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姓名 李世民
廟號 太宗
諡號 文皇帝(初諡)
文武聖皇帝(674年加諡)
文武大聖皇帝(749年加諡)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754年加諡)
陵墓 昭陵
政權 唐朝
在世 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年號 貞觀:627年─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一個高峰。

生平

早年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然近代有提出異議,根據唐太宗生平所述憶,其應為開皇二十年(600年),按此算,至其壽終恰好是50歲)出生於京兆郡武功縣,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漢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次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613年,在他母親去世前,高士廉看中李世民,把外甥女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許配給李世民為妻。615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616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李智雲,留在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617年,李世民鼓動李淵起兵反隋,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淺水原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玄武門之變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佔李元吉之妻。
爾後李淵讓出軍權予秦王。數日後,秦王晉為皇太子,未久禪位於李世民,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二年(628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只有二百九十萬,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且以較快速度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削平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平定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廷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崩在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亦在開元十八、十九年間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過失

面對自己空前絕後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糜的錯誤。
太宗年輕時還曾經嘲笑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方術的行為。但中年起,經歷二子爭嫡、伐高句麗未果,並有家族遺傳的「氣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開始迷信古印度方士(天竺巫師)的長生藥。最後因為長期服用方藥,導致暴病不治,年僅五十歲。
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修史之證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給予《起居注》和《實錄》的手稿予太宗,此舉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對「玄武門之變」要「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而另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直書其事」其實就是多番修改兩書,疑是向後世強調他於玄武門之變中的正義性。

武功

616年至649年李世民統治的地區

      山西(617年:鼓勵父親、太原太守李淵起兵反隋)
      隋之唐國公(618年)建立唐朝(618年,626年前完全擁有隋朝領土)
      削平東突厥(630年—682年)
      吐蕃尊唐為帝(641年─670年)
      平定西突厥(642年─665年) (同上)併綠洲(640年─648年:綠洲北部;648年:綠洲南部)
    征服高句麗(661年─668年

平東突厥

626年八月,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剛剛即位的唐太宗被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並與之結盟,突厥兵於是退去。此後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唐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天可汗

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

平吐谷渾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吐谷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636年,唐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聯姻吐蕃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於634年遣使與唐廷修好,唐廷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干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渾,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但唐廷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贊干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藏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平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麴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麴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麴智盛即位後不久,侯君集圍城,麴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餘人歸屬唐朝,高昌國結束。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

征討高句麗

642年,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後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649年,唐太宗去世後,征討高句麗和淵蓋蘇文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最大心願。668年,唐高宗聯合新羅覆亡了高句麗,得在籍戶數69.7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平薛延陀

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唐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安西四鎮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平之。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龜茲,平之。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己巳日(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軼事

武功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 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太宗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太宗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太宗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衝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太宗繼位前,曾任尚書省尚書令,即宰相之職。太宗繼位後,沒有人再敢任此職。於是以尚書左僕射代之,以尚書右僕射輔之。

改名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於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遊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讚李淵為貴人,又讚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後遍尋相士不獲,並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並非李世民)。
書法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即《蘭亭集序》,王羲之書 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變,就一「之」字就有十數種變化之多),相傳當年某大臣見太宗似有鬱結難紓,問之原因,知道其欲得《蘭亭序》,於是便與辯才和尚 (王羲之當年墨寶輾轉傳至其七世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又將墨寶傳予其弟子辯才和尚)鬥智最後終於為李世民獲得。而王羲之本願並不想《蘭亭序》落入君王之 手成為陪葬品。
但最後結果事與願違,《蘭亭序》最終成為唐太宗的陪葬物品。

