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外雙溪公園 台北市摸得到蛤仔

mushi 2014-2-24 01:14

外雙溪公園 台北市摸得到蛤仔

台北市外雙溪公園顛覆公園植栽觀念,設置生態池、種植原生植物,現在池內出現鱔魚還摸得到蛤仔,成為獨特的生態教育公園。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多年前獲扶輪社贊助,規劃將外雙溪公園打造為生態園區。他說,外雙溪公園位於外雙溪溪流右岸,地處都市和山區的交界處,原本生態就很豐富,是環境教育的絕佳地點。

陳德鴻移走園中部分路燈和步道,在公園中設置了3個生態池。他表示,這種規劃方式顛覆了傳統公園的園藝概念,不是以人的活動考量為主,反而是限縮人的活動環境,挪出空間讓各種生物進駐。

同時,陳德鴻還在園內和生態池邊種植台灣萍蓬草、水社柳、水茄苳、風箱樹等20餘種台灣原生植物。這些植物原本生長在水岸或溝渠邊,在都市化過程中漸漸消失。現在在生態池旁進行復育,不僅有生態保護的意義,同時具有護岸功能,根盤的孔隙也提供水棲生物棲息的空間。

外雙溪公園在民國97年完成生態公園改造,1年多後公園逐漸出現生物多樣性,生態池內可以摸到蛤仔(黃金蜆)、鱔魚、泥鰍、蝌蚪和青蛙等,還有各種爬蟲類、兩棲類生物出沒。

陳德鴻說,一開始附近居民也對改造計畫有點遲疑,但等到生態環境多樣性逐漸形成,常見到青蛙、魚類等生物,也開始能夠接受和懂得利用公園的自然環境。現在外雙溪公園假日也接受團體預約進行生態導覽,希望藉此讓居民認識環境,進而宣導環境保護的觀念。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雙溪公園 台北市摸得到蛤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