品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