救駕

據新舊唐書太宗本紀,李世民十六歲時參軍,跟隨隋將雲定興,一次隋煬帝楊廣被圍,雲定興軍負責救駕,李世民獻計,故佈疑陣,嚇退敵軍,救得楊廣。



附錄:舊唐書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順聖皇後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 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 懼其言泄,將殺之,忽失所在,因采「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焉。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
大業末,煬帝於雁門為突厥所圍,太宗應募救援,隸屯衛將軍雲定興營。將行,謂定興曰:「必齎旗鼓以設疑兵。且始畢可汗舉國之師,敢圍天子,必以國家 倉卒無援。我張軍容,令數十裏幡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雲集,望塵而遁矣。不然,彼眾我寡,悉軍來戰,必不能支矣。」定興從焉。師次崞縣,突厥 候騎馳告始畢曰:王師大至。由是解圍而遁。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時年十八。有高陽賊帥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來攻太原,高祖擊之,深入賊陣。太宗以輕騎突圍 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 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拜右領大都督,右三軍皆隸焉,封燉煌郡公。
大軍西上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屯霍邑,以拒義師。會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後舉。太宗曰:「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鹹 陽,號令天下;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納,促令引發。太宗遂號泣於外,聲聞帳中。高祖召問 其故,對曰:「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八月己卯,雨霽,高祖引師趣霍邑。太宗恐老生不出戰,乃將數騎先詣其城下,舉鞭指麾,若將圍城者,以激怒之。老生果怒,開門出兵,背城而陣。高祖與 建成合陣於城東,太宗及柴紹陣於城南。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與建成軍鹹卻。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峻阪,沖斷其軍,引兵奮 擊,賊眾大敗,各舍仗而走。懸門發,老生引繩欲上,遂斬之,平霍邑。至河東,關中豪傑爭走赴義。太宗請進師入關,取永豐倉以賑窮乏,收群盜以圖京師,高祖 稱善。太宗以前軍濟河,先定渭北。三輔吏民及諸豪猾詣軍門請自效者日以千計,扶老攜幼,滿於麾下。收納英俊,以備僚列,遠近聞者,鹹自托焉。師次於涇陽, 勝兵九萬,破胡賊劉鷂子,並其眾。留殷開山、劉弘基屯長安故城。太宗自趣司竹,賊帥李仲文、何潘仁、向善誌等皆來會,頓於阿城,獲兵十三萬。長安父老齎牛 酒詣旌門者不可勝紀,勞而遣之,一無所受。軍令嚴肅,秋毫無所犯。尋與大軍平京城。高祖輔政,受唐國內史,改封秦國公。會薛舉以勁卒十萬來逼渭濱,太宗親 擊之,大破其眾,追斬萬餘級,略地至於隴坻。
義寧元年十二月,複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及將旋,謂左右曰:「賊見吾還,必相追躡。」設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將段達率萬餘人自後而至,度三王 陵,發伏擊之,段達大敗,追奔至於城下。因於宜陽、新安置熊、穀二州,戍之而還。徙封趙國公。高祖受禪,拜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武德元年七月,薛舉寇涇州,太宗率眾討之,不利而旋。九月,薛舉死,其子仁杲嗣立。太宗又為元帥以擊仁杲,相持於折墌城,深溝高壘者六十餘日。賊眾 十餘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太宗按甲以挫之。賊糧盡,其將牟君才、梁胡郎來降。太宗謂諸將軍曰:「彼氣衰矣,吾當取之。」遣將軍龐玉先陣於淺水原南以誘 之,賊將宗羅並軍來拒,玉軍幾敗。既而太宗親禦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羅望見,複回師相拒。太宗將驍騎數十入賊陣,於是王師表裏齊奮,羅大潰, 斬首數千級,投澗谷而死者不可勝計。太宗率左右二十餘騎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懼,嬰城自守。將夕,大軍繼至,四面合圍。詰朝,仁杲請降,俘其精兵 萬餘人、男女五萬口。既而諸將奉賀,因問曰:「始大王野戰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 宗曰:「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羅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見吾不出,意在相輕。今喜吾出,悉兵來戰,雖擊破之,擒殺蓋少。