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四大灌頂要義
												
																											我講解「密宗道第次廣論」,到卷十二時,「自入壇受灌頂次令弟子入壇次第品第八」,有乙偈如下:
  賢者入內灌頂處。
  諸佛身上曼陀羅。 
  如理修行令歡喜。 
  儀軌次第依論釋。 
  「密教灌頂」具有特殊的要義,其最重要的意義是:「灌頂是上師金剛持對弟子施以五方佛總體自性的施與。」
  這◆面有三大要義: 
  一、認可。 
  二、保證。 
  三、證量。 
  在「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三」之中,「明瓶灌頂儀軌次第品第九」,講解了初灌,初灌範圍如下: 
  一、瓶──不動佛(阿●如來)。 
  二、冠──寶生如來。 
  三、杵──阿彌陀如來。 
  四、鈴──不空成就如來。 
  五、名──毘盧遮那如來。 
  (五佛嚴灌頂,其頂上是阿●如來,右耳上是寶生如來,左耳上是不空成就如來,腦後是阿彌陀如來,額上是毘盧遮那如來) 
  這五灌頂,正是如來的五大智慧之義。 
 這五灌頂,列表如下: 
  瓶灌頂──阿●如來──大圓鏡智──消除瞋。 
  冠灌頂──寶生如來──平等性智──消除慢。 
  杵灌頂──阿彌陀如來──妙觀察智──消除貪。 
  鈴灌頂──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消除疑。
  名灌頂──毘盧遮那如來──法界體性智──消除癡。
  我認為在初灌的範圍之內,尚包括了「阿闍梨灌頂」(不退灌頂),各種「諸尊灌頂」,「上師相應法灌頂」。
  印三昧耶灌頂。 
  三三昧耶灌頂。 
  真言灌頂。 
  眼灌頂。 
  鏡灌頂。 
  花灌頂。 
  箭灌頂。 
  ……。 
  初灌中的灌頂,重在身、口、意的清淨,是外灌頂也。
  當我講解到「明上三灌頂後依及結行儀軌品第十之一」時,便進入二灌的範圍。 
  此灌頂重在身中的氣、脈、明點,也就是內身五輪的開發。二灌的灌頂物,在古時,是以上師及明妃雙運的菩提心密物,置於弟子的口中。 
  今人的二灌,是以紅白花瓣,象徵佛父佛母的祕密物。
  我(蓮生活佛)認為二灌的法之中,要修習「氣」、「脈」、「明點」、「拙火」、「金剛拳」……。
  其中有三大法一定要練成── 
  一、拙火法。 
  二、明點法。 
  三、無漏法。 
  二灌的內法,重點在「中脈五輪」的開法: 
  眉心輪──貪煩惱脈。 
  喉輪──瞋煩惱脈。 
  心輪──癡煩惱脈。 
  臍輪──慢煩惱脈。 
  密輪──疑煩惱脈。 
  二灌的乙偈是: 
  供明妃請白。 
  生彌陀弟子。 
  師長及佛母。 
  二密物灌頂。 
  當我講解到「密宗道次第廣論」的「明第三灌頂之智」的時候,自知「第三灌頂」正是受一般外人批評密宗的最主要的一環。而密教有「無上密部」,也正是密教的一大特色。 
  「雙運」的內涵,外觀如凡夫,但,內在是具有「定力」與「勝觀」的。 
  理論上,是激發「菩提心月液」下降,與「拙火」互容。得三摩地大定,由定見道。(色空不二,樂空不二)
  在事法上(實修技巧),包括「降提持散」,包括「六勢變」,包括「明妃九式」,「色聲香味觸」,「觀四喜」等等。 
  第三灌頂的要義,是以大樂智及真空體互相印持,故第三灌頂之智內有二分,一是證空分,二是安樂分,也即是俱生喜產生的俱生智。 
  密教三灌實修雙運,得大受用,有三大益: 
  一、菩提心月液下降。 
  二、方便氣轉智慧氣。 
  三、開中脈、開五輪。 
  然而,此法非人人可修,具二灌基礎,證無漏,出拙火,運明點,明空性,由真正的金剛上師口授指點才可以修。
  此法若有偏差,下金剛地獄也! 
  其灌頂儀軌,在古代時候,明妃以紅花等妙香塗飾,裸體水生示弟子曰:「希有妙蓮花,具一切安樂,若如法依止,我常住彼前,親近諸佛等,如作蓮華事,自在大樂王,恆於此中住,奔雜木叉賀。」 
  加持金剛與蓮花。 
  這是「觸灌頂」。 
  而在現代,第三灌頂,仍然改用象徵式的灌頂,也就是根本上師持筆。 
  加持金剛與蓮花。 
  在第三灌頂中,四喜的教授非常重要: 
  頂至喉間──喜──樂受少。 
  喉至心間──勝喜──樂受多。 
  心至臍間──離喜──樂受無分別。 
  臍至密間──俱生喜──空樂雙泯。 
  (由俱生喜產生俱生智,是為第三灌頂) 
  密教的第四灌頂,我認為是「勝義灌頂」,也就是「空性」(佛性)的灌頂。 
  「成就無障真實一切諸法不思議性,具足七支大印大金剛持自性,說為第四灌頂。」 
  由第三灌頂產生的「俱生智」,是幼芽般的成長,由修習轉增長,一切障礙全部除盡,法界明了無分別之智,現起了具足的七支大印,即是第四灌頂第四灌頂的儀軌如何?古來所說不一,如乙偈所示: 
  具如是言故。 
  具亦言義故。 
  作爾言義故。 
  我許四如是。 
  所以我認為,表顯第四灌頂,只有用「無上智慧」來表示。 
  有祖師說: 
  分別第三灌頂及第四灌頂是: 
  第三灌頂是「住摩尼樂。」 
  第四灌頂是「出菩提心。」 
  又說: 
  「專修空性大印是第四灌頂。」 
  佛性的大印七支:「滿報、結合、樂無性、悲滿、不斷、及無滅,我許所修七支義,遍修正量智者讚。」 
  滿報──圓滿報身,相好莊嚴之身也。 
  結合──偏一切身之歡喜,成辦一切有情,是結合。
  樂無性──身樂為樂,心樂為喜,最廣、無漏、殊妙、盡未來際,是樂無性。 
  悲滿──大慈大悲圓滿。 
  不斷──具足以上的功德,恆相續轉(受用身)。 
  無滅──報身非暫時,盡未來際,大悲轉,無間斷。
  佛性──空明。 
  這七支是無上道所修,四空次第勝義光明,達如此境界者,即是第四灌頂的妙果位。