若不急 躡,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散歸隴外,則折墌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此可謂成算,諸 君盡不見耶?」諸將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獲賊兵精騎甚眾,還令仁杲兄弟及賊帥宗羅、翟長孫等領之。太宗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賊徒荷恩懾氣,鹹 願效死。時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馳傳迎太宗於豳州。密見太宗天姿神武,軍威嚴肅,驚悚嘆服,私謂殷開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禍亂乎?」凱旋,獻捷 於太廟。拜太尉、陝東道行臺尚書令,鎮長春宮,關東兵馬並受節度。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
宋金剛之陷澮州也,兵鋒甚銳。高祖以王行本尚據蒲州,呂崇茂反於夏縣,晉、澮二州相繼陷沒,關中震駭,乃手敕曰:「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河東之 地,謹守關西而已。」太宗上表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精兵三萬,必能平殄武周,克復汾、晉。」高 祖於是悉發關中兵以益之,又幸長春宮親送太宗。二年十一月,太宗率眾趣龍門關,履冰而渡之,進屯柏壁,與賊將宋金剛相持。尋而永安王孝基敗於夏縣,於筠、 獨孤懷恩、唐儉並為賊將尋相、尉遲敬德所執,將還澮州。太宗遣殷開山、秦叔寶邀之於美良川,大破之,相等僅以身免,悉虜其眾,複歸柏壁。於是諸將鹹請戰, 太宗曰:「金剛懸軍千裏,深入吾地,精兵驍將,皆在於此。武周據太原,專倚金剛以為捍。士卒雖眾,內實空虛,意在速戰。我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糧盡計窮,自 當遁走。」
三年二月,金剛竟以眾餒而遁,太宗追之至介州。金剛列陣,南北七裏,以拒官軍。太宗遣總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當其北,翟長孫、秦武通當其南。諸 軍戰小卻,為賊所乘。太宗率精騎擊之,沖其陣後,賊眾大敗,追奔數十裏。敬德、相率眾八千來降,還令敬德督之,與軍營相參。屈突通懼其為變,驟以為請。太 宗曰:「昔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並能畢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於是劉武周奔於突厥,並、汾悉復舊地。詔就軍加拜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七月,總率諸軍攻王世充於洛邑,師次穀州。世充率精兵三萬陣於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時眾寡不敵,陷於重圍,左右鹹懼。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 世充驍將單雄信數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太宗幾為所敗。太宗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頎。世充乃拔慈澗之鎮歸於東都。太宗遣行軍總管史萬寶自 宜陽南據龍門,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王君廓自洛口斷賊糧道。又遣黃君漢夜從孝水河中下舟師襲回洛城,克之。黃河已南,莫不回應,城堡相次來降。大軍進屯 邙山。九月,太宗以五百騎先觀戰地,卒與世充萬餘人相遇,會戰,複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獲大將陳智略,世充僅以身免。其所署筠州總管楊慶遣使請降,遣李世 勣率師出轘轅道安撫其眾。滎、汴、洧、豫九州相繼來降。世充遂求救於竇建德。
四年二月,又進屯青城宮。營壘未立,世充眾二萬自方諸門臨谷水而陣。太宗以精騎陣於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擊之,因誡通曰:「待兵交即放 煙,吾當率騎軍南下。」兵才接,太宗以騎沖之,挺身先進,與通表裏相應。賊眾殊死戰,散而複合者數焉。自辰及午,賊眾始退。縱兵乘之,俘斬八千人,於是進 營城下。世充不敢複出,但嬰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太宗遣諸軍掘塹,匝布長圍以守之。吳王杜伏威遣其將陳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來會於軍所。偽鄭州司馬沈 悅以武牢降,將軍王君廓應之,擒其偽荊王王行本。會竇建德以兵十餘萬來援世充,至於酸棗。蕭瑀、屈突通、封德彜皆以腹背受敵,恐非萬全,請退師穀州以觀 之。太宗曰:「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當不勞攻擊,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驕卒惰,吾當進據武牢,扼其襟要。賊若冒險與我爭鋒,破之必矣。如其不 戰,旬日間世充當自潰。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賊並力,將若之何?」通又請解圍就險以候其變,太宗不許。於是留通輔齊王元吉以圍世 充,親率步騎三千五百人趣武牢。
建德自滎陽西上,築壘於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餘日。諜者曰:「建德伺官軍芻盡,候牧馬於河北,因將襲武牢。」太宗知其謀,遂牧馬河北以誘之。 詰朝,建德果悉眾而至,陳兵氾水,世充將郭士衡陣於其南,綿互數裏,鼓噪,諸將大懼。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 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建德列陣,自辰至 午,兵士饑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太宗曰:「可擊矣!」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俄而眾軍 合戰,囂塵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裏,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 擒建德於陣。太宗數之曰:「我以幹戈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預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鋒?」建德股慄而言曰:「今若不來,恐勞遠取。」高祖聞而大 悅,手詔曰;「隋氏分崩,崤函隔絕。兩雄合勢,一朝清蕩。兵既克捷,更無死傷。無愧為臣,不憂其父,並汝功也。」乃將建德至東都城下。世充懼,率其官屬二 千餘人詣軍門請降,山東悉平。太宗入據宮城,令蕭瑀、竇軌等封守府庫,一無所取,令記室房玄齡收隋圖籍。於是誅其同惡段達等五十餘人,枉被囚禁者悉釋之, 非罪誅戮者祭而誄之。大饗將士,班賜有差。高祖令尚書左僕射裴寂勞於軍中。
六月,凱旋。太宗親披黃金甲,陣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前後部鼓吹,俘二偽主及隋氏器物輦輅獻於太廟。高祖大悅,行飲至禮以享焉。高祖以自古舊官不稱殊功,乃別表徽號,用旌勳德。
十月,加號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臺,位在王公上。增邑二萬戶,通前三萬戶。賜金輅一乘,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班 劍四十人。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臺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 罷。未幾,竇建德舊將劉黑闥舉兵反,據洺州。
十二月,太宗總戎東討。五年正月,進軍肥鄉,分兵絕其糧道,相持兩月。黑闥窘急求戰,率步騎二萬,南渡洺水,晨壓官軍。太宗親率精騎,擊其馬軍,破 之,乘勝蹂其步卒,賊大潰,斬首萬餘級。先是,太宗遣堰洺水上流使淺,令黑闥得渡。及戰,乃令決堰,水大至,深丈餘,賊徒既敗,赴水者皆溺死焉。黑闥與二 百餘騎北走突厥,悉虜其眾,河北平。時徐圓朗阻兵徐、兗,太宗回師討平之,於是河、濟、江、淮諸郡邑皆平。十月,加左右十二衛大將軍。
七年秋,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自原州入寇,侵擾關中。有說高祖雲:「只為府藏子女在京師,故突厥來,若燒卻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止。」高祖乃遣中書 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移都。蕭瑀等皆以為非,然終不敢犯顏正諫。太宗獨曰:「霍去病,漢廷之將帥耳,猶且誌滅匈奴。臣忝備籓維,尚使胡塵不 息,遂令陛下議欲遷都,此臣之責也。幸乞聽臣一申微效,取彼頡利。若一兩年間不系其頸,徐建移都之策,臣當不敢複言」。高祖怒,仍遣太宗將三十餘騎行剗。 還日,固奏必不可移都,高祖遂止。八年,加中書令。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 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太宗乃縱禁苑所養鷹犬,並停諸方所進珍異,政尚簡肅,天下大悅。又令百官各上封事,備陳安 人理國之要。己巳,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 不須諱。」罷幽州大都督府。辛未,廢陝東道大行臺,置洛州都督府,廢益州道行臺,置益州大都督府。壬午,幽州大都督廬江王瑗謀逆,廢為庶人。乙酉,罷天策 府。七月壬辰,太子左庶子高士廉為侍中,右庶子房玄齡為中書令,尚書右僕射蕭瑀為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楊恭仁為雍州牧,太子左庶子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右 庶子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太子詹事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彜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遣司空、魏國公裴寂柴告於南郊。大赦天下。武德元年以來責情流配者並放還。文武官五品已上先無 爵者賜爵一級,六品已下加勳一轉。天下給複一年。癸酉,放掖庭宮女三千餘人。甲戌,突厥頡利、突利寇涇州。乙亥,突厥進寇武功,京師戒嚴。丙子,立妃長孫 氏為皇後。己卯,突厥寇高陵。辛巳,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癸未,突厥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朝為覘, 自張形勢,太宗命囚之。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 焉。即日還宮。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受,令頡利歸所掠中國戶口。丁未,引諸衛騎兵統將等 習射於顯德殿庭,謂將軍已下曰:「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召,亦能制勝太原。至漢、晉之君,逮於隋代,不使 兵士素習幹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 敵。」於是每日引數百人於殿前教射,帝親自臨試,射中者隨賞弓刀、布帛。朝臣多有諫者,曰:「先王製法,有以兵刃至禦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漸,備不虞也。 今引裨卒之人,彎弧縱矢於軒陛之側,陛下親在其間,正恐禍出非意,非所以為社稷計也。」上不納。自是後,士卒皆為精銳。壬子,詔私家不得輒立妖神,妄設淫 祀,非禮祠禱,一皆禁絕。其龜易五兆之外,諸雜占蔔,亦皆停斷。長孫無忌封齊國公,房玄齡邢國公,尉遲敬德吳國公,杜如晦蔡國公,侯君集潞國公。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蝕之。癸亥,立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癸酉,裴寂食實封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一千三百戶,長孫 順德、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一千戶,李世勣、劉弘基九百戶,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七百戶,安興貴、安修 仁、唐儉、竇軌、屈突通、蕭瑀、封德彜、劉義節六百戶,錢九隴、樊世興、公孫武達、李孟常、段誌玄、龐卿惲、張亮、李藥師、杜淹、元仲文四百戶,張長遜、 張平高、李安遠、李子和、秦行師、馬三寶三百戶。十一月庚寅,降宗室封郡王者並為縣公。十二月癸酉,親錄囚徒。是歲,新羅、龜茲、突厥、高麗、百濟、黨項 並遣使朝貢。
貞觀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辛醜,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尋為左右所斬,傳首京師。庚午,以僕射竇軌為益州大都督。三月癸巳,皇後親蠶。尚書左僕射、 宋國公蕭瑀為太子少師。丙午,詔:「齊故尚書僕射崔季舒、給事黃門侍郎郭遵、尚書右丞封孝琰等,昔仕鄴中,名位通顯,誌存忠讜,抗表極言,無救社稷之亡, 遂見龍逢之酷。其季舒子剛、遵子雲、孝琰子君遵,並以門遭時譴,淫刑濫及。宜從褒獎,特異常倫,可免內侍,量才別敘。」
夏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王幼良有罪伏誅。六月辛巳,尚書右僕射、密國公封德彜薨。壬辰,太子少保宋國公蕭瑀為尚書左僕射。是夏,山東諸州大旱, 令所在賑恤,無出今年租賦。秋七月壬子,吏部尚書、齊國公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八月戊戌,貶侍中、義興郡公高士廉為安州大都督。戶部尚書裴矩卒。是月, 關東及河南、隴右沿邊諸州霜害秋稼。
九月辛酉,命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魏徵等分往諸州賑恤。中書令、郢國公宇文士及為殿中監。禦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參預朝政、安吉郡公杜淹署 位。十二月壬午,上謂侍臣曰:「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女數千人隨徐福入海求仙藥,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 皇猶海側踟躕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仙,乃將女嫁道術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尚書左僕射、宋國公蕭瑀坐事免。戊 申,利州都督義安王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等謀反,伏誅。是歲,關中饑,至有鬻男女者。
二年春正月辛醜,尚書右僕射、齊國公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徙封漢王屬為恪王,衛王泰為越王,楚王祐為燕王。複置六侍郎,副六尚書事,並置左右司 郎中各一人。前安州大都督、趙王元景為雍州牧,蜀王恪為益州大都督,越王泰為揚州大都督。二月丙戌,靺鞨內屬。三月戊申朔,日有蝕之。丁卯,遣禦史大夫杜 淹巡關內諸州。出禦府金寶,贖男女自賣者還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詔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瘞。丙申,契丹內屬。初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夏州賊帥梁師都為其從父弟洛仁所殺,以城降。五月,大雨雹。六月庚 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辛卯,上謂侍臣曰:「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裴虔通,煬帝舊左右也,而親為亂首。朕方崇獎敬 義,豈可猶使宰民訓俗。」詔曰:
天地定位,君臣之義以彰;卑高既陳,人倫之道斯著。是用篤厚風俗,化成天下。雖複時經治亂,主或昏明,疾風勁草,芬芳無絕,剖心焚體,赴蹈如歸。夫 豈不愛七尺之軀,重百年之命?諒由君臣義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節於當時,立清風於身後。至如趙高之殞二世,董卓之鴆弘農,人神所疾,異代同憤。況凡庸小 豎,有懷兇悖,遐觀典策,莫不誅夷。辰州刺史、長蛇縣男裴虔通,昔在隋代,委質晉籓,煬帝以舊邸之情,特相愛幸。遂乃誌蔑君親,潛圖弒逆,密伺間隙,招結 群醜,長戟流矢,一朝竊發。天下之惡,孰雲可忍!宜其夷宗焚首,以彰大戮。但年代異時,累逢赦令,可特免極刑,除名削爵,遷配驩州。
秋七月戊申,詔:「萊州刺史牛方裕、絳州刺史薛世良、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隋武牙郎將高元禮,並於隋代俱蒙任用,乃協契宇文化及,構成弒逆。宜依裴虔通,除名配流嶺表。」太宗謂侍臣曰:「天下愚人,好犯憲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軌之輩。古語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 歲再赦,好人喑啞。'凡養稂莠者傷禾稼,惠姦宄者賊良人。昔文王作罰,刑茲無赦。又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 矣,曾不語赦也。'夫小人者,大人之賊,故朕有天下已來,不甚放赦。今四海安靜,禮義興行,非常之恩,施不可數,將恐愚人常冀僥倖,唯欲犯法,不能改 過。」八月甲戌朔,幸朝堂,親覽冤屈。自是,上以軍國無事,每日視膳於西宮。癸巳,公卿奏曰:「依禮,季夏之月,可以居臺榭。今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 卑濕,請營一閣以居之。」帝曰:「朕有氣病,豈宜下濕。若遂來請,糜費良多。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於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為民父母 之道也。」竟不許。是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饑。
九月丙午,詔曰:「尚齒重舊,先王以之垂範;還章解組,朝臣於是克終。釋菜合樂之儀,東膠西序之制,養老之義,遺文可睹。朕恭膺大寶,憲章故實,乞 言尊事,彌切深衷。然情存今古,世踵澆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體。至若筋力將盡,桑榆且迫,徒竭夙興之勤,未悟夜行之罪。其有心驚止足,行堪激勵,謝事公 門,收骸閭裏,能以禮讓,固可嘉焉。內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職者,參朝之日,宜在本品見任之上。」丁未,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湣。隋氏 末年,求采無已,至於離宮別館,非幸禦之所,多聚宮人,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餘,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惜費,亦人得各遂其 性。」於是遣尚書左丞戴胄、給事中杜正倫等,於掖庭宮西門簡出之。
冬十月庚辰,禦史大夫、安吉郡公杜淹卒。戊子,殺瀛州刺史盧祖尚。十一月辛酉,有事於圓丘。十二月壬午,黃門侍郎王珪為侍中。
三年春正月辛亥,契丹渠帥來朝。戊午,謁太廟。癸亥,親耕籍田。辛未,司空、魏國公裴寂坐事免。二月戊寅,中書令、邢國公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兵部尚書、檢校侍中、蔡國公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刑部尚書、檢校中書令、永康縣公李靖為兵部尚書,右丞魏徵為守秘書監,參預朝政。
夏四月辛巳,太上皇徙居大安宮。甲子,太宗始於太極殿聽政。五月,周王元方薨。六月戊寅,以旱,親錄囚徒。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祈雨於名山大川,中書舍人杜正倫等往關內諸州慰撫。又令文武官各上封事,極言得失。已卯,大風折木。秋八月己巳朔,日有蝕之。薛延陀遣使朝貢。
九月癸醜,諸州置醫學。冬十一月丙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貢。庚申,以並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擊突厥。 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來奔。癸未,杜如晦以疾辭位,許之。癸醜,詔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勇夫殞身戎陣者各立一寺,命虞世南、李伯藥、褚亮、顏師古、岑 文本、許敬宗、硃子奢等為之碑銘,以紀功業。是歲